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现在回答这个问题。
问:请示长老于下,慈悲教导指示。因在下一直无师长于旁督导;(你说你没有师长督导你。)在家女居士一生清净无染、无家累,学佛已二十年整,且一人独居十六年而无工作,又受菩萨戒已七年,于家中看经典及一切老法师的著作。印顺导师的妙云集,晓云法师的禅诗、禅语等,或书写,亦会懈怠,无受社会的杂染。因独居后,家中无电视、无报纸,亦无交际应酬、无逛街、购物等,可说几乎与社会脱节,过着以佛法为……,以艺术为伴经来话古人淡泊的生活,但有孤寂且清凉之感。请问长老:要如何修行始能突破瓶颈,需要出家吗?今年五十二岁,或者于家中习修止观即可?
答:你这上说:受了菩萨戒七年,家中看经典,读老法师的著作,印顺导师的妙云集,晓云法师的禅诗等。晓云法师,我也认识这个人,姑且不提;我们就说印顺导师。他有一本书《游心法海六十年》,我姑且提一提。当然印顺老法师的思想,我们佛教徒也有人不同意,不接受;也有人接受,也有人不接受,但是我提出来一件事。
我们出家人的情形:说这个人有点福报、有点智慧,出家的时间多一点;或者也不是很多,但是福报大、智慧大、才华高呢,就可能做佛教的领导人。但是你只是出家十年,或者是二十年,那么你若一做住持,你要管理很多事;你读书、学习佛法的时间自然是减少了。
那么我们看看印顺老法师,他就是初来台湾,在善导寺做了三年的住持,有一些烦恼,以后他就不做住持了。他完全就是自己读书、写文章,或者说法教化众生。年纪大了以后,他就少讲说了,但是还在写,最近几年他是停止了。其他的出家人我们不说,就是有才华,但是多数的时间是办事,读书的时间少。印顺老法师他读书的时间多,他是「游心法海六十年」,现在应该说七十年都是可以。
这个学习经论这件事,是要常常的读,常常的阅读,而且能专精思惟。我相信印顺老法师这两件事办到了,他阅读经论,一直读,而还能专精思惟,都办到了。那么他对于佛法的认识,和别人就不同,不一样,这一点我们应该尊重,尊重这一点。尽管你不同意,但是你应该这一点要注意,要注意的。你提到他,我就是这么说。
但是你现在提出一个问题,就是「如何修行能突破瓶颈?」这一个问题;一个「需要出家吗?」这是个问题。我提出个问题呢,要学习般若。怎么样突破瓶颈?如何修行始能突破瓶颈?要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才能突破瓶颈。不然的话,我出家;出家还是一样,你若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不能突破瓶颈,不能突破的。学习般若,我们在名字上说: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是般若、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也是般若、《大智度论》是解释「般若」,也是般若。其实在意义上,《瑜伽师地论》也是般若,也是般若。
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是弥勒菩萨说的。我以前没有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的时候,我们感觉它是弥勒菩萨说的。这个弥勒菩萨是天上的弥勒菩萨?是人间的弥勒菩萨?当然有人主张是人间的弥勒菩萨。但是我现在学习了以后,我认为是天上的弥勒菩萨,不是人间的,不过这个事不管。就是《瑜伽师地论》和《大智度论》这个般若有什么不同?《大智度论》也说到禅定的这些事情,不只是说般若,也说到禅定的事情,但是没有《瑜伽师地论》说得详细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说「戒」也说得很详细,说「定」也说得非常详细,说到般若、戒、定、慧也说得很详细,这是《大智度论》所不能及的地方。我们今天的佛教徒,不愿意学习佛法的我们也不论,我们说欢喜学习的人,应该尊重这一点,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合适,学习这个好!就是对于我们……我们今天的佛教徒,我想不能和佛灭度后五百年内的佛教徒相比,不能和那些人比。我们有什么问题?我们汉传佛教有很多问题。
我现在说话就有口过了,我刚才说的也表示出来。从南北朝到隋唐北宋,以前这一段的,我们汉传佛教徒是有一点的,等到以后的佛教徒就差一点,连禅宗都在内,都在内的。我们姑且说吧,得正见的人不多,到南宋以后的中国佛教徒,得正见的人不多。为什么会这样子?就是佛法学习得不够,学习得不够。
我现在说一句话,当然你们可能不同意。我们若读《大智度论》、读《瑜伽师地论》,然后去读《六祖坛经》的话,你有什么感觉?六祖大师有所不足。如果我们《大智度论》我也不读,我也是《瑜伽师地论》也统统都不读,我就读《六祖坛经》,哎呀!《六祖坛经》好像很好!其实不是。六祖大师很多地方不足,很多不足,但是我们知道吗?我们若不学习这些殊胜的经论,我们不知道这件事。为什么不知道?就是你佛法学习得不足,学得不够。不够的时候有什问题?就是你的思想不容易有正见,也不容易修学圣道,都有困难,都有困难的。
