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事,若是把这件事若做好了,永久地安乐自在。你若学习般若波罗蜜,修学三十七道品,修学六波罗蜜的话,你成功了,永久地安乐自在,不会到了几十年过去了,又苦恼了,没有这回事情。所以这个「能作佛事」和一般的事情不一样,不是一样的。所以我们要想一想,要想一想,向远的看,不要只看眼前,眼前很好,以后就不管了,那个就不是聪明人。
所以是「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」,这个很不简单。我们现在若能做事,譬如说我就会说中国话、说汉语,那你就在这个范围可以做事;若到说英文的地方你就不行,若一定要说,你得靠别人帮助。就是你的能力很有限度,在很小的境界里面做点事。若是学习般若波罗蜜,能在「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」,他就是能通达一切众生的语言,他能普遍地去作度化众生的事情。像观世音菩萨,《普门品》你念一念你就会知道,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广大,十方世界什么地方都能随类现身说法,不管有什么灾难,你求观世音菩萨,观世音菩萨都能救苦救难。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能够有那样大的神通道力?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成功了,成功了。
所以我们这个一个小小的凡夫,还有事情放不下,我不要出家,我不要出家,我就来做这个事情。其实你和佛菩萨比一比,这点事情应该放下。所以这个释迦牟尼佛,悉达多太子,这佛来到世间,他要来修行,示现个王太子。做个王太子,把国王的境界,那么大的权力、那么大的富贵,就像扔那个、弃那个破鞋子都扔掉不要了,到深山去修学、修道。这就给我们后代的佛教徒做一个师范,你那一点的福报有多大?还值得留恋吗?赶快修学成了圣道的时候,那是无量无边的富贵都在你一念心里面,你想怎么地就怎么地,你看这件事不是很值得做的啊?很值得、很值得!这是「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」。
「世尊!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,则为有佛」:这个地方最后一句,这个说法。「在所处」,在任何的地方,只要那个地方有般若波罗蜜的法门在那里流传、在那里弘扬、在那里学习,那就是说那个地方就是有佛了,般若波罗蜜就是佛!这是极高地赞叹般若波罗蜜的重要了,所以应该学习般若波罗蜜。
南传佛教的学者,到我们这个大乘佛教的国土来传扬他的禅。我在想,我们读这个《阿毗达摩论》、读这个《阿含经》,《四阿含经》,南传的禅也是一样,有止也有观、有观也有止的。可是南传的佛教学者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传禅,他用止用得多,用观用得少,用观用得少,不多。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感觉,他用观用得少,用止用得多。这话什么意思?观就是般若波罗蜜!如果你不用般若波罗蜜,只是修止,修止也是不错;像我们自己常常静坐,你若修止,身体如果没有特别的业障,你这身体就舒服;虽然没得轻安乐,还是很舒服。就是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这个止的过程就是这样子。
欲界定,天台智者大师就是简单地说一个粗住、一个细住,就说这么多。但是在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阿毗达磨杂集论》上说,他说了九个次第,这个欲界定;内住、等住,等住也叫续住,内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、调伏、寂静、最极寂静、专注一趣、等持,有九个次第。这九个次第,这九住心,或者九心住,就是说你初开始修定,就是有这么多的阶级,有这么多的次第;到了等持的时候,这欲界定圆满了,但是没有智慧,只是一个很浅的一个定。你若再不断地修,就能得到未到地定,得到未到地定。未到地定就比欲界定就深了,但是也不是很深的定。我昨天说过,欲界定和未到地定都是,前五识还没能够停下来,你若敲引磬他能听见,但是他定了,你敲引磬他能听到;不要说欲界定,欲界定更浅了,未到地定都是,你一敲引磬他心就动,就开静了,他就说话了,所以都是很浅的。但是到了色界四禅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乃至到非非想定,你敲引磬不可以,你敲引磬他不出定的,他没听见,因为他耳识不动了。
而这些定,因为没有般若波罗蜜,还是个生死凡夫,顶多你的寿命长、福德大,但是终究是有时间性的,到了时间的时候没有了,这个定没有了,你还是又回到欲界来了。回到欲界来,还是和人一样,也会有欲,但是和我们没成就四禅八定的人有点不同,他的欲轻,因为他从无色界、色界天来到我们人间,我们这人间是有欲的,但是他也是有欲,欲轻微,就好像没有似的,就是有这种不同。可是为什么他得到那么高的定,又回到欲界来,一样地流转生死?长久在欲界里逐渐地熏习,那个欲又会重起来的,都是不决定的。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就是没有般若波罗蜜,你只是修止,而没有修般若波罗蜜,就有问题。就有什么问题?就是你以前修的,你白修了;你结束了以后,无常了以后,就是等于没修,又回到…这个欲又来了,又开始了,就是这样的事情。
这就是世间上的外道,他们修的定,如果修好了就是这样,就能得到色界定、得到无色界定,最多就是这样。得了色界定、无色界定的人,他有可能会修神通,也可能有神通,有定、有神通,这样子。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,都能有;但是有可是有,还是生死凡夫,到时候这个禅定破坏了,禅定也没有了、神通也没有了,就是一般人这样子。若是你修奢摩他的止,你又能修般若波罗蜜的毗钵舍那的观,那就不同了,那就能得三乘道果了。得了三乘道果以后,永久地不会再做生死凡夫。所以我们佛教徒,我们自己称自己是佛教徒,我也来修禅,怎么怎么高!你自己要好好认真想一想,你修的是止、是观?是观、是止?你要注意啊,你要注意的。好听的话,我头几天听见有一个人说话:妄语是很好听的。哎呀!这句话说得妙得很!因为那句话若不好听,你不会相信的。所以说谎话的时候,那个谎话说得很美,叫你相信。所以这个世间上,真是遗憾的事情,很遗憾的。这相反的呢,说真实话,可能不是太好听,但是它对你有利益,对你有利益的,要想一想的。
「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,则为有佛」,你看这句话说得这么高啊!我们不可以轻视,不可以轻忽啊!怎么能忍心把它放在藏经楼里不管了啊!我坐在那里闭上眼睛,是无上的法门,是吗?不见得!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7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