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9

  我現在回答這個問題。

  

  問:請示長老于下,慈悲教導指示。因在下一直無師長于旁督導;(你說你沒有師長督導你。)在家女居士一生清淨無染、無家累,學佛已二十年整,且一人獨居十六年而無工作,又受菩薩戒已七年,于家中看經典及一切老法師的著作。印順導師的妙雲集,曉雲法師的禅詩、禅語等,或書寫,亦會懈怠,無受社會的雜染。因獨居後,家中無電視、無報紙,亦無交際應酬、無逛街、購物等,可說幾乎與社會脫節,過著以佛法爲……,以藝術爲伴經來話古人淡泊的生活,但有孤寂且清涼之感。請問長老:要如何修行始能突破瓶頸,需要出家嗎?今年五十二歲,或者于家中習修止觀即可?

  

  答:你這上說:受了菩薩戒七年,家中看經典,讀老法師的著作,印順導師的妙雲集,曉雲法師的禅詩等。曉雲法師,我也認識這個人,姑且不提;我們就說印順導師。他有一本書《遊心法海六十年》,我姑且提一提。當然印順老法師的思想,我們佛教徒也有人不同意,不接受;也有人接受,也有人不接受,但是我提出來一件事。

  

  我們出家人的情形:說這個人有點福報、有點智慧,出家的時間多一點;或者也不是很多,但是福報大、智慧大、才華高呢,就可能做佛教的領導人。但是你只是出家十年,或者是二十年,那麼你若一做住持,你要管理很多事;你讀書、學習佛法的時間自然是減少了。

  

  那麼我們看看印順老法師,他就是初來臺灣,在善導寺做了叁年的住持,有一些煩惱,以後他就不做住持了。他完全就是自己讀書、寫文章,或者說法教化衆生。年紀大了以後,他就少講說了,但是還在寫,最近幾年他是停止了。其他的出家人我們不說,就是有才華,但是多數的時間是辦事,讀書的時間少。印順老法師他讀書的時間多,他是「遊心法海六十年」,現在應該說七十年都是可以。

  

  這個學習經論這件事,是要常常的讀,常常的閱讀,而且能專精思惟。我相信印順老法師這兩件事辦到了,他閱讀經論,一直讀,而還能專精思惟,都辦到了。那麼他對于佛法的認識,和別人就不同,不一樣,這一點我們應該尊重,尊重這一點。盡管你不同意,但是你應該這一點要注意,要注意的。你提到他,我就是這麼說。

  

  但是你現在提出一個問題,就是「如何修行能突破瓶頸?」這一個問題;一個「需要出家嗎?」這是個問題。我提出個問題呢,要學習般若。怎麼樣突破瓶頸?如何修行始能突破瓶頸?要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才能突破瓶頸。不然的話,我出家;出家還是一樣,你若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不能突破瓶頸,不能突破的。學習般若,我們在名字上說: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這是般若、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也是般若、《大智度論》是解釋「般若」,也是般若。其實在意義上,《瑜伽師地論》也是般若,也是般若。

  

  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是彌勒菩薩說的。我以前沒有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的時候,我們感覺它是彌勒菩薩說的。這個彌勒菩薩是天上的彌勒菩薩?是人間的彌勒菩薩?當然有人主張是人間的彌勒菩薩。但是我現在學習了以後,我認爲是天上的彌勒菩薩,不是人間的,不過這個事不管。就是《瑜伽師地論》和《大智度論》這個般若有什麼不同?《大智度論》也說到禅定的這些事情,不只是說般若,也說到禅定的事情,但是沒有《瑜伽師地論》說得詳細。

  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說「戒」也說得很詳細,說「定」也說得非常詳細,說到般若、戒、定、慧也說得很詳細,這是《大智度論》所不能及的地方。我們今天的佛教徒,不願意學習佛法的我們也不論,我們說歡喜學習的人,應該尊重這一點,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合適,學習這個好!就是對于我們……我們今天的佛教徒,我想不能和佛滅度後五百年內的佛教徒相比,不能和那些人比。我們有什麼問題?我們漢傳佛教有很多問題。

  

  我現在說話就有口過了,我剛才說的也表示出來。從南北朝到隋唐北宋,以前這一段的,我們漢傳佛教徒是有一點的,等到以後的佛教徒就差一點,連禅宗都在內,都在內的。我們姑且說吧,得正見的人不多,到南宋以後的中國佛教徒,得正見的人不多。爲什麼會這樣子?就是佛法學習得不夠,學習得不夠。

  

  我現在說一句話,當然你們可能不同意。我們若讀《大智度論》、讀《瑜伽師地論》,然後去讀《六祖壇經》的話,你有什麼感覺?六祖大師有所不足。如果我們《大智度論》我也不讀,我也是《瑜伽師地論》也統統都不讀,我就讀《六祖壇經》,哎呀!《六祖壇經》好像很好!其實不是。六祖大師很多地方不足,很多不足,但是我們知道嗎?我們若不學習這些殊勝的經論,我們不知道這件事。爲什麼不知道?就是你佛法學習得不足,學得不夠。不夠的時候有什問題?就是你的思想不容易有正見,也不容易修學聖道,都有困難,都有困難的。

