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6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说法,或者是现神通,就这三种事,佛出现世间就做这三种事情。

  

  「说十二部经:修多罗、祇夜乃至优波提舍。」这三种事里面,这里只举一种事,就是为众生说法。说法这里边有十二种的差别,就是长行、重颂、授记、孤起颂、无问而自说、说因缘、说譬喻及本事,本生、方广、未曾有、论议,加起来就是十二部。这个「优波提舍」翻到中国话就是论议的意思,这一共有十二部。

  

  复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、诵说是般若波罗蜜,等无异。

  

  前面这一段举佛出现在世间所做的三种事,这底下说是「复有」,又有善男人、善女人,他能受持、读诵、演说是般若波罗蜜经卷。「等无异」,这两件事,佛住三事度化众生,与善男子受持、读诵、演说般若波罗蜜,他的功德是平等,是无差别的。这先说明出来是这样,底下说原因。

  

  何以故?世尊!是般若波罗蜜中,生三事示现,及十二部经: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故。

  

  「何以故?」什么原因呢?「世尊!是般若波罗蜜中,生三事示现。」这个释提桓因又称佛为「世尊!」「是般若波罗蜜中,生三事示现」,佛能够用这三种事情,出现在世间度化众生,这种作用是由般若波罗蜜中生出来的,还是以般若为本的,所以它们是平等的。「及十二部经: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故。」十二部经也是由般若波罗蜜的大智慧发生出来的,所以是平等的。

  

  复次,世尊!十方诸佛住三事示现,说十二部经: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;复有人受般若波罗蜜,为他人说,等无异。

  

  前边只说世尊一位佛,这底下说十方诸佛,也是一样,也还是说受持、读诵般若波罗蜜,为他人说等,功德是平等的。

  

  何以故?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,亦生十二部经: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。

  

  这个话分两个意思说的,解释这个理由。佛所以能够成佛,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圆满了,名之为佛,所以佛是由般若波罗蜜发生的。佛能为众生说法,也是由大智慧而建立的。这个「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」,是自己修行功德圆满了;「亦生十二部经: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」,是成佛之后,大慈大悲广度众生,这样的作用也是由般若波罗蜜中发生的、建立的。所以般若波罗蜜和诸佛三事示现的事情,都是平等的了。这是极高大、极广大、极究竟的赞叹般若波罗蜜法门的重要。这等于说一切佛都是由般若波罗蜜修学圆满而成就的,这明显的是说,我们也应该这样学习,那才能够得圣道,才能得佛道的。

  

  复次,世尊!若有供养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,恭敬尊重赞叹,华香乃至旛盖;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卷,恭敬尊重赞叹,华香乃至旛盖,其福正等。

  

  这是第三科「明供养经卷与供养佛等」。「复次,世尊!」假设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或者比丘、比丘尼都包括在内,能够供养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的诸佛,供养的佛数很多了,对于佛能够恭敬礼拜,尊重赞叹,还能够「华香乃至旛盖」的供养,这个人这样做功德。「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」,也是恭敬礼拜,尊重赞叹,华花乃至旛盖,这两个人做的功德是相等的,他们得到的福德是平等的。

  

  何以故?十方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。

  

  十方诸佛都是学习般若波罗蜜,而后得成佛道的。

  

  复次,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是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读诵,正忆念,亦为他人说,是人不堕地狱道、畜生、饿鬼道,亦不堕声闻、辟支佛地。何以故?当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正住阿惟越致地中故。

  

  这是第四科「明离三恶道,超二乘,渐住佛道,远离衰病」,说到这样的功德。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是般若波罗蜜」,就是听闻了般若波罗蜜的道理,听闻了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,听闻了以后心里面很欢喜,就能够受持、读诵般若波罗蜜的经卷的文句,又能够正忆念般若波罗蜜文句里边所显示的道理。一个是能诠的文句,与文句所显示的道理。一个文、一个义。你只是去读诵文,功德不具足;你不读诵文,你只是思惟义,也是不具足。这两样不可以分开,也要受持、读诵般若的文句,还要思惟里边的义,这样才可以,你有所缺就不行。这个原因在那里呢?这个义是由文句所显示的,就是由诸佛为我们演说的语言里面,从这个语言里面来显示这个义的,如果你不读诵这个文,你去思惟这个义,这个义靠不住的,你可能会走偏了,你可能变成邪知邪见了,有可能是这样子。所以你一定要读诵这个经文的,读诵了经文,你还要再思惟这个义,思惟这个义,你再读诵经文,你一定要这样做。

  

