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齋完了,七點到八點鍾的時候,你自己自由,你願意靜坐,你就可以到禅堂來靜坐,你願意其他的用功也可以,但是不要打別人閑岔,這是七點到八點。八點鍾的時候,應該前五分鍾就是打板,八點鍾開始我們又經行,八點一刻我們止靜,止靜以後,到九點一刻第二支香;九點一刻到九點四十分是經行,九點四十分到十點四十分第叁支香;十點四十分到十一點,這有二十分是拜佛。本來是打禅七,沒有拜佛這件事,不過我看其他的可能也有,我不清楚,我主持禅七,是加上拜佛這件事。拜佛的原因,我有兩個理由:一個是我們向佛忏悔業障,希望佛菩薩加被我們,用功順利,遠離一切魔障,然後我們能夠沒有白辛苦,靜坐能夠有成就,希望佛菩薩加被,這是一個理由。第二個理由,你靜坐可能不是太相應,但是自己因爲有道心,我願意有成就,就勉勵自己,一定要止而後觀、觀而後止,你有可能弄得不合適,這個心調得不合適,使令我們生理上這個地水火風也受到影響,一受到影響的時候,這個身體會有問題,生理上有問題的時候,就影響了我們的心理;影響心理的時候,我們看這個人不正常了,是著魔了,或者是這個人大哭,或者是大笑,或者很多的事情就出現了,會有這種事情。這個事情怎麼辦呢?我們不要一個勁地坐,我們用這個經行也能調一調這個身體,但是有的時候經行也還是不行,我們拜佛。拜佛的時候,有佛菩薩加被,加上你出聲念佛,有韻,像這個八十八佛,我們有韻地念,可能使令這個氣能調暢一點,這個生理上的不對勁也可能就好了。由于我們用功不得法,使令我們生理上有點問題,因爲拜佛的關系,這個問題解除了,四大裏面的問題舒解了,我們在用功上就沒有障礙,所以加上一個拜佛,是這樣意思。所以也希望我們拜佛的時候,心誠懇一點,祈求佛菩薩加被我們消除業障,用功的時候順利一點,這是拜佛的問題。
到十一點拜完佛的時候,我們就午齋,午齋也是一樣吃圓桌,我們供佛、結齋,然後就午齋。午後的時候也是一樣,午後也有拜佛、也有經行。六點到七點半有藥石及沐浴的事情。但是這個藥石這件事,有的人持午,過午不食,也有的人可能還要吃,所以這件事應該有一個人負責,知道晚間不吃飯的有多少位,晚間吃飯的有多少位,給廚房這護七的人一個方便,他好准備這些事情。七點半到八點半,我們講這個《般若經》,八點半到九點的時候討論問題,還有討論問題的事情。討論問題這個地方,我想那樣,就是經裏面的道理還沒有聽明白的,你可以提出來討論;或者我講得不對,你也可以指正一下也好,這是一件事。另外第叁件事,用功不相應的地方,你有問題有困難的時候,你也可以提出來,用個紙條寫出來也好,如果這樣的話,我另外就不要小參了,如果另外還需要小參,我們從這個第叁天開始,那要有人負責來登記小參,我們還可以小參,盡量的我們能夠用功的時候,沒有障礙,盡量地這樣做,如果不登記,就表示沒有人小參了。九點到九點一刻是經行,九點一刻到十點鍾就是第七支香,最後一支香。我們早晨到經行之前,五點鍾開始經行的時候,由維那打引磬,我們禮佛叁拜,到晚間最後一支香,我們也是共同地禮佛叁拜,我們就回寮休息了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第十一〈舍利品〉第叁十七。這一品,我前幾天在華藏講堂講了四次,那麼四次講到什麼地方呢?你翻開這個本子就是第叁頁,就是第叁面的上一欄,是講到第叁行,「以是故,世尊!二分中,我取般若波羅蜜」,就講到這裏。我想在這裏就從這以下開講。
複次,世尊!我若受持、讀誦般若波羅蜜,深心入法中,我是時不見怖畏相。
就是從這裏開講。這一品裏邊一共是分七科,七段。
第一段就是「舉舍利格量經卷」,就是舉出來釋迦牟尼佛的舍利,和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這個經卷,這兩件事來對比;來對比的時候,看那一種是最尊重、最應該恭敬、贊歎的,是這個意思。這第一段裏面分成叁段,第一段是「舉滿閻浮提舍利對般若經卷稱其優劣」。這個舍利並不就是一粒,也不就是一個牙舍利、骨舍利,是充滿了閻浮提這個世界都是舍利,和摩诃般若波羅蜜的經卷這一部經來稱量一下,看那一個是最值得尊重的。這是第一科。第一科裏邊又分成了五科,第一科是佛這樣問,釋提桓因就回答,釋提桓因回答的時候,他取般若波羅蜜經卷,不取舍利。他的理由是什麼呢?他認爲般若波羅蜜經卷是根本,佛的舍利是枝末。這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,他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,他才成佛的,成佛之後才有舍利,所以舍利是由修習摩诃般若波羅蜜法門才成就的,所以舍利是枝末,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是根本。因爲是根本,所以我取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,不取舍利。對于佛陀的舍利不是不恭敬,我也恭敬,但是它不是根本,我不去…我不要說不歡喜,說我去迎接舍利,我不!我就取這個經卷來學習,釋提桓因有這種見地。
