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诃般若波罗蜜经.舍利品第三十七
这样的赞叹我,我心里面感觉到不安了;我实在是非常笨拙的人。在佛法里边,我承认我出家五十多年,我承认这一点。但是人是应该有智慧才会有成就,我是很笨的人,一点也没有成就,没有所赞叹的这么多的功德。原来,这个波罗蜜的主人的意思,今天晚间我们要讲禅的事情,讲静坐的事情。现在我们换了题目,和各位共同的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〈舍利品〉。我在想:我们欢喜坐禅,什么是禅?般若就是禅,所以并没有违背原意。
〈舍利品〉,这一品另有一个名称,叫做〈法称品〉。佛法的法,称扬赞叹的称,〈法称品〉。〈法称品〉怎么样解释呢?可以做两个解释:「法」,就是般若波罗蜜。用舍利,于般若波罗蜜的法,称量一下。这个「称」,秤,这个磅秤;也可以这样解释,磅秤。就是舍利和般若这两件事,放在磅秤上秤一秤,可以知道它们那一种是最贵重的,称量它们那一种是最优秀的,是这样意思,所以叫做「法称品」,这是一个解释。第二个解释,〈法称品〉的「法」,舍利也是法,般若也是法。这两种法去互相称量一下,称量它们的优劣,那一种是最殊胜的。
我们人,我们说佛教徒,佛教徒虽然是很多,大概地分类可以说有三种人:一种人是欢喜学习智慧,重视智慧,重视般若。第二种人欢喜修学福德,重视福德。第三种人,福德也好、智慧也好,都愿意修学。这么三种人。般若的智慧和福德这两件事,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这个般若的作用,我们学习般若法门的作用,是能得解脱,就是能做圣人,可以成大菩萨,可以成佛,有这种作用,这是般若的作用。
这个「舍利」是怎么一回事呢?当然这里是说佛的舍利,其余的人的舍利不在内。这个佛的舍利,我们若能够恭敬、礼拜、赞叹的话,我们能得到福德。福德是怎么回事情呢?就是令你身心安乐自在,有这种作用。我们能够礼拜、赞叹舍利,能够供养舍利,礼拜、赞叹的话,使令我们在人间得大福报、得大富贵,也能使令你到天上去享天福,这就叫做福报。
这两件事:我们学习般若,能令我们得大解脱,能成圣道,能做大菩萨,能成佛;我们供养、礼拜舍利,使令我们在人间、天上得大安乐;这两件事应该说都是我们欢喜的。可是在佛教徒里边,我们若注意地观察一下,佛在世的佛教徒,出家人,比丘、比丘尼,那是重视般若的;在家的佛教徒,多数是重视福德的。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怎么样呢?我看是兼而有之,出家人也欢喜修习福德,在家居士也欢喜修习福德。般若波罗蜜法门怎么样呢?我看是有一点疏忽了!
现在就开始解释正文。
佛告释提桓因言:憍尸迦!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,二分之中,汝取何所?
这一品里边只分三科,只有三大科。第一科就是「举舍利格量经卷」,就是这样意思。就是举出来舍利的功德,和般若波罗蜜经卷来对比,看看它们的优劣,这一大段就是这样意思。这一科里面又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举满阎浮提舍利」,满阎浮提的舍利,可见舍利很多;和这个般若波罗蜜的经卷来对比,这是第一科。这一科里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问」。
「佛告释提桓因言」,释迦牟尼佛就是来告诉释提桓因说了;实在就是问,这个「告」就是问。「憍尸迦」,佛先招呼释提桓因的名字。释提桓因这个名字,是这个人现在的名称,憍尸迦是他前一生的名称;他前一生在人间的时候,名字叫做憍尸迦。他现在生到天上去了,名字叫做「释提桓因」,翻到中国话就是天主。就是须弥山顶上的三十三天的主人,那么多的天,他是那么多天的主人,所以叫做天主。不是天主教的这个天主,不是那个。
「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」,这底下正式提出这个问题。「满阎浮提」,这个阎浮提是四大部洲之一,也是很广大的土地了。这么广大的土地上面,充满了舍利。这个「若」字,就是假设的话。假设充满了阎浮提那么多的佛舍利,不是其他人的舍利,是佛的舍利。「作一分」,那么多的舍利,统一起来就当作一分。
「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」,说另外有一个人,他书写般若波罗蜜的经卷,就是这一部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。古代的时候没有印刷,所以说「书」,书写。这个经卷有多少呢?只有这么一分,就是一部经,这是一分;满阎浮提舍利是一分,一共就是这两分。这两分里边,「汝取何所」,你请那一部分呢?你欢喜那一部分呢?那一部分是你所欢喜的呢?这样问。这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提出这个问题,来问这个释提桓因,下面就是释提桓因回答了。
释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,二分之中,我宁取般若波罗蜜经卷。
他回答说:这两分里边,我宁取,「宁」是愿的意思,就是我愿意取般若波罗蜜经卷。这个「取」,我们说是把它拿过来,或者当做「请」也好。我愿意请般若波罗蜜经卷回到我的住处,我来学习这个法门,我不取佛舍利。
何以故?