  你常常坐禅修止观的人,你如果自己,你不受持、读诵与你修学法门相应的经,你不这样做的话,你自己单独这么用功,用功久了的时候,有一点境界,你心里面就疑惑,我修行的方法对不对呢?就会疑惑这个事情。出现的境界,这个境界是好境界?是个坏境界?怎么回事也不知道,你就会疑惑,就有这个问题。你若是常读诵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看经上是这么说的,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,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。然后你依据经文所说之义,观一切法空,无我、无我所,你心就会没有疑问,就会决定,你这个信心也生起来,会生起来的。这也可以看出来,你不可以离文字相的。得了圣道以后,得无生法忍以后,有离文字相的境界出现,那是圣人了,他可以离文字相。但是那种圣人,他还是要亲近十方诸佛的,因为初得无生法忍,很多的功德都没有具足。我们没有得无生法忍的人,有一点成就的时候,我就要为人师了,不得了!得无生法忍的人反倒不愿意为人师,反倒很欢喜要积极地要到十方诸佛那里去参学,他为什么这样呢?他感觉到不足,我所成就的太少了,他反倒有这个感觉,所以他还是不能离文字相的,还要到十方诸佛世界听法的,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所以闻是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读诵,还要正忆念,正忆念也还要受持、读诵的。「亦为他人说」,也能够为他人讲说般若波罗蜜,你只是受持、读诵,也可能会为人讲说,但是不如有正忆念,「正忆念」就有思慧、有修慧在里面。有修慧在里面,这个智慧就高深了一点。

  

  「是人不堕地狱道、畜生、饿鬼道。」你能够这样子,不只是受持、读诵《般若经》的文句,而又能正忆念,正忆念而又能受持、读诵般若的文句,你能够保持住你的正知正见,你对于佛法的认识,能保持它符合经律论里边的真义,能符合佛的真义,你就不会走错路,所以这个人不会堕落到地狱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。如果说是经论的文字都是戏论,我不读这个经,我就自己坐在那里,不立文字,你有可能会走偏了,变成邪知邪见;变成邪知邪见,是人就有可能堕地狱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,就有可能。如果说我不正忆念,我天天就是念: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…,就是念这个文,你这只是闻慧,你没有思慧、修慧,你的烦恼调伏不住。到时候人家轻视你了,你的火就来了;人家赞叹你,高慢心就来了。总而言之,你还是心随境转,你会做恶业;做恶业,自然就会到地狱道、饿鬼道、畜生道,就有这个可能的。

  

  这个野狐禅,百丈禅师那段文就是有关系。百丈禅师讲《金刚经》,当然这个寺院里面跟他学禅的人都来听他讲经,但是另外来了白须的老翁也来听讲经,天天来听。最后讲完经的时候,大众散会走了,但是这个老翁他不走,不走,百丈禅师问:你怎么回事?你天天来听经,你心里面有什么事?他说:我是迦叶佛时代在这里住,百丈山的后面,我就在这里住。后来我的弟子问我说: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?说这么一句话。这句话,这个百丈禅师那个语录上是这么提,但是这样说话,我们听懂这句话吗?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?这句话若我来解释的话,他有大修行,不是一般的修行,他如果做错了事,会不会受恶报?就是这样讲。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?这个话,我推测这个意思,就是他的徒弟感觉他师父有做错误的事情,他师父做错误的事而不知道改正过来,不知道,他徒弟就不高兴了,就这样问他,说: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?他就回答说:不落因果!他的意思是我的修行这么大,我做错事也不会受恶报的,是这么回事。这样子,死了以后就变成个狐狸,就在百丈山的后边,变成个狐狸了。那么他把这件事报告了百丈禅师,他就对百丈禅师说:应该怎么回答呢?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?这句话问我,我应该怎么回答呢?这个百丈禅师说:不昧因果。「昧」就是糊涂,不糊涂,有因就有果,应该这么样回答,这下子他明白了,有因就有果。若我看,是怎么回事呢?说是大修行,他的修行不大,他的修行不大啊,而且这个人经论的学习不够,经论的学习也不够;但是他也是很有诚心地用功修行,我认为就是取相的修行,心有所执,心有执着去修行,就是这么一个修行人。这样你对因果的理论都没有搞清楚,而还自己很用功,就有所仗势,我不怕,结果等到临命终的时候,「阴境若现前,瞥尔随他去。」,就是到了畜生世界去了,就是这么回事。有人解释是答错了一句话,就变成野狐狸了,这句话说得不对,不是这么回事。是他有做错误的事情,他徒弟不高兴了,就是问他: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?我猜是这么回事。

  

  这里这个意思就是说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是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读诵,正忆念,亦为他人说,是人不堕地狱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」,他不会的,就是这么回事。就是他若读诵经,就容易明了因果的道理;而还能正忆念,就是闻思修的智慧都具足了,他当然就没有问题。大修行人啊,一个小小的错误都生恐怖心,赶快要忏悔清净,应该那样才对。不能说我有修行,我有仗势,我不会堕恶道,不是的呀!你不是圣人。圣人他有可能做错误的事情,但是不是用贪瞋痴心做的,圣人有时候做错误的事情,他是用智慧、用慈悲做的,他不是用恶心做的,所以他不会因此而堕落恶道。你自己反省,我有修行;有修行,但是你做错误事情的时候,你用什么心做的呢?那就可以知道自己有没有修行。实在来说,你时时地要反省自己,不要说别人赞叹我,就感觉很得意,不是的;你要反省自己这一念心,我这一念心遇见境界的时候,这个反应是什么样子,要知道这件事。

