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 (1998年于高雄廣德基金會)

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.舍利品第叁十七

  

  這樣的贊歎我,我心裏面感覺到不安了;我實在是非常笨拙的人。在佛法裏邊,我承認我出家五十多年,我承認這一點。但是人是應該有智慧才會有成就,我是很笨的人,一點也沒有成就,沒有所贊歎的這麼多的功德。原來,這個波羅蜜的主人的意思,今天晚間我們要講禅的事情,講靜坐的事情。現在我們換了題目,和各位共同的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〈舍利品〉。我在想:我們歡喜坐禅,什麼是禅?般若就是禅,所以並沒有違背原意。

  

  〈舍利品〉,這一品另有一個名稱,叫做〈法稱品〉。佛法的法,稱揚贊歎的稱,〈法稱品〉。〈法稱品〉怎麼樣解釋呢?可以做兩個解釋:「法」,就是般若波羅蜜。用舍利,于般若波羅蜜的法,稱量一下。這個「稱」,秤,這個磅秤;也可以這樣解釋,磅秤。就是舍利和般若這兩件事,放在磅秤上秤一秤,可以知道它們那一種是最貴重的,稱量它們那一種是最優秀的,是這樣意思,所以叫做「法稱品」,這是一個解釋。第二個解釋,〈法稱品〉的「法」,舍利也是法,般若也是法。這兩種法去互相稱量一下,稱量它們的優劣,那一種是最殊勝的。

  

  我們人,我們說佛教徒,佛教徒雖然是很多,大概地分類可以說有叁種人:一種人是歡喜學習智慧,重視智慧,重視般若。第二種人歡喜修學福德,重視福德。第叁種人,福德也好、智慧也好,都願意修學。這麼叁種人。般若的智慧和福德這兩件事,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?這個般若的作用,我們學習般若法門的作用,是能得解脫,就是能做聖人,可以成大菩薩,可以成佛,有這種作用,這是般若的作用。

  

  這個「舍利」是怎麼一回事呢?當然這裏是說佛的舍利,其余的人的舍利不在內。這個佛的舍利,我們若能夠恭敬、禮拜、贊歎的話,我們能得到福德。福德是怎麼回事情呢?就是令你身心安樂自在,有這種作用。我們能夠禮拜、贊歎舍利,能夠供養舍利,禮拜、贊歎的話,使令我們在人間得大福報、得大富貴,也能使令你到天上去享天福,這就叫做福報。

  

  這兩件事:我們學習般若,能令我們得大解脫,能成聖道,能做大菩薩,能成佛;我們供養、禮拜舍利,使令我們在人間、天上得大安樂;這兩件事應該說都是我們歡喜的。可是在佛教徒裏邊,我們若注意地觀察一下,佛在世的佛教徒,出家人,比丘、比丘尼,那是重視般若的;在家的佛教徒,多數是重視福德的。我們今天的佛教徒怎麼樣呢?我看是兼而有之,出家人也歡喜修習福德,在家居士也歡喜修習福德。般若波羅蜜法門怎麼樣呢?我看是有一點疏忽了!

  

  現在就開始解釋正文。

  

  佛告釋提桓因言:憍屍迦!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複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,二分之中,汝取何所?

  

  這一品裏邊只分叁科,只有叁大科。第一科就是「舉舍利格量經卷」,就是這樣意思。就是舉出來舍利的功德,和般若波羅蜜經卷來對比,看看它們的優劣,這一大段就是這樣意思。這一科裏面又分叁科,第一科是「舉滿閻浮提舍利」,滿閻浮提的舍利,可見舍利很多;和這個般若波羅蜜的經卷來對比,這是第一科。這一科裏又分兩科,第一科是「問」。

  

  「佛告釋提桓因言」,釋迦牟尼佛就是來告訴釋提桓因說了;實在就是問,這個「告」就是問。「憍屍迦」,佛先招呼釋提桓因的名字。釋提桓因這個名字,是這個人現在的名稱,憍屍迦是他前一生的名稱;他前一生在人間的時候,名字叫做憍屍迦。他現在生到天上去了,名字叫做「釋提桓因」,翻到中國話就是天主。就是須彌山頂上的叁十叁天的主人,那麼多的天,他是那麼多天的主人,所以叫做天主。不是天主教的這個天主,不是那個。

  

  「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」,這底下正式提出這個問題。「滿閻浮提」,這個閻浮提是四大部洲之一,也是很廣大的土地了。這麼廣大的土地上面,充滿了舍利。這個「若」字,就是假設的話。假設充滿了閻浮提那麼多的佛舍利,不是其他人的舍利,是佛的舍利。「作一分」,那麼多的舍利,統一起來就當作一分。

  

  「複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」,說另外有一個人,他書寫般若波羅蜜的經卷,就是這一部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古代的時候沒有印刷,所以說「書」,書寫。這個經卷有多少呢?只有這麼一分,就是一部經,這是一分;滿閻浮提舍利是一分,一共就是這兩分。這兩分裏邊,「汝取何所」,你請那一部分呢?你歡喜那一部分呢?那一部分是你所歡喜的呢?這樣問。這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提出這個問題,來問這個釋提桓因,下面就是釋提桓因回答了。

  

  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,二分之中,我甯取般若波羅蜜經卷。

  

  他回答說:這兩分裏邊,我甯取,「甯」是願的意思,就是我願意取般若波羅蜜經卷。這個「取」,我們說是把它拿過來,或者當做「請」也好。我願意請般若波羅蜜經卷回到我的住處,我來學習這個法門,我不取佛舍利。

  

  何以故?