这底下说明他的原因。我为什么不取舍利,而请般若波罗蜜经卷呢?这底下说出来他的理由。
世尊!我于佛舍利非不恭敬,非不尊重。
这先解释他的歉意。说是我不取佛舍利,佛舍利那一分就放在那里,我不请。我这样的行为并不表示我对于佛舍利不恭敬、礼拜,不尊重、赞叹,不是;我也恭敬佛舍利,也尊重佛舍利的。那么为什么我不请佛舍利呢?
世尊!以舍利从般若波罗蜜中生,般若波罗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养恭敬,尊重赞叹。
这底下说出个理由,为什么这样子?他先称佛为世尊。「以舍利从般若波罗蜜中生」,佛的舍利是从般若波罗蜜里边成就的,若是没有般若波罗蜜,就是没有舍利的。这样看呢,般若波罗蜜是根本,舍利是般若的枝末,它不是根本。
这个「般若波罗蜜」,我稍微解释一下。「般若」翻到中国话是智慧,「波罗蜜」是究竟的意思;就是智慧到了究竟圆满的时候,叫做「般若波罗蜜」。这个地方有一点分别,就是得无生法忍以后,他的智慧可以称为般若,但是还没有圆满。初地菩萨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乃至十地菩萨,他们的般若还没能到彼岸,没能波罗蜜。到佛的时候,这个智慧才圆满,所以佛的智慧名为般若波罗蜜。在得无生法忍之前的菩萨,也有智慧,但是那个是凡夫,还不是圣人,所以他那个智慧不称为般若。还有这样的分别,这个就简单解释到这里。
「般若波罗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养恭敬,尊重赞叹」,这两句经文就是解释前面这句话:「以舍利从般若波罗蜜中生」,解释这句话的。怎么叫做「舍利从般若波罗蜜中生」呢?底下就这两句解释。「般若波罗蜜修熏故」,「修」这个字怎么样解释呢?通常佛教里面用这个词,就是你发心修行。发心修行这个意思呢,怎么叫做修行呢?就是我们的身口意里面的污染把它去掉,但是没有功德呢,我们就努力地去创造这些功德,把我们的罪过、污染把它排遣出去,这就叫做修行,这样叫做修行。若是我们也努力地在佛法里面做功课,但是你的污染还没去掉,那「修行」这个词就有点不恰当了。但是怎么回事情呢?这个「修」这个字,看经论上的含义,它有特别的意思:就是有强大的力量,能灭恶生善,叫做修。如果你的力量很小,我昨天把我的错误改掉了,我今天又重新的犯错误,就不符合这个字。
这件事,我们佛教徒来到佛教里边来,都欢喜修行;你说那个修行是有强大的力量,那我也愿意有这件事,我愿意有强大的力量能断恶修善。那当然你会提出这个问题:怎么叫做强大的力量呢?自然是会要提出这个问题了。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:就是要有禅定的力量,你修行的力量才能强大。如果你内心里面没有禅定,你心里面散散乱乱的,你的修行就是不够力。你散散乱乱的心,你想要把自己的贪瞋痴把它息灭了,这个就很困难很困难,不容易办得到。若是有了禅定的力量,在禅定里边修智慧,断烦恼是容易的。所以在禅定里面修行,才是有强大的力量。我这样说,好像我唱这个调,不知道你们心里怎么想?我们这个话还是少说,少说为妙。但是这个道理是要说明白,少说还不可以。
什么叫做禅定?禅定这个话,是修成功了的时候,叫做定,这是个果,在果上名之为定;在因的时候名之为止,停止的止。因修止而得定,止就是因,定就是果,所以若修止而得定,这个时候你就具备了这个力量。我们说什么是禅?我们欢喜修行的人,欢喜学习佛法的人,自然是要注意这个问题。什么叫做禅?就是止、观名之为禅,止观就是禅。这个止,就是要有一个方法,使令这妄想停下来,叫做止。这个方法,在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、在《释禅波罗蜜》里边、《辩中边论》里边,都说得很清楚,和我们中国后代的禅宗参话头禅不同,和那个是不一样。
这个止,我在这地方稍稍多说一点。止,一定要有一个所缘境。这个所缘境这句话怎么讲呢?就是选择一个地方做你的心安住的地方,这个心住在那个地方。譬如说我们人,我住在这里,我住在台北、我住在高雄,住在这里。现在不是说你的身体住在那里,是说你的心住在那里。现在要修止的时候,就是要选择一个地方,选择一个境界,做你的心安住的地方,叫做所缘境。我们这个生命体,有身、有心。身心本来是不能相分离的,但是身和心不一定同住在一处。我们的身体在这里,心可能跑到美国去了,不一定,跑到各式各样的地方,不在这里。现在要发心修行的时候,要选择一个所缘境,安住你的心不要动,叫做所缘境。
我相信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,对于这件事应该是早已经明白了,明白这件事。我现在说,你们可能感觉到啰嗦了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 (1998年于高雄广德基金会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