  

  所以你這個「突破瓶頸」,「突破瓶頸」要學習般若法門;學習般若法門,我們現在就是包括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和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這些唯識的書也是非常重要。這個學習《中論》的人,有時候挑唯識學者的毛病,這個說話就太多了。我上一次從臺灣回到美國,回到美國講這個《入中論》,講《入中論》的時候,《入中論》的作者挑這個唯識的毛病,我反對這件事,我說他說得不對。當時在加州的灣區有很多是學習《中論》的人,都是站在中觀這一方面批評唯識的。我說我們就辯論辯論,我們說一說。爲什麼會這樣呢?就是對于唯識學習得不夠,就是說了很多的錯誤的話。

  

  所以你說「怎麼樣修行始能突破瓶頸?」我主張,若不願意學習唯識也可以,但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和《大智度論》一定要學習,你一定要學習這個,學習這個就是可以修止觀了。修止觀呢,但是天臺智者大師《摩诃止觀》要讀,《釋禅波羅蜜》也要讀。這些書讀通了,你要讀懂,讀而不通,還是不行。讀通了的時候,這時候就修止觀,就是沒有瓶頸的,通達無礙、暢通無阻,是這樣的。

  

  若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呢,通達唯識是更好,因爲它說得微細,比《大智度論》說得更微細。這微細這個地方,是我們容易犯錯誤的地方,所以彌勒菩薩會講出來。

  

  所以「怎麼樣修行始能突破瓶頸?」我現在就是這樣說:要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讀《大智度論》,能夠通達它裏面的勝義,就能突破瓶頸,不然是不能的。

  

  「需要出家否?」這個事我現在可以這樣說:這件事不重要。當然,你若修梵行而能修止觀,這件事重要,我就這麼說好了,這樣好像要出家才好。但是出家又不一定學習佛法,也有很多問題。所以現在就是這麼講了:就是我贊成修梵行,然後也讀《大智度論》、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從這裏通達佛法,修學止觀,就能突破瓶頸。你現在也等于是修梵行,你說你一個人嘛,但是你一個人如果到寺廟裏邊去,不要太孤獨,不要太孤獨。同這個學習佛法的人有一點來往,同學習佛法的人有來往,也有好處。我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問:念佛的時候不出聲,用心念,與出聲念,功德有何不同?

  

  答:是那樣,可以這樣:念佛的時候不出聲,你有的時候不出聲,有的時候也可以出聲。出聲、不出聲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用,不要決定完全不出聲,也不要決定完全出聲;有的時候默然、有的時候出聲,應該這麼做。

  

  問:念大聲見大佛、念小聲見小佛。

  

  答:我認爲不是這樣子,這句話說得不對。你見佛的大小是你的智慧境界;你的智慧,如果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那是不同。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你就是念大聲見大佛、念小聲見小佛,這是沒有般若的智慧說這種話。所以我在想,從南宋以後,從中國曆史看,南宋以後,般若法門漸漸地、漸漸地沒有人學習。從這個著作裏面就看出來,我們不要說名字,很多有名的這些……,有著作,多數沒有般若的氣氛,爲什麼沒有?就是沒有學習般若;沒有學習般若,就沒有這個氣氛。

  

  問:如何實相念佛?念阿彌陀佛聖號可以得定嗎?

  

  答:實相念佛,如果這樣,那你就要學習般若法門,才能知道什麼叫做實相念佛。

  

  問:念阿彌陀佛聖號可以得定嗎?

  

  答:如果你沒有學習止觀的書,止觀的書你沒有讀,你念阿彌陀佛不能得定,不能得定。若是你學習過《瑜伽師地論》,尤其是〈聲聞地〉,說到奢摩他的地方說得多,這個智者大師的《釋禅波羅蜜》你也讀一讀。你有這樣的知識的時候,念阿彌陀佛有可能會得定,你沒那個知識,不一定,就不一定能得定。而這些事情都是要放下塵勞的事情,專心地做這件事,才有可能會成就的。說我一天,得閑了我就念,我不得閑,我就不念,那是不可能得定的,也不可能有成就的。

  

  問:學生有很多疑惑,種種夢幻境,有否作用?可否都專心看經典?及看自己空、他空,調自己的虛妄分別,減少煩惱。

  

  答:我的小小的看法,這個「解」是非常重要,也就是見地非常重要。你一定先要有解,要通達般若波羅蜜,要通達第一義谛、通達勝義,這件事非常重要。你有這樣的條件的時候,你看經典,這個時候的味道不同。你通達這個第一義谛,然後讀經的時候味道也不一樣。那麼你看自己空、看他空,你的看法也不一樣;你沒有……,小小的明白一點,不行,那是不及格的。「調自己虛妄分別」,也是,你這個勝義的道理沒有通達,調自己的虛妄分別不容易,「減少煩惱」,那更是不容易。

  

  「好嗎?」所以你這樣做,你還願意調自己的虛妄分別,願意減少煩惱,也很難得了。出家人有這樣的想法,在家居士有這想法,這很難得了,這是很好。

  

  問:你有談及的修行方法,學生好奇的……,不知爲何一觀就跑出來,做白夢。應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9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