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这个人要求出家,父母说是不准出家,不准出家我就要死!然后这父母就商议:佛说了嘛,他若有个儿,这儿一定要出家,要出家就还是让他出家吧,不要死啊!那么就好,就让他出家了。
出家了,就听佛的教导,很快地就得阿罗汉道,得了阿罗汉道。这个人叫什么名字?叫蜜胜,蜂蜜的「蜜」,殊胜的「胜」,叫蜜胜比丘。这个蜜胜比丘有个什么特别呢?就是和大众僧如果到什么地方去,中途若是渴了,没有水饮的时候,把这个钵都交给他,他把钵向虚空里一飞,落下来,钵里面都有蜜。谁要吃蜜就给他,他就有蜜,所以皆大欢喜。因为这样子,大家都对他有印象,于是乎就去问佛,阿难尊者就去问佛:说是这个比丘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呢?佛说,你有没有想起来,有一年、有一天在那个大长者家里吃完饭,回来的时候经过一个山坡上休息,有个猴给我们很多的蜜,大家分开吃,然后这个猴手舞足蹈就跌死了。你想起来这个事情?说:想起来。说这个比丘就是那个猴转世的啊!说是那个猴用这个蜜来供养佛,所以他今生有这个果报。但是为什么堕落猴了呢?佛说,他是迦叶佛时代他就做了比丘啊。做了比丘,那个时候年轻就出家了;人寿两万岁,年轻的时候就出家,你看这个人有善根啊。然后这个时候…,这个寺庙多数是在空旷的地方,就是山野里面。从寺庙出来到什么地方,有的时候会经过一个河,有的比丘他就从河此岸跳到那边岸去,有这种事情,一跳、一跳就这样跳。然后这个年轻比丘就对别人说,你看他们那样跳,就像猴似的。当然说这个话呢,那些、那个比丘都听见了,回头就对他说:你说我们像猴似的,不可以说这个话,你知道我是什么?我是大阿罗汉啊!我出家人应该做的事情,我已经都做圆满了,你说我似猴,你有罪啊!哎呀!他心里也害怕,于是乎给他五体投地的忏悔。忏悔只是不堕到地狱里去啊,还是做猴了,做了几百世的猴。最后这一世遇见佛了,又转成了人。因为他以前出过家,也持戒清净,修行过啊,修行过四念处,所以今生很快得阿罗汉道。
这个故事里有什么意思啊?我们这一段文,「闻是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读诵,正忆念,亦为他人说,是人不堕地狱道、畜生、恶鬼道」,他不堕落三途。因为什么不堕落三途?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经,深信因果,不敢做错误的事情,所以不堕落三恶道。而那个年轻比丘,他就是智慧不够,不能保护自己的三业清净,随时就骂人;你看对于比丘他敢骂,对别人呢?有不满意他就会骂人啊!所以我们要加小心啊,要小心自己啊,不要随便骂人,不要随便的有恶口骂人,骂人不好啊,骂人对自己将来有问题的啊。
尤其是有些在家人会钓鱼、欢喜钓鱼,到这水里头去钓鱼。看见人家钓到鱼,心里欢喜。你想想那个钩把鱼的嘴钩住了,它很痛啊!你钩你自己你试试。所以我们这个人啊,就光是想自己而不想别人,不知道这样啊;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你施于人,别人不欢喜,别人照样也这样来对付你,你欢喜啊!所以我们常这样想,我们这个态度来对付他人,他人的心情怎么反应?你就不妨,别人同样的来对付我,我怎么想!你就知道那个人心情怎么样了。所以我们要加小心啊!不可以说错话。
「亦不堕声闻、辟支佛地」,你若受持、读诵这个般若波罗蜜经,又能正忆念,也不会堕落到声闻、辟支佛地,因为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这里面有大慈悲心,所以就不会退堕到二乘地。退到二乘地是什么?二乘地就是他不能够发大悲心,不入无余涅槃,永久地度化众生。声闻、辟支佛也有慈悲心,但是时间短,就是没有入无余涅槃之前,他能够利益众生,能利益。若是入无余涅槃以后,他就不度众生了,虽然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众生受苦,他不管了,所以这个慈悲心不够,不够长远。
「何以故?当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正住阿惟越致地中故」,什么原因不堕落三恶道?什么原因不堕落声闻、辟支佛地?有两个原因:一个是心里面没有贪瞋痴,所以不堕落三恶道;心里面有大悲心,所以不堕落声闻、辟支佛地。那么这个人是什么人呢?「正住阿惟越致地中故」,这个人就是得不退转了,得了无生法忍以后,永久也不会再退回来的,永久也不会再退回到凡夫的境界,也不退到三恶道,也不会堕落声闻、辟支佛地,都是不退转了。
