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但是我還是說一點。我們通常說是修數息觀,數息觀這句話,就是用息做所緣境,是這個意思。息,我解釋解釋這個息,什麼叫做息?這個息有四個息:就是我們由肚臍至鼻,這個氣息從肚臍這裏到鼻就呼出去,一呼一吸。這個呼出去,就是由肚臍開始,一直到鼻呼出去,這叫做出息。這個出息就是一開始從肚臍這裏向上來,向外出,出、出就不出了,但是也沒有立刻地再入,這個時候有簡短的一個停止,這叫做內出息,這是第二個息。內出息的時間不是很長,很短,很短就過去了,就開始吸;剛才說是呼出去,現在又吸進來。吸進來,由鼻至臍,這個息就向裏邊入,這叫做入息。入息,入、入就不入了,但是也沒有出,中間又有一個息,叫做內入息。(中缺錄)……一個鍾頭,你長年累月的這麼做,就四個息都有了。
四個息都有了,就是慢慢地還有變化。有什麼變化?我們在初開始感覺到有四個息,都是很短的。但是你若常常靜坐,有一點相應的時候,其中有一個息、兩個息也就比較長一點。年老的人,年紀大了的,像我這樣的人,出息,這個內出息就長一點;年輕的小孩子,他的內入息長一點。老年人和小孩子完全是相反的,壯年人是相等的,沒有長、短的差別。若是你發心修止觀的時候,你有多少成就了,那又不同了;內入息也是很長的,內出息也是會很長的。譬如我們現在,你自己感覺你的出息,由臍至鼻,一下子就到了,由鼻至臍也一下子就到,很快,但是你若成功了,那可不是這樣子;可能從這個臍要到鼻,可能要二十四個鍾頭還沒到,就完全不同了。入息也是一樣,入、出息都是很慢的。所以我們初開始靜坐的人,忽然間他有一個進步的時候,就感覺到氣息沒有了,「我沒有氣息了」,不是沒有,它就是慢。
我們初開始用功的時候,你靜下來把腿子盤好,這個座位弄得舒服一點;你單跏趺坐也可以,雙跏趺坐也可以。當然有的人初開始單跏趺坐也坐不好,雙跏趺坐是不可能的。但是你長期的靜坐,單跏趺坐也坐好了,就可以雙跏趺坐,它會有進步。但是女性不要雙跏趺坐,單跏趺坐就好了。
那麼坐好了以後,你心裏念四句話:「知息出,知息入,知息長,知息短」,念這四句話。你念了這四句話之後,你就來知這個息的出入、長短,你就負責知;它出就出、入就入、長就長、短就短,你就負責知。你不要去控製它,不要叫它長、短、叫它出、入,不可以,它聽其自然的出入、長短。你是處于第叁者,知道在出入、知道長短,就好了。這個方法,如果你沒有什麼特別的業障,如果也沒有其他犯戒的事情,這個方法就好了,這個心就能寂靜下來,就能「知息出,知息入,知息長,知息短」,而不會有雜念進來,慢慢慢慢就可以得定。但是有的人有困難,就是雖然是初開始可能幾秒鍾,你「知息出,知息入,知息長,知息短」,過了幾秒鍾心就跑了,就不知道出入、長短了。
那麼如果我用這個方法,我還是有妄想,怎麼辦呢?再加上一點方法,就是計數。計數,就是這個息在出、在入的時候,你數數。數數也有各式各樣,息在出,你就數一,息在入,你就數二;再出,就數叁,再入,數四,這樣數到八、九、十。然後再回過來,再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這樣數也可以。這是一個方法。也可以數出不數入,數入不數出,也是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這樣也可以。如果是數出不數入,數入不數出的話,如果你這樣數,你也可以換一個方式,你一下子數一、二、叁,然後你叁次的入出,這樣也很好。你若是常常做這個事,你就感覺到比每一次都數,要比那個好得多。一下子數一、二、叁,那麼就經過叁次的入出,然後再數四、五、六,又經過叁次的入出,然後再數七、八、九、十,經過四次的入出,這樣子數也滿好。還有一個方法,就數一,不要數一、二、叁;二、叁不數,就數一,然後叁次出入。然後數四,又叁次出入;然後是數七,又四次出入。這樣子也不錯,也是可以,這是一個方法。還有一個方法,你不要是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這麼數,也可以倒過來數,十、九、八、七、六、五……這麼數也可以,也是可以的。
這個方法,你用的時間短,可以。假設你一天若坐十個鍾頭,你這樣做,還容易有個問題。有什麼問題?你容易頭發脹,頭痛,但是你還不知道什麼原因;就是你這樣數的時候,你就頭會痛,頭會發脹。你靜坐的時間短不要緊,靜坐半小時、靜坐一個鍾頭,我一天就坐一個鍾頭,什麼事也沒有;你若坐四個鍾頭、五個鍾頭、六個鍾頭、七個鍾頭、八個鍾頭、九個鍾頭、十個鍾頭,你天天做就不得了,你頭就會痛,就會有問題。
所以如果你用功的時間多的話,這個方法要改變一下。怎麼改變法呢?這個《釋禅波羅蜜》這本書上,天臺智者大師他是有修行的人,他告訴你一個方法:注意這個臍輪,這個肚臍子,注意這個臍;也可以觀丹田,臍輪的下邊。這個腹部這裏,你一呼一吸,肚子這裏就是一起一落。這個腹部的一起一落,你注意它;注意它,明白一點說,就是知。你靜坐的時候,知道腹部的起、知道腹部的落;這個「知」就是注意的意思。你這樣知的時候,如果心能夠沒有一切妄想,就好了,但是多數有的時候還是不行。不行,你可以數數,就數這個腹部的起落,也可以數起也數落,或者數起不數落,或者數落不數起。這樣子去數息的話,你頭就不痛了,頭就會舒服了。我們可以用這個方法來修止。現在已經過點了,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 (1998年于高雄廣德基金會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