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7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事,若是把這件事若做好了,永久地安樂自在。你若學習般若波羅蜜,修學叁十七道品,修學六波羅蜜的話,你成功了,永久地安樂自在,不會到了幾十年過去了,又苦惱了,沒有這回事情。所以這個「能作佛事」和一般的事情不一樣,不是一樣的。所以我們要想一想,要想一想,向遠的看,不要只看眼前,眼前很好,以後就不管了,那個就不是聰明人。

  

  所以是「于叁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」,這個很不簡單。我們現在若能做事,譬如說我就會說中國話、說漢語,那你就在這個範圍可以做事;若到說英文的地方你就不行,若一定要說,你得靠別人幫助。就是你的能力很有限度,在很小的境界裏面做點事。若是學習般若波羅蜜,能在「叁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」,他就是能通達一切衆生的語言,他能普遍地去作度化衆生的事情。像觀世音菩薩,《普門品》你念一念你就會知道,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廣大,十方世界什麼地方都能隨類現身說法,不管有什麼災難,你求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都能救苦救難。爲什麼觀世音菩薩能夠有那樣大的神通道力?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成功了,成功了。

  

  所以我們這個一個小小的凡夫,還有事情放不下,我不要出家,我不要出家,我就來做這個事情。其實你和佛菩薩比一比,這點事情應該放下。所以這個釋迦牟尼佛,悉達多太子,這佛來到世間,他要來修行,示現個王太子。做個王太子,把國王的境界,那麼大的權力、那麼大的富貴,就像扔那個、棄那個破鞋子都扔掉不要了,到深山去修學、修道。這就給我們後代的佛教徒做一個師範,你那一點的福報有多大?還值得留戀嗎?趕快修學成了聖道的時候,那是無量無邊的富貴都在你一念心裏面,你想怎麼地就怎麼地,你看這件事不是很值得做的啊?很值得、很值得!這是「于叁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」。

  

  「世尊!在所處有般若波羅蜜,則爲有佛」:這個地方最後一句,這個說法。「在所處」,在任何的地方,只要那個地方有般若波羅蜜的法門在那裏流傳、在那裏弘揚、在那裏學習,那就是說那個地方就是有佛了,般若波羅蜜就是佛!這是極高地贊歎般若波羅蜜的重要了,所以應該學習般若波羅蜜。

  

  南傳佛教的學者,到我們這個大乘佛教的國土來傳揚他的禅。我在想,我們讀這個《阿毗達摩論》、讀這個《阿含經》,《四阿含經》,南傳的禅也是一樣,有止也有觀、有觀也有止的。可是南傳的佛教學者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傳禅,他用止用得多,用觀用得少,用觀用得少,不多。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,他用觀用得少,用止用得多。這話什麼意思?觀就是般若波羅蜜!如果你不用般若波羅蜜,只是修止,修止也是不錯;像我們自己常常靜坐,你若修止,身體如果沒有特別的業障,你這身體就舒服;雖然沒得輕安樂,還是很舒服。就是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這個止的過程就是這樣子。

  

  欲界定,天臺智者大師就是簡單地說一個粗住、一個細住,就說這麼多。但是在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阿毗達磨雜集論》上說,他說了九個次第,這個欲界定;內住、等住,等住也叫續住,內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、調伏、寂靜、最極寂靜、專注一趣、等持,有九個次第。這九個次第,這九住心,或者九心住,就是說你初開始修定,就是有這麼多的階級,有這麼多的次第;到了等持的時候,這欲界定圓滿了,但是沒有智慧,只是一個很淺的一個定。你若再不斷地修,就能得到未到地定,得到未到地定。未到地定就比欲界定就深了,但是也不是很深的定。我昨天說過,欲界定和未到地定都是,前五識還沒能夠停下來,你若敲引磬他能聽見,但是他定了,你敲引磬他能聽到;不要說欲界定,欲界定更淺了,未到地定都是,你一敲引磬他心就動,就開靜了,他就說話了,所以都是很淺的。但是到了色界四禅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乃至到非非想定,你敲引磬不可以,你敲引磬他不出定的,他沒聽見,因爲他耳識不動了。

  

  而這些定,因爲沒有般若波羅蜜,還是個生死凡夫,頂多你的壽命長、福德大,但是終究是有時間性的,到了時間的時候沒有了,這個定沒有了,你還是又回到欲界來了。回到欲界來,還是和人一樣,也會有欲,但是和我們沒成就四禅八定的人有點不同,他的欲輕,因爲他從無色界、色界天來到我們人間,我們這人間是有欲的,但是他也是有欲,欲輕微,就好像沒有似的,就是有這種不同。可是爲什麼他得到那麼高的定,又回到欲界來,一樣地流轉生死?長久在欲界裏逐漸地熏習,那個欲又會重起來的,都是不決定的。爲什麼會這樣子呢?就是沒有般若波羅蜜,你只是修止,而沒有修般若波羅蜜,就有問題。就有什麼問題?就是你以前修的,你白修了;你結束了以後,無常了以後,就是等于沒修,又回到…這個欲又來了,又開始了,就是這樣的事情。

  

  這就是世間上的外道,他們修的定,如果修好了就是這樣,就能得到色界定、得到無色界定,最多就是這樣。得了色界定、無色界定的人,他有可能會修神通,也可能有神通,有定、有神通,這樣子。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,都能有;但是有可是有,還是生死凡夫,到時候這個禅定破壞了,禅定也沒有了、神通也沒有了,就是一般人這樣子。若是你修奢摩他的止,你又能修般若波羅蜜的毗缽舍那的觀,那就不同了,那就能得叁乘道果了。得了叁乘道果以後,永久地不會再做生死凡夫。所以我們佛教徒,我們自己稱自己是佛教徒,我也來修禅,怎麼怎麼高!你自己要好好認真想一想,你修的是止、是觀?是觀、是止?你要注意啊,你要注意的。好聽的話,我頭幾天聽見有一個人說話:妄語是很好聽的。哎呀!這句話說得妙得很!因爲那句話若不好聽,你不會相信的。所以說謊話的時候,那個謊話說得很美,叫你相信。所以這個世間上,真是遺憾的事情,很遺憾的。這相反的呢,說真實話,可能不是太好聽,但是它對你有利益,對你有利益的,要想一想的。

  

  「在所處有般若波羅蜜,則爲有佛」,你看這句話說得這麼高啊!我們不可以輕視,不可以輕忽啊!怎麼能忍心把它放在藏經樓裏不管了啊!我坐在那裏閉上眼睛,是無上的法門,是嗎?不見得!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7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