我们现在学习佛法,打禅七我也去参加,很辛苦我也不怕,我继续盘腿坐,我不会坐禅三天我就跑了,我不坐禅了,自已还能忍得住,这个七天都能坐禅;我也能念《金刚经》,我把《金刚经》都背下来。你能维持不退,也不容易,也是不容易。但是,自己再反省自己,实在还是退的啊。譬如说是我昨天静坐的时候,午前有一支香坐得也不错,午后有几支香坐得也不错,但今天坐就不对了,这就是退了,我们就是把握不住。虽然有一点好境界,但是要退。但是继续努力,又会再回来,回来又会向后退,就是进进退退、进进退退的。这是说打禅七,这七天能维持住也是不容易,但是自己实在心里面的境界是进进退退的。说是打完禅七了以后,回家去了,回家去以后是怎么样呢?就不如在禅七里面的清净了,那就是退了,明白点说就是退了。说我能把《金刚经》背下来,我也能把《法华经》背下来;顶多你背三个月,以后我不背了,《金刚经》也不背、《法华经》也不背,那就是退了。所以我们凡夫这个时候,一时的勇猛能有点成就,但是有可能会退下来。
有的情形,我今生我是做了出家人了,很勇猛精进,这一生都是修学圣道。但第二生呢,因为前一生你用功修行,有点福、有慧,第二生就是到一个大富贵家去做人了,因为福德智慧大嘛。这个富贵的境界一出现,为富贵所迷,就不能再修学圣道了。那和前一生对比,就是还俗了嘛!前一生出家修行,第二生就是变成在家人了,就是还俗了啊!所以在家居士,出家人有的时候,哎呀!他修行他怎么会退了?你不要笑他,你可能还不如他;因为你前生出家,你今生还俗了,你也是还俗的啊!所以你不要笑他。你应该怎么样呢?帮助他,帮助他栽培道心,劝他再回来、再修行,不要讥笑他。要明白这个意思啊。所以我们学习佛法,你学习多了,不讥笑任何人,你没有得不退转的时候是这样子。我们出家的法师也好,你们在家居士也好,有的时候对这个大德,像忏云老法师,或者是那个大善知识,我对他很恭敬;对像我们这一般的出家人啊,心里不!心里面会有这些事情。
但是以前在北京,就是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,七七事变之后,侵略中国的时候,有一个居士叫周叔迦,他是北京大学的教授。日本人侵略中国,占领了北京以后,这个周叔迦他就不做大学教授了,不做了。干什么呢?把自己的钱都拿出来办佛学院,办两个佛学院,一个男众、一个女众。现在也还有个比丘尼,是在他那个佛学院里住过的,在香港有个比丘尼在他的佛学院住过的。他办了佛学院以后,他请好的老师讲课,他不管是看见大德老法师也好,只要你是个法师,他就给你磕头,他不分别谁是大德、不大德,他看见他就磕头,有这种事情。
这个道理在那里呢?人啊,只要是个凡夫,所有的烦恼都具足,但是他这个时候能放下世间的五欲,跑到寺院里面出家,就是了不起啊,就值得恭敬!就值得恭敬。说是他出家了十年、二十年,还俗了,他这十年、二十年里面栽培圣道的善根了,在他那个分别心里面有善根,还是值得恭敬的,他终究有一天那个善根发生作用了,又来修学圣道了。所以他只要修学圣道一个时期,又还俗了,又来发心修学圣道了,又还俗了,不知多少次,最后有一次成功了,就是这样。像刚才这个故事,他是一个比丘,年轻的比丘很发心修行的一个人,骂了阿罗汉像猴似的,他就变成了一个猴了,第二生就变成猴。这个猴以前出过家,栽培过圣道的善根的,还是值得恭敬的!所以这个猴的果报尽了的时候,这时候遇见释迦佛的时候,就得圣道了!为什么那么快就得圣道?以前栽培过啊!
所以我们看见出家人有修行生恭敬心,就是他是差一点,还是发恭敬心。其实在来说见到一切人都发恭敬心,不可思议啊!你知道这个人前生可能是出家人,栽培过善根的啊,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人!对任何人都不要轻视。这样子,自己心也清净;你发恭敬心,你自己心清净;你轻视他,你的心就不清净,你这高慢心就是一个过失,就是烦恼啊。
「当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正住阿惟越致地中」:「阿惟越致」就是不退转的意思。就是已经得了圣道以后,得了圣道以后不会退为凡夫了。他是有大悲心,就是大菩萨了,他不会退到二乘地中,不会的。他这个清净的功德,一直地向前进;得了圣道以后,有进而无退。没得圣道的人,不一定,有进也有退,就是不一定。
「是般若波罗蜜远离一切苦恼衰病」,所以我们若是放下世间上的苦恼的缠缚的境界,诚心地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法门,你这个清净的智慧,般若波罗蜜是清净的智慧,你若成就了的话,能远离一切苦恼,不会到三恶道去,能远离一切苦恼的衰病。这个「衰病」,这个衰有什么意思?衰是对兴盛说的,兴盛、很兴隆的,后来又衰微了,就是有退的意思。这个病,就是对健康说的,若不健康就是病。就是有进也有退,有退也有进,老是不决定。现在你成就了般若波罗蜜这个清净的智慧,就不会有这种事情,就不会有衰病的时候,永久是很兴盛的,永久是向前进的,功德是越来越多、越来越多。
这是赞叹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广大,我们应该发心学习。
复次,世尊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,受持、亲近、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,是人离诸恐怖。
这是第五科「明离怖」,远离恐怖,分两科。第一科「离内怖」,不是离外边的怖,离内心里面的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