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弟子,恭敬、尊重、贊歎,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湯藥,勝過這件事。
「諸佛及弟子般涅槃後,起七寶塔」,你又「恭敬供養,尊重贊歎,華香乃至旛蓋」的供養,你這樣做,功德也是很多,但是不如學習般若法門的功德大,現在是這麼說了。
這功德大的原因呢?可以說出兩個理由來辯論這件事:第一個理由,你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長時期的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就會有這樣般若的智慧。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,現在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裏也是有,就成就了無所得的智慧,用這個智慧呢,就能斷煩惱,能得聖道。若是我們不學習般若波羅蜜的話呢,你就沒有成就這個智慧,你原來的有執著的這個心還在,你用執著心:你說有功德嘛!我就去供佛,供養十方諸佛及弟子衆,恭敬、尊重、贊歎,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湯藥,都是用執著心做這些功德的,那麼你做這個功德,你所得到的利益,不能和那個沒有執著心,那個人得到的功德大,那個人直接是得到聖道了。你沒能夠成就無所得般若的智慧,你還是一般的凡夫,你用執著心做功德呢,這個功德就是得有漏的功德,就是在人間、天上享福而已,不能得聖道,不能這樣子。所以你不如那個學習般若法門得到的功德大,這是一個解釋。
第二個解釋呢,我沒有成就無所得的智慧,但是我願意學習,我願意學習般若法門,我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那樣學習,你終究有一天也會成就無所得的智慧,所以你的功德大。說我只是願意修福,我不願意去學習般若波羅蜜,那麼你就是停留在有所得的境界,所以你不如學習般若法門的人的功德大。
我們從漢傳佛教來到中國,前後的情形來看呢,也的確是這樣子。佛法來到中國來,漢末,就是漢朝的末年,還在叁國以前,漢末有叁國,這叁國之前,乃至到叁國以後,到了晉、宋、齊、梁、陳、隋,這個時候佛法興盛,佛法興盛;隋、唐,玄奘法師是唐朝從印度取經回來。唐到宋,北宋的時候還算好,這個時期我們簡單的說,就是學習般若法門的人多,這些大祖師都是在唐,南北朝到唐這個時期出現的,不管是天臺宗、叁論宗、華嚴宗、是唯識宗,都是這個時期建立的,而不是後來。後來的人逐漸逐漸佛法學習的就少了,所以有大智慧、大福德的法師也漸漸少,佛法也逐漸地衰微。而到現在,若是你不注意可能也不知道;你若注意這件事呢,佛法已經開始滅亡了,已經開始滅亡這件事。其中很明顯的一件事,就是男衆出家的開始少,你若注意就會知道,男衆出家的人開始減少。女衆出家還沒有減少,還繼續保持那個程度。
我再說一個實際上的事情;剛才說的話也是實際的,我再說一個實際的,我們不願意學習佛法這件事,是怎麼回事?你學習佛法的時候還要長時期的努力,你有可能會明白什麼是佛法,有可能會這樣子。如果你是短時間的學習佛法,或者根本也不學習佛法,你就不明白什麼是佛法,你不明白什麼是佛法,你能說你是佛教徒嗎?你不能說這句話的,這外道和佛法有什麼不同?你不知道!
我們現在再說一句話,我們現在修止觀這件事,修止這個事情是共于外道的,你說你能得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外道也能的!也能得到四禅八定的,所以它是共于外道的,只有毗缽舍那是不共于外道的,唯獨是佛法才有的。那麼我們若不學習佛法,知道這件事嗎?我們就感覺那個人靜坐,哎呀!他可能得了聖道了,只有這樣說話,事實上你一點鑒別的能力也沒有。表面上我是出家人,但是真是出家人嗎?我這話說得不莊嚴,實在這是佛法的衰相啊!佛法的衰相,我們若能夠知道好歹呢,要努力地學習佛法,不要不學習。我這個意思倒不是說,要到我的佛學院,所有的佛學院都可以學習。
我現在又生出一個妄想來,前天我同一個法師談話,談到一件事,談到什麼事呢?他和我不是同一個鼻孔出氣,但是有相同的感覺,有什麼感覺?我以前學習的佛法都不算數,要重新學習,會有這個感覺。我就是有這個感覺,他也是有這個感覺,要重新學習的。那麼這句話有什麼意思呢?初開始到佛學院學習,你不要挑這個法師講得不好、那個法師講得不好,你不要這樣講,你不要這麼講。就是講得怎麼好,你未必能接受,你初開始未必能接受,因爲程度不夠。我們事實上來說呢,譬如講這一部經,你讀這部經的時候有一百個問題,這位法師爲你講經能解決五十個問題,你已經應該滿意了;那五十個問題沒有懂,你應該滿意了,應該這樣子。你再繼續地學習、繼續學習,那五十個問題也都能解決,解決也還是沒解決,若到了一個程度的時候,你現在,我以前學習都不算數,我要重新學習,會有這個感覺。
我們這樣說,我們是比丘也好、比丘尼也好,優婆塞、優婆夷也好!若是愛護佛法的時候,應該要努力,努力地學習佛法,使令佛法不要滅亡,應該有這樣的心情。我就講到這裏。我現在回答這個問題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8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