  

  這底下說明他的原因。我爲什麼不取舍利,而請般若波羅蜜經卷呢?這底下說出來他的理由。

  

  世尊!我于佛舍利非不恭敬,非不尊重。

  

  這先解釋他的歉意。說是我不取佛舍利,佛舍利那一分就放在那裏,我不請。我這樣的行爲並不表示我對于佛舍利不恭敬、禮拜,不尊重、贊歎,不是;我也恭敬佛舍利,也尊重佛舍利的。那麼爲什麼我不請佛舍利呢?

  

  世尊!以舍利從般若波羅蜜中生,般若波羅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。

  

  這底下說出個理由,爲什麼這樣子?他先稱佛爲世尊。「以舍利從般若波羅蜜中生」,佛的舍利是從般若波羅蜜裏邊成就的,若是沒有般若波羅蜜,就是沒有舍利的。這樣看呢,般若波羅蜜是根本,舍利是般若的枝末,它不是根本。

  

  這個「般若波羅蜜」,我稍微解釋一下。「般若」翻到中國話是智慧,「波羅蜜」是究竟的意思;就是智慧到了究竟圓滿的時候,叫做「般若波羅蜜」。這個地方有一點分別,就是得無生法忍以後,他的智慧可以稱爲般若,但是還沒有圓滿。初地菩薩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乃至十地菩薩,他們的般若還沒能到彼岸,沒能波羅蜜。到佛的時候,這個智慧才圓滿,所以佛的智慧名爲般若波羅蜜。在得無生法忍之前的菩薩,也有智慧,但是那個是凡夫,還不是聖人,所以他那個智慧不稱爲般若。還有這樣的分別,這個就簡單解釋到這裏。

  

  「般若波羅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」,這兩句經文就是解釋前面這句話:「以舍利從般若波羅蜜中生」,解釋這句話的。怎麼叫做「舍利從般若波羅蜜中生」呢?底下就這兩句解釋。「般若波羅蜜修熏故」,「修」這個字怎麼樣解釋呢?通常佛教裏面用這個詞,就是你發心修行。發心修行這個意思呢,怎麼叫做修行呢?就是我們的身口意裏面的汙染把它去掉,但是沒有功德呢,我們就努力地去創造這些功德,把我們的罪過、汙染把它排遣出去,這就叫做修行,這樣叫做修行。若是我們也努力地在佛法裏面做功課,但是你的汙染還沒去掉,那「修行」這個詞就有點不恰當了。但是怎麼回事情呢?這個「修」這個字,看經論上的含義,它有特別的意思:就是有強大的力量,能滅惡生善,叫做修。如果你的力量很小,我昨天把我的錯誤改掉了,我今天又重新的犯錯誤,就不符合這個字。

  

  這件事,我們佛教徒來到佛教裏邊來,都歡喜修行;你說那個修行是有強大的力量,那我也願意有這件事,我願意有強大的力量能斷惡修善。那當然你會提出這個問題:怎麼叫做強大的力量呢?自然是會要提出這個問題了。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:就是要有禅定的力量,你修行的力量才能強大。如果你內心裏面沒有禅定,你心裏面散散亂亂的,你的修行就是不夠力。你散散亂亂的心,你想要把自己的貪瞋癡把它息滅了,這個就很困難很困難,不容易辦得到。若是有了禅定的力量,在禅定裏邊修智慧,斷煩惱是容易的。所以在禅定裏面修行,才是有強大的力量。我這樣說,好像我唱這個調,不知道你們心裏怎麼想?我們這個話還是少說,少說爲妙。但是這個道理是要說明白,少說還不可以。

  

  什麼叫做禅定?禅定這個話,是修成功了的時候,叫做定,這是個果,在果上名之爲定;在因的時候名之爲止,停止的止。因修止而得定,止就是因,定就是果,所以若修止而得定,這個時候你就具備了這個力量。我們說什麼是禅?我們歡喜修行的人,歡喜學習佛法的人,自然是要注意這個問題。什麼叫做禅?就是止、觀名之爲禅,止觀就是禅。這個止,就是要有一個方法,使令這妄想停下來,叫做止。這個方法,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、在《釋禅波羅蜜》裏邊、《辯中邊論》裏邊,都說得很清楚,和我們中國後代的禅宗參話頭禅不同,和那個是不一樣。

  

  這個止,我在這地方稍稍多說一點。止,一定要有一個所緣境。這個所緣境這句話怎麼講呢?就是選擇一個地方做你的心安住的地方,這個心住在那個地方。譬如說我們人,我住在這裏,我住在臺北、我住在高雄,住在這裏。現在不是說你的身體住在那裏,是說你的心住在那裏。現在要修止的時候,就是要選擇一個地方,選擇一個境界,做你的心安住的地方,叫做所緣境。我們這個生命體,有身、有心。身心本來是不能相分離的,但是身和心不一定同住在一處。我們的身體在這裏,心可能跑到美國去了,不一定,跑到各式各樣的地方,不在這裏。現在要發心修行的時候,要選擇一個所緣境,安住你的心不要動,叫做所緣境。

  

  我相信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,對于這件事應該是早已經明白了,明白這件事。我現在說,你們可能感覺到啰嗦了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 (1998年于高雄廣德基金會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