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怖。有法、有譬、有合,現在先說「法」。
「複次,世尊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就是受了叁皈五戒的男人、女人都稱之爲「善」。這樣的人「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」,他的書法很好,有歡喜心就是寫這個般若波羅蜜的經卷,寫了這麼一部。「受持、親近、供養、恭敬」,寫完了以後,他又能夠受持、能夠親近、還能夠香華供養,還能夠恭敬禮拜、尊重贊歎,他這個人還能這樣。這樣做了以後,這個人得到什麼功德呢?「是人離諸恐怖」,這個人能遠離一切的恐怖心,就是心不恐怖了。
這是從法上說,下邊說一個譬喻。
世尊!譬如負債人親近國王,供給左右,債主反更供養、恭敬是人,是人不複畏怖。何以故?世尊!此人依近于王,憑恃有力故。如是,世尊!諸佛舍利,般若波羅蜜修熏故,得供養、恭敬。
「世尊!譬如負債人親近國王,供給左右,債主反更供養,恭敬是人,是人不複畏怖」,這底下說譬喻,先稱呼「世尊」。譬如一個人,他向人家舉債,舉了很多的債,就是欠人家很多的錢。但是這個人,去親近國王,去和國王接近,同國王做朋友。「供給左右」,就在國王的左右,供給國王,爲他做一些事情。「債主反更供養、恭敬是人」,那個債主他對那個負債的人,反倒又更供養他、恭敬這個人;他不但不同他要錢,不但不要求還債,還反倒供養他、恭敬這個人。「是人不複畏怖」,這個負債的人,他就對那個債主,就沒有恐怖心了。
「何以故?」什麼原因不恐怖了呢?「世尊!此人依近于王,憑恃有力故」,因爲這個負債的人,他和國王親近,國王來幫助他,他就有力量了,「憑恃有力故」,就仗勢國王的力量故,所以他就不恐怖了。
「如是,世尊!諸佛舍利,般若波羅蜜修熏故,得供養、恭敬」,這個國王有力量,他依仗著國王也就有力量了,這個和狐假虎威的意思差不多。「如是,世尊!」諸佛的舍利,它本身也是沒有力量的。這底下就是合法了。但是「般若波羅蜜修熏故」,因爲這位佛在因地的時候,乃至到得果的時候,都有般若波羅蜜的這種功德來熏修他的這個身體。「得供養、恭敬」,所以得到世間人、天人的供養恭敬,是這樣意思。這底下就「合法」。
世尊!當知般若波羅蜜如王,舍利如負債人。負債人依王,故得供養;舍利亦依般若波羅蜜修熏故得供養。世尊!當知諸佛一切種智,亦以般若波羅蜜修熏故得成就。以是故,世尊!二分中,我取般若波羅蜜。何以故?世尊!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舍利、叁十二相,般若波羅蜜中亦生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、大悲。世尊!般若波羅蜜中生五波羅蜜,便得波羅蜜名字,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一切種智。
「世尊!當知般若波羅蜜如王」,般若波羅蜜就像國王似的。「舍利如負債人」,這個用舍利來譬喻這個負債的人。「負債人依王,故得供養」,那個負債人仗勢王的力量,所以得到那個債主的供養。這個舍利,它本身得不到人家的恭敬、供養,但是它「依般若波羅蜜修熏故得供養」,就得到天人、阿修羅的恭敬、供養了,這是這樣子來合這個法。
「世尊!當知諸佛一切種智,亦以般若波羅蜜修熏故得成就」,這又是按照那個最重要的地方,又重新地從重要的地方來贊歎般若波羅蜜。說我們應該要明白,諸佛的一切種智,佛所成就的無上菩提,也就是「亦以般若波羅蜜修熏故」,也因爲長時期的,在成佛之前,在十地菩薩的時候,長時期地修學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。由這個法門的大力量的熏習他的身體,熏習他這個四大的身體故。「故得成就」,所以才成就這個諸佛的一切種智。諸佛的一切種智,是因爲般若波羅蜜的熏習修學才成就的,所以般若波羅蜜太重要了。這樣看呢,諸佛一切種智是般若波羅蜜修成的,舍利也是般若波羅蜜修成的。
「以是故,世尊!二分中,我取般若波羅蜜」,這是結束這段文。以這個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,滿叁千大千世界舍利是一分,這二分中,我是修學般若波羅蜜,恭敬、供養、贊歎,就不取舍利了。
「何以故?」什麼原因呢?又再從說這個理由。「世尊!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舍利、叁十二相」,前面說佛的一切種智,是由修習般若法門而成就,現在這裏說諸佛的舍利也因般若波羅蜜的力量才出現的。這佛的叁十二相的成就,也是般若波羅蜜的熏修而成就的,所以般若波羅蜜太重要了。佛的相好光明,也是般若波羅蜜修六度萬行而成就叁十二相的,都是智慧啊,愚癡是沒有這回事情的。
「般若波羅蜜中亦生佛十力」,這個十力都是佛的方便智慧,這一切種智裏面,有真實的智慧、也有方便智慧,現在這裏單獨說佛的方便智慧。又生佛的十力的智慧,和「四無所畏」也是智慧,「四無礙辯」,也是智慧,「十八不共法」也是佛的大慈大悲度化衆生,超過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的特別的功德。佛的大慈悲心,「大慈、大悲」也是由般若波羅蜜的修學而成就的。