所以你这个「突破瓶颈」,「突破瓶颈」要学习般若法门;学习般若法门,我们现在就是包括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大智度论》和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这些唯识的书也是非常重要。这个学习《中论》的人,有时候挑唯识学者的毛病,这个说话就太多了。我上一次从台湾回到美国,回到美国讲这个《入中论》,讲《入中论》的时候,《入中论》的作者挑这个唯识的毛病,我反对这件事,我说他说得不对。当时在加州的湾区有很多是学习《中论》的人,都是站在中观这一方面批评唯识的。我说我们就辩论辩论,我们说一说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就是对于唯识学习得不够,就是说了很多的错误的话。
所以你说「怎么样修行始能突破瓶颈?」我主张,若不愿意学习唯识也可以,但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和《大智度论》一定要学习,你一定要学习这个,学习这个就是可以修止观了。修止观呢,但是天台智者大师《摩诃止观》要读,《释禅波罗蜜》也要读。这些书读通了,你要读懂,读而不通,还是不行。读通了的时候,这时候就修止观,就是没有瓶颈的,通达无碍、畅通无阻,是这样的。
若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呢,通达唯识是更好,因为它说得微细,比《大智度论》说得更微细。这微细这个地方,是我们容易犯错误的地方,所以弥勒菩萨会讲出来。
所以「怎么样修行始能突破瓶颈?」我现在就是这样说:要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读《大智度论》,能够通达它里面的胜义,就能突破瓶颈,不然是不能的。
「需要出家否?」这个事我现在可以这样说:这件事不重要。当然,你若修梵行而能修止观,这件事重要,我就这么说好了,这样好像要出家才好。但是出家又不一定学习佛法,也有很多问题。所以现在就是这么讲了:就是我赞成修梵行,然后也读《大智度论》、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从这里通达佛法,修学止观,就能突破瓶颈。你现在也等于是修梵行,你说你一个人嘛,但是你一个人如果到寺庙里边去,不要太孤独,不要太孤独。同这个学习佛法的人有一点来往,同学习佛法的人有来往,也有好处。我就讲到这里。
问:念佛的时候不出声,用心念,与出声念,功德有何不同?
答:是那样,可以这样:念佛的时候不出声,你有的时候不出声,有的时候也可以出声。出声、不出声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,不要决定完全不出声,也不要决定完全出声;有的时候默然、有的时候出声,应该这么做。
问:念大声见大佛、念小声见小佛。
答:我认为不是这样子,这句话说得不对。你见佛的大小是你的智慧境界;你的智慧,如果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那是不同。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你就是念大声见大佛、念小声见小佛,这是没有般若的智慧说这种话。所以我在想,从南宋以后,从中国历史看,南宋以后,般若法门渐渐地、渐渐地没有人学习。从这个著作里面就看出来,我们不要说名字,很多有名的这些……,有著作,多数没有般若的气氛,为什么没有?就是没有学习般若;没有学习般若,就没有这个气氛。
问:如何实相念佛?念阿弥陀佛圣号可以得定吗?
答:实相念佛,如果这样,那你就要学习般若法门,才能知道什么叫做实相念佛。
问:念阿弥陀佛圣号可以得定吗?
答:如果你没有学习止观的书,止观的书你没有读,你念阿弥陀佛不能得定,不能得定。若是你学习过《瑜伽师地论》,尤其是〈声闻地〉,说到奢摩他的地方说得多,这个智者大师的《释禅波罗蜜》你也读一读。你有这样的知识的时候,念阿弥陀佛有可能会得定,你没那个知识,不一定,就不一定能得定。而这些事情都是要放下尘劳的事情,专心地做这件事,才有可能会成就的。说我一天,得闲了我就念,我不得闲,我就不念,那是不可能得定的,也不可能有成就的。
问:学生有很多疑惑,种种梦幻境,有否作用?可否都专心看经典?及看自己空、他空,调自己的虚妄分别,减少烦恼。
答:我的小小的看法,这个「解」是非常重要,也就是见地非常重要。你一定先要有解,要通达般若波罗蜜,要通达第一义谛、通达胜义,这件事非常重要。你有这样的条件的时候,你看经典,这个时候的味道不同。你通达这个第一义谛,然后读经的时候味道也不一样。那么你看自己空、看他空,你的看法也不一样;你没有……,小小的明白一点,不行,那是不及格的。「调自己虚妄分别」,也是,你这个胜义的道理没有通达,调自己的虚妄分别不容易,「减少烦恼」,那更是不容易。
「好吗?」所以你这样做,你还愿意调自己的虚妄分别,愿意减少烦恼,也很难得了。出家人有这样的想法,在家居士有这想法,这很难得了,这是很好。
问:你有谈及的修行方法,学生好奇的……,不知为何一观就跑出来,做白梦。应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9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