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弟子,恭敬、尊重、赞叹,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汤药,胜过这件事。
「诸佛及弟子般涅槃后,起七宝塔」,你又「恭敬供养,尊重赞叹,华香乃至旛盖」的供养,你这样做,功德也是很多,但是不如学习般若法门的功德大,现在是这么说了。
这功德大的原因呢?可以说出两个理由来辩论这件事:第一个理由,你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长时期的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就会有这样般若的智慧。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,现在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里也是有,就成就了无所得的智慧,用这个智慧呢,就能断烦恼,能得圣道。若是我们不学习般若波罗蜜的话呢,你就没有成就这个智慧,你原来的有执着的这个心还在,你用执着心:你说有功德嘛!我就去供佛,供养十方诸佛及弟子众,恭敬、尊重、赞叹,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汤药,都是用执着心做这些功德的,那么你做这个功德,你所得到的利益,不能和那个没有执着心,那个人得到的功德大,那个人直接是得到圣道了。你没能够成就无所得般若的智慧,你还是一般的凡夫,你用执着心做功德呢,这个功德就是得有漏的功德,就是在人间、天上享福而已,不能得圣道,不能这样子。所以你不如那个学习般若法门得到的功德大,这是一个解释。
第二个解释呢,我没有成就无所得的智慧,但是我愿意学习,我愿意学习般若法门,我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那样学习,你终究有一天也会成就无所得的智慧,所以你的功德大。说我只是愿意修福,我不愿意去学习般若波罗蜜,那么你就是停留在有所得的境界,所以你不如学习般若法门的人的功德大。
我们从汉传佛教来到中国,前后的情形来看呢,也的确是这样子。佛法来到中国来,汉末,就是汉朝的末年,还在三国以前,汉末有三国,这三国之前,乃至到三国以后,到了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、隋,这个时候佛法兴盛,佛法兴盛;隋、唐,玄奘法师是唐朝从印度取经回来。唐到宋,北宋的时候还算好,这个时期我们简单的说,就是学习般若法门的人多,这些大祖师都是在唐,南北朝到唐这个时期出现的,不管是天台宗、三论宗、华严宗、是唯识宗,都是这个时期建立的,而不是后来。后来的人逐渐逐渐佛法学习的就少了,所以有大智慧、大福德的法师也渐渐少,佛法也逐渐地衰微。而到现在,若是你不注意可能也不知道;你若注意这件事呢,佛法已经开始灭亡了,已经开始灭亡这件事。其中很明显的一件事,就是男众出家的开始少,你若注意就会知道,男众出家的人开始减少。女众出家还没有减少,还继续保持那个程度。
我再说一个实际上的事情;刚才说的话也是实际的,我再说一个实际的,我们不愿意学习佛法这件事,是怎么回事?你学习佛法的时候还要长时期的努力,你有可能会明白什么是佛法,有可能会这样子。如果你是短时间的学习佛法,或者根本也不学习佛法,你就不明白什么是佛法,你不明白什么是佛法,你能说你是佛教徒吗?你不能说这句话的,这外道和佛法有什么不同?你不知道!
我们现在再说一句话,我们现在修止观这件事,修止这个事情是共于外道的,你说你能得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外道也能的!也能得到四禅八定的,所以它是共于外道的,只有毗钵舍那是不共于外道的,唯独是佛法才有的。那么我们若不学习佛法,知道这件事吗?我们就感觉那个人静坐,哎呀!他可能得了圣道了,只有这样说话,事实上你一点鉴别的能力也没有。表面上我是出家人,但是真是出家人吗?我这话说得不庄严,实在这是佛法的衰相啊!佛法的衰相,我们若能够知道好歹呢,要努力地学习佛法,不要不学习。我这个意思倒不是说,要到我的佛学院,所有的佛学院都可以学习。
我现在又生出一个妄想来,前天我同一个法师谈话,谈到一件事,谈到什么事呢?他和我不是同一个鼻孔出气,但是有相同的感觉,有什么感觉?我以前学习的佛法都不算数,要重新学习,会有这个感觉。我就是有这个感觉,他也是有这个感觉,要重新学习的。那么这句话有什么意思呢?初开始到佛学院学习,你不要挑这个法师讲得不好、那个法师讲得不好,你不要这样讲,你不要这么讲。就是讲得怎么好,你未必能接受,你初开始未必能接受,因为程度不够。我们事实上来说呢,譬如讲这一部经,你读这部经的时候有一百个问题,这位法师为你讲经能解决五十个问题,你已经应该满意了;那五十个问题没有懂,你应该满意了,应该这样子。你再继续地学习、继续学习,那五十个问题也都能解决,解决也还是没解决,若到了一个程度的时候,你现在,我以前学习都不算数,我要重新学习,会有这个感觉。
我们这样说,我们是比丘也好、比丘尼也好,优婆塞、优婆夷也好!若是爱护佛法的时候,应该要努力,努力地学习佛法,使令佛法不要灭亡,应该有这样的心情。我就讲到这里。我现在回答这个问题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8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