「世尊!般若波羅蜜中生五波羅蜜,便得波羅蜜名字,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一切種智」,這又說到六波羅蜜的差別。「世尊!般若波羅蜜中生五波羅蜜」,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這五法由般若波羅蜜來建立、來造作,這五法就得波羅蜜的名字,就是達到究竟,能到彼岸。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,你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就不能到彼岸,就是不究竟圓滿。譬如說我們布施,但是你沒有般若波羅蜜的功德,這個布施就在人天裏受福報了、享福了。若是你能有般若波羅蜜去做布施的時候,這個布施是能得無上菩提的,它就不同了。
所以這件事,我們會看出來,出世間的聖道,聲聞、緣覺、佛,叁乘聖道的功德,全憑般若波羅蜜的,做一切的功德,都要由般若波羅蜜來莊嚴才是究竟圓滿的;沒有般若波羅蜜,都是平平常常的。你雖然得到很大的福德,但是你是生死凡夫,不是聖人。這可以看出來般若波羅蜜的重要。
「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一切種智」,這前面在這個地方又重說。諸佛的一切種智也是由修學般若波羅蜜法門而出現的,阿羅漢的功德、辟支佛的功德,也是般若波羅蜜出現,乃至佛那樣最高深最圓滿的功德,也是般若波羅蜜成就的。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法門,能成就叁乘道果。這是贊歎般若波羅蜜的功德的廣大,能遠離一切怖畏。
複次,世尊!所在叁千大千世界中,若有受持、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般若波羅蜜,是處若人、若非人,不能得其便,是人漸漸得入涅槃。世尊!般若波羅蜜爲大利益如是,于叁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。世尊!在所處有般若波羅蜜,則爲有佛。
「複次,世尊!所在叁千大千世界中,若有受持、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般若波羅蜜,是處若人、若非人,不能得其便」,這是第二科歎般若能離外面的恐怖,也有法、譬、合。前面是說內心的恐怖,這是外面境界的恐怖,從外緣那一方面來說。若是有人能「受持、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般若波羅蜜,是處若人、若非人,不能得其便」,說這個人在這個地方受持、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般若波羅蜜,那麼這個地方,「若人、若非人,不能得其便」。這個善男子、善女人在這裏受持,受持裏面應該有讀誦的意味,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的話,這個地方或者是人間的人,這裏面包括有權力的人,或者是其他的一種人;「非人」,就是鬼神一類的。「不能得其便」,你想要毀辱這個受持、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般若波羅蜜的這個人,是不可以的,你不能夠得到機會能去毀辱他、能去觸惱他,都不可以的。這是遠離外面的怖畏;「若人、若非人」,是外面令你恐怖的一些助緣。
「是人漸漸得入涅槃」,不但遠離了怖畏,是人逐漸地受持、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般若波羅蜜,他就漸漸地會有進步,他福德智慧逐漸有進步,最後圓滿了,「得入涅槃」,就入于不生不滅的境界了,那就是得了叁乘道果了。這個叁乘道果,聲聞、緣覺得了涅槃以後就不度衆生了,但是佛菩薩得入涅槃,這個大悲心還能廣度衆生的,這還是有點差別。
「世尊!般若波羅蜜爲大利益如是」,前面這一段文看出來,我們應該知道,這般若波羅蜜對我們的大利益是這樣子,我們應該要注意,要注意這件事。說是我們歡喜修福,也好,也是好,但是一定也要注意多多地拿出時間、拿出精神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,學習這個佛法的,這樣子我們會得到更大的利益,是不同于佛舍利了。
「于叁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」,這個得般若波羅蜜、成就了般若波羅蜜這個人,他在叁千大千世界中,能夠做度化一切衆生,令一切衆生得佛的這種事情,能做這個事情。
這個「作佛」的「事」情,作佛的是什麼事情呢?就是能令一切衆生真實地離苦得樂,能做這件事。譬如說我有病了,就趕快看醫生,醫生看得很好,使令我病痛好了,身體健康了,當然醫生很重要,很感謝這個醫生。但是沒有過多久,又有病了,你看這個事情。這個治病,對一個病痛的事情,就能做到這麼多;但是這在我們來說,也很重要;但是也無可奈何,過了多久,又有病了。所以我們今天早晨吃飯,中午還得要吃,不吃就餓;天天要吃飯,天天還是餓,這件事做完了以後,還是不行,還要常常地要做這件事。說我們造一個房子,這個房子在這裏居住,能遮風避雨,也能夠沒有這個惡獸來觸惱我們,使令我們很安全,然而這個房子終究有一天會壞;我們這個身體也是,是暫時地得到一點利益,不是永久的。世間上所有的事情,你費了千辛萬苦,一下子拿到那個可樂可愛的事情,四年一任,到期就下臺,還要重來,連選得連任,很辛苦,我感覺,很辛苦。但是這件事,而衆生還是還感覺到好,還繼續努力啊!
但是現在這件事,不是啊。佛法這件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