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怖。有法、有譬、有合,现在先说「法」。
「复次,世尊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就是受了三皈五戒的男人、女人都称之为「善」。这样的人「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」,他的书法很好,有欢喜心就是写这个般若波罗蜜的经卷,写了这么一部。「受持、亲近、供养、恭敬」,写完了以后,他又能够受持、能够亲近、还能够香华供养,还能够恭敬礼拜、尊重赞叹,他这个人还能这样。这样做了以后,这个人得到什么功德呢?「是人离诸恐怖」,这个人能远离一切的恐怖心,就是心不恐怖了。
这是从法上说,下边说一个譬喻。
世尊!譬如负债人亲近国王,供给左右,债主反更供养、恭敬是人,是人不复畏怖。何以故?世尊!此人依近于王,凭恃有力故。如是,世尊!诸佛舍利,般若波罗蜜修熏故,得供养、恭敬。
「世尊!譬如负债人亲近国王,供给左右,债主反更供养,恭敬是人,是人不复畏怖」,这底下说譬喻,先称呼「世尊」。譬如一个人,他向人家举债,举了很多的债,就是欠人家很多的钱。但是这个人,去亲近国王,去和国王接近,同国王做朋友。「供给左右」,就在国王的左右,供给国王,为他做一些事情。「债主反更供养、恭敬是人」,那个债主他对那个负债的人,反倒又更供养他、恭敬这个人;他不但不同他要钱,不但不要求还债,还反倒供养他、恭敬这个人。「是人不复畏怖」,这个负债的人,他就对那个债主,就没有恐怖心了。
「何以故?」什么原因不恐怖了呢?「世尊!此人依近于王,凭恃有力故」,因为这个负债的人,他和国王亲近,国王来帮助他,他就有力量了,「凭恃有力故」,就仗势国王的力量故,所以他就不恐怖了。
「如是,世尊!诸佛舍利,般若波罗蜜修熏故,得供养、恭敬」,这个国王有力量,他依仗着国王也就有力量了,这个和狐假虎威的意思差不多。「如是,世尊!」诸佛的舍利,它本身也是没有力量的。这底下就是合法了。但是「般若波罗蜜修熏故」,因为这位佛在因地的时候,乃至到得果的时候,都有般若波罗蜜的这种功德来熏修他的这个身体。「得供养、恭敬」,所以得到世间人、天人的供养恭敬,是这样意思。这底下就「合法」。
世尊!当知般若波罗蜜如王,舍利如负债人。负债人依王,故得供养;舍利亦依般若波罗蜜修熏故得供养。世尊!当知诸佛一切种智,亦以般若波罗蜜修熏故得成就。以是故,世尊!二分中,我取般若波罗蜜。何以故?世尊!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、三十二相,般若波罗蜜中亦生佛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、大悲。世尊!般若波罗蜜中生五波罗蜜,便得波罗蜜名字,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一切种智。
「世尊!当知般若波罗蜜如王」,般若波罗蜜就像国王似的。「舍利如负债人」,这个用舍利来譬喻这个负债的人。「负债人依王,故得供养」,那个负债人仗势王的力量,所以得到那个债主的供养。这个舍利,它本身得不到人家的恭敬、供养,但是它「依般若波罗蜜修熏故得供养」,就得到天人、阿修罗的恭敬、供养了,这是这样子来合这个法。
「世尊!当知诸佛一切种智,亦以般若波罗蜜修熏故得成就」,这又是按照那个最重要的地方,又重新地从重要的地方来赞叹般若波罗蜜。说我们应该要明白,诸佛的一切种智,佛所成就的无上菩提,也就是「亦以般若波罗蜜修熏故」,也因为长时期的,在成佛之前,在十地菩萨的时候,长时期地修学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。由这个法门的大力量的熏习他的身体,熏习他这个四大的身体故。「故得成就」,所以才成就这个诸佛的一切种智。诸佛的一切种智,是因为般若波罗蜜的熏习修学才成就的,所以般若波罗蜜太重要了。这样看呢,诸佛一切种智是般若波罗蜜修成的,舍利也是般若波罗蜜修成的。
「以是故,世尊!二分中,我取般若波罗蜜」,这是结束这段文。以这个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,满三千大千世界舍利是一分,这二分中,我是修学般若波罗蜜,恭敬、供养、赞叹,就不取舍利了。
「何以故?」什么原因呢?又再从说这个理由。「世尊!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、三十二相」,前面说佛的一切种智,是由修习般若法门而成就,现在这里说诸佛的舍利也因般若波罗蜜的力量才出现的。这佛的三十二相的成就,也是般若波罗蜜的熏修而成就的,所以般若波罗蜜太重要了。佛的相好光明,也是般若波罗蜜修六度万行而成就三十二相的,都是智慧啊,愚痴是没有这回事情的。
「般若波罗蜜中亦生佛十力」,这个十力都是佛的方便智慧,这一切种智里面,有真实的智慧、也有方便智慧,现在这里单独说佛的方便智慧。又生佛的十力的智慧,和「四无所畏」也是智慧,「四无碍辩」,也是智慧,「十八不共法」也是佛的大慈大悲度化众生,超过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的特别的功德。佛的大慈悲心,「大慈、大悲」也是由般若波罗蜜的修学而成就的。