  

  「复次,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是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读诵」,而还要正忆念;正忆念,而还要受持、读诵,亦为他人讲说,要有慈悲心为人讲说。如果你爱著名闻利养,那你就用贪心来讲演般若波罗蜜,还是不清净的。这个人他是很清净,「是人不堕地狱道、畜生、饿鬼道」,是这样子。

  

  我们再讲个故事听听好吧。我没有出家的时候,我在家的时候,在乡村里面读这私塾,后来我祖父有朋友,说是小孩子读书,要到城市读书去,渐渐地可以由中学到大学,这样子才合乎这个程序,老在乡村里读书不行。那么我只是都在乡村里读书,到那正式的学校读书不及格,所以要补习一年,在齐齐哈尔,这是在满州国的时候,就去补习去,那个国文的老师那一年他请假了,他不来上课,那个学校的校长来代他上课。他上课的时候讲故事给我们听,哎呀!我听了很欢喜啊。以后我出了家以后,听这些老法师讲经,也都讲故事。但是有人请我讲经,我把这件事忘了,不讲故事,就有人叫我,你应该讲故事,我忽然间开悟了,明白这件事,应该讲故事。连我自己也是一样,我听人讲经,他讲故事我就特别有精神。其实这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,这故事是谁说的?都是佛说的。

  

  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个大富翁没有儿,没有儿,心里面总是有一点忧虑,心情不快乐,不快乐,就到各地方去问,佛在世的时候,有其他的宗教,有六个大老师,他就到那儿去问。那些大老师说:你的命就是没有儿的。他听见这个话心里不快乐。这一天回到家里,就是把正常的清净的衣服都脱掉了,穿那个破烂的衣服在那里愁眉苦脸。这时候来了一位比丘尼,就同这个长者的夫人说:你先生怎么不快乐呢?这个夫人就如此如此的向这个比丘尼说,比丘尼说:佛是一切智人,怎么问外道,他们有什么智慧啊,问问佛,看看佛怎么说。哎呀!对啊。他这个夫人就对他的先生把比丘尼的话就告诉他,喔!他眼睛一亮,好。有一天他准备好了,到佛这里来问佛,说:我到那六个大老师那里问,说我都没有儿,世尊!您看我有没有儿?佛说:你有儿,你的儿福德很大,将来也是要出家的。然后回来,他心里很欢喜,就请佛吃饭。那么他先回到家就对他太太说:哎呀!佛说我有儿,但是这个儿要出家,又不大舒服,他太太说:只要有儿就好,出家没有关系。这么一说,这个大长者心里也就欢喜了。那么这一天请佛来吃饭,带着千二百五十比丘大家在吃饭,吃完饭,佛又为这个大富翁夫妇说法,说的也很欢喜,然后佛就领着千二百五十比丘就走了。走,走,走到一个山坡上面,山坡上面有树,有阴凉,大家在那里坐一会儿,还有流水,洗钵。这时候来了一个猴,就到阿难尊者那里要这个钵,阿难尊者就不给它。佛就说:给它,给它,你不要顾虑。阿难尊者就给它。过了一会儿,这个猴就盛满了一钵的蜜,就送给佛。佛一看,说:这里面有虫子,把它拿掉。它拿到旁边,把虫子拿掉,又送给佛。佛说:你再加一点水,它又拿去加一点水,就送给佛。佛这时候叫这个猴,你给每一个比丘大家分。千二百五十比丘,这一钵蜜分之不尽,每一个人都有了,都放在钵里边这个蜜。这时候那个猴很欢喜!在那里跳,手舞足蹈地跳,一跳,跳,就跌到山下就跌死了。你看有这种事情。

  

  若是我们这个肉眼一看,哎呀!你在这儿供佛,供养大众僧的蜂蜜,应该得好死嘛,结果是被摔死了。其实不是,猴那个身体,那个果报舍掉了还不是很好嘛。佛这时候一入定,一看,到那儿去了呢?就到请佛吃饭这个大长者家,他这个夫人就怀孕了。等到经过多少个月以后就生产了,非常端正的一个小孩,父母欢喜,佛说我有儿,就是有儿,心里非常欢喜。那么就渐渐渐渐就是长大了,长大了就要求父母他要出家。说:不可以出家。您不要我出家,我就死,就要死,说这个话。我头些日子,在台北遇见一个法师,他说他出家的经过,他要求要出家,他母亲说:你若出家,我就自杀。那么这个儿说:你若不让我出家,我也自杀!哎呀!这种事情真是难啊!真是太难了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6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