若是佛陀問我們:摩诃波羅蜜經卷在這裏,佛舍利在這裏,你取那一個?你是取經卷呢?你是取舍利?你怎麼回答?釋提桓因他就請這部經卷去了,他要向它學習,他不取舍利,他的理由就是:經卷是可以成佛的,這個舍利是成佛以後才有舍利。因爲由般若波羅蜜的熏習才有舍利,不然的話,這個舍利是不值得恭敬的。所以他就取摩诃般若波羅的經卷,不取舍利。這是五科的第一科。
第二科是舍利弗尊者又提出問題,就是問這個釋提桓因,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是一切法無相的境界,一切法都是無相的,都是畢竟空的,是這樣。這裏也沒有優、也沒有劣,這裏面沒有優劣的不同,沒有說誰比誰好,誰不如誰,都沒有這種分別,你爲什麼要取般若波羅蜜,而不取舍利呢?這是舍利弗尊者提出這個問題,來難問釋提桓因。那麼這是第二科。
第叁科釋提桓因回答這個問題,釋提桓因回答就同意舍利弗尊者的見地,是的,一切法無相,無取、也無舍。但是你能通達這個無取、無舍,那你就是取般若波羅蜜了。取般若波羅多羅蜜,怎麼叫做取般若波羅蜜?就是無取、無舍。釋提桓因這樣回答,這是第叁科。
第四科佛贊歎釋提桓因:你說得很對,是,是這個意思。
第五科是「天主領解廣明優劣,更具五義」,就是釋提桓因明白了佛的意思,明白了佛贊歎般若波羅蜜法門的殊勝,釋提桓因明白了這個意思,心裏頭很歡喜,所以釋提桓因又廣明優劣,一共有五段。第一段就是「勸供養般若」,勸所有的佛教徒要尊重般若波羅蜜,你尊重般若波羅蜜,前途是很光明的,就是你有希望可以得聖道,可以成佛了。你要尊重摩诃般若波羅蜜的經卷,你這樣學習,你可以得聖道,轉凡成聖。可以成聖道,就是不做生死凡夫,不做這苦惱的凡夫了,就能從苦惱的境界裏面解脫出來,可以成佛了,有這個好處。你取佛的舍利也好,有什麼好呢?令你得大福德。你今天請了佛的牙來,佛的舍利,各式各樣的舍利來,恭敬、供養、歎贊也很好,有什麼好呢?你現生能得到很多吉祥的事情,來生有大福德,或者在人間、或者在天上,有無窮無盡的吉祥的、可愛的果報等著你去享受,你看這也是好,但是你還是個凡夫,你還是個凡夫。凡夫有什麼問題呢?凡夫,你說福報很大,從表面上看很值得羨慕,這個人這麼大的權利,坐的車也好、住的房子也好,他就是沒有不如意的事情,都是好。但是另外有個問題,他心裏面有貪瞋癡,有貪瞋癡就有問題。他福報大、權利大的時候,貪瞋癡會造罪,一造罪,叁惡道的門是開著的啊,就開了,就有這個危險。若是學習般若波羅蜜,能消滅你內心的貪瞋癡,也有無量無邊的可愛的果報,人間、天上,乃至無上菩提。所以釋提桓因他就勸我們要供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,對于佛的舍利也恭敬,也是恭敬,不是不恭敬。這是第一段,說完了。
現在,我剛才念這一段文,「複次,世尊!我若受持、讀誦般若波羅蜜,深心入法中」。這底下這一段是第二科「能離怖畏」,能令人遠離恐怖,恐怖的境界出現的時候,可以不恐怖,能有這種作用,是這樣意思。
我們集會在一起打禅七,我們用這個言句,我們說,我們平常說話,你頭幾天到那兒去了?我到壽光精舍打禅七去了,我們多數是這樣說。但是昨天我對各位說話,我們是在這裏學習禅,我也表明了我的意思,我們學習佛的如來禅。那麼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我不同意去學習祖師禅,歡喜祖師禅的人,我認爲人還是很多,歡喜如來禅的人,我認爲人少,歡喜如來禅的人少。就是大家歡喜坐禅的人,歡喜祖師禅的人多,歡喜如來禅的人少,這是我的看法,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?我看你們各位不知道打了多少禅七了,腿子都很好,可以雙跏趺坐。我也是能雙跏趺坐,但是我現在腿痛,我右腿的膝蓋痛,我在這裏坐一會兒,我若是把腿子放下一碰就是很痛,走幾步痛就開始減輕,就開始行,但是你要我快跑、快走是不行了,所以我現在不能雙跏趺坐,我剛才似乎也可以盤雙跏趺,但過一會兒就不行了。由于你們的腿子好,當然也有的人腿子還初初的,大多數人的腿子還不錯,可以知道你們參加過很多次禅七了,也可以知道天天自己有靜坐,但是你們用什麼方法靜坐我不知道,我也沒有神通。那麼我的意思學習如來禅,我不主張學習祖師禅。我今天忽然間想:你不學習祖師禅,是什麼意思?爲什麼不學習祖師禅?你是不是瞧不起祖師?你瞧不起祖師禅。我心裏想有人可能這樣問我,也可能沒有人,也可能有很多人問我這句話。那麼我現在回答,說不學習祖師禅就是瞧不起祖師,那你不學如來禅,你就是瞧不起如來,瞧不起佛了吧,是不是?也可以這樣回答這個問題。
我昨天晚間我對各位說話,我已經表明了學如來禅的這個作用。學如來禅的作用是什麼?就像醫生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