「世尊!般若波罗蜜中生五波罗蜜,便得波罗蜜名字,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一切种智」,这又说到六波罗蜜的差别。「世尊!般若波罗蜜中生五波罗蜜」,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这五法由般若波罗蜜来建立、来造作,这五法就得波罗蜜的名字,就是达到究竟,能到彼岸。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,你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就不能到彼岸,就是不究竟圆满。譬如说我们布施,但是你没有般若波罗蜜的功德,这个布施就在人天里受福报了、享福了。若是你能有般若波罗蜜去做布施的时候,这个布施是能得无上菩提的,它就不同了。
所以这件事,我们会看出来,出世间的圣道,声闻、缘觉、佛,三乘圣道的功德,全凭般若波罗蜜的,做一切的功德,都要由般若波罗蜜来庄严才是究竟圆满的;没有般若波罗蜜,都是平平常常的。你虽然得到很大的福德,但是你是生死凡夫,不是圣人。这可以看出来般若波罗蜜的重要。
「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一切种智」,这前面在这个地方又重说。诸佛的一切种智也是由修学般若波罗蜜法门而出现的,阿罗汉的功德、辟支佛的功德,也是般若波罗蜜出现,乃至佛那样最高深最圆满的功德,也是般若波罗蜜成就的。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法门,能成就三乘道果。这是赞叹般若波罗蜜的功德的广大,能远离一切怖畏。
复次,世尊!所在三千大千世界中,若有受持、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般若波罗蜜,是处若人、若非人,不能得其便,是人渐渐得入涅槃。世尊!般若波罗蜜为大利益如是,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。世尊!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,则为有佛。
「复次,世尊!所在三千大千世界中,若有受持、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般若波罗蜜,是处若人、若非人,不能得其便」,这是第二科叹般若能离外面的恐怖,也有法、譬、合。前面是说内心的恐怖,这是外面境界的恐怖,从外缘那一方面来说。若是有人能「受持、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般若波罗蜜,是处若人、若非人,不能得其便」,说这个人在这个地方受持、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般若波罗蜜,那么这个地方,「若人、若非人,不能得其便」。这个善男子、善女人在这里受持,受持里面应该有读诵的意味,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的话,这个地方或者是人间的人,这里面包括有权力的人,或者是其他的一种人;「非人」,就是鬼神一类的。「不能得其便」,你想要毁辱这个受持、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般若波罗蜜的这个人,是不可以的,你不能够得到机会能去毁辱他、能去触恼他,都不可以的。这是远离外面的怖畏;「若人、若非人」,是外面令你恐怖的一些助缘。
「是人渐渐得入涅槃」,不但远离了怖畏,是人逐渐地受持、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般若波罗蜜,他就渐渐地会有进步,他福德智慧逐渐有进步,最后圆满了,「得入涅槃」,就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了,那就是得了三乘道果了。这个三乘道果,声闻、缘觉得了涅槃以后就不度众生了,但是佛菩萨得入涅槃,这个大悲心还能广度众生的,这还是有点差别。
「世尊!般若波罗蜜为大利益如是」,前面这一段文看出来,我们应该知道,这般若波罗蜜对我们的大利益是这样子,我们应该要注意,要注意这件事。说是我们欢喜修福,也好,也是好,但是一定也要注意多多地拿出时间、拿出精神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,学习这个佛法的,这样子我们会得到更大的利益,是不同于佛舍利了。
「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」,这个得般若波罗蜜、成就了般若波罗蜜这个人,他在三千大千世界中,能够做度化一切众生,令一切众生得佛的这种事情,能做这个事情。
这个「作佛」的「事」情,作佛的是什么事情呢?就是能令一切众生真实地离苦得乐,能做这件事。譬如说我有病了,就赶快看医生,医生看得很好,使令我病痛好了,身体健康了,当然医生很重要,很感谢这个医生。但是没有过多久,又有病了,你看这个事情。这个治病,对一个病痛的事情,就能做到这么多;但是这在我们来说,也很重要;但是也无可奈何,过了多久,又有病了。所以我们今天早晨吃饭,中午还得要吃,不吃就饿;天天要吃饭,天天还是饿,这件事做完了以后,还是不行,还要常常地要做这件事。说我们造一个房子,这个房子在这里居住,能遮风避雨,也能够没有这个恶兽来触恼我们,使令我们很安全,然而这个房子终究有一天会坏;我们这个身体也是,是暂时地得到一点利益,不是永久的。世间上所有的事情,你费了千辛万苦,一下子拿到那个可乐可爱的事情,四年一任,到期就下台,还要重来,连选得连任,很辛苦,我感觉,很辛苦。但是这件事,而众生还是还感觉到好,还继续努力啊!
但是现在这件事,不是啊。佛法这件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