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該做白日夢,是這個意思。若沒有問呢,……這句話我看不懂,百千萬劫難遇明師。
答:我也同意這個說法,不容易遇見善知識。
問:眉間,一是眉間放光,二觀想自他身,曾相似阿彌陀佛相貌時,青白、赤白、地水火風是直線進行,而形成幻化世界。
答:你讀《十六觀經》好了。讀《十六觀經》也還是,讀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讀《大智度論》,你能夠得到勝解,然後再《十六觀經》,修一切法門都會殊勝。你這說的這個事情,我的看法還是這樣。
問:觀想自己身是相似觀菩薩相貌時,青白、赤白、地水火風。
答:你這樣觀,密宗是有這件事,其實這都是枝末。
問:入八種色同時放光,擴充無邊無際,八種色同時放光,右旋轉成圈,漸收回至眉間成一圓,裏面有金珠令八種顔色右旋轉,是外圓,是銀色在眉間處,放光、轉光。
答:你這些所緣境,最好還要有奢摩他的幫助,不要只是作如是觀。你有奢摩他的幫助,你就容易成功。你只是修這樣的觀而沒有奢摩他,慢慢地身體可能會有病,還有這個事情。
問:由眉間放大光明,是由無量無邊的彩光變化出,每一顆好像是可以幻化界,對否幻中妙用?
答:我就是這樣,你若是願意作如是觀,一定修奢摩他的幫助,然後看《十六觀經》,依據它所說的,你這樣學習,不要自己想東想西。
問: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中,學生剛學習看,哭得說是自己不對。世尊說法放光、毛孔,十二根放蓮花化佛,學生習應觀想如何放光?可用處嗎?
答:你這樣說,你暫時不要作這麼多的觀想,先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把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學通了,你的智慧高一點,再作如是觀好一點。
問:念阿彌陀佛的時候,眉間放彌陀無邊,心輪內有四十九尊彌陀,此佛珠每顆皆現彌陀,亦放出無量的彌陀像,休息時就無佛。四、往後修行應如何做?對道業能圓滿全面聖道?
答:這樣子,你願意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再讀《大智度論》,等這件事畢業了的時候,再作如是觀會好一點。
問:到達未到地定或者是某一階位時,會不會再退轉?
答:對的,未到地定也能退。如果你不繼續入定,那也可能會失掉的。就是到了色界四禅,你不努力也會失掉的,還沒到不退轉。只有得了聖道以後才不退轉,這初果聖人是不退的。
問:如果有人說,你們佛教徒拜佛、學佛也是貪,貪圖極樂世界那種漂亮美麗的境界,金銀琉璃,我們要如何來說服對方?
答:如何說服對方?如果我們沒有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你不能否認這件事,是貪。我們到阿彌陀佛國,也就說那是七寶莊嚴,每個人在那裏沒得聖道,也都有神通,我歡喜這件事,我就願意到那去。那你這樣子也就是貪心嘛,不能夠否認這件事。雖然是貪心呢,好過這娑婆世界的境界。因爲你到阿彌陀佛國的時候,那個地方和我們世界不同的就是有阿彌陀佛、有觀世音菩薩來教導我們。你在這個世界,阿彌陀佛不出聲;我們供的觀世音菩薩像,他也不出聲,他也不講。若是你錯了,觀世音菩薩也不出聲。但是觀世音菩薩知道,我們供的像,不是像,是真是觀世音菩薩在那裏,但是他不出聲,是的,是這樣子。
問:曾聞你說:南傳禅法偏于止。
答:南傳禅法偏于止,南傳禅法,我看……,我不懂得巴利文,他們到南傳去學習,然後翻譯過來的這個文我看過,我看過這些文。就是帕奧禅師也是來過我們這裏,我對他們呢,我是有幾句話說的。這「南傳佛教偏于止」,但是這句話要解釋。他說那個得阿羅漢的次第,也是有偏于止,對于修觀那一部分說得少,所以說他偏于止。但是不是沒有觀,可以這麼說。
另外有一個地方,就是這個帕奧禅師,他講的這個道理,當然我不是直接聽他說話,我也不懂他們緬甸的話。我的主張是這樣:我們修學止觀這件事,譬如說是我先學習止,這當然是要從經論上學習一番,然後才用功修行。用功修行的時候,你也可以先修學觀也可以,先學習止也可以,這是我的想法。
但是先學習止的時候,你可以學習……,靜坐的時候有半小時的修止也可以,半小時,這叁十分鍾,你一直地在所緣境那裏安住不動、明靜而住,這是修止。過了半小時以後,就應該修觀,應該修觀。修觀,也可以修它五分鍾、十分鍾、一刻鍾都可以,然後再修止。修完了止再修觀,這樣的修止觀。不是說我現在,我只是修止,我不修觀,等到止成就了,我再修觀,我不主張這樣子。我主張你止沒有成就的時候,你可以修觀。
這樣做有什麼理由呢?因爲我們止沒有成就的時候,你靜坐的時候只有五分鍾可以寂靜住,你初開始有五分鍾寂靜住還不容易,可能一分鍾就止不住,要打妄想,要能把它收回來再修止,頂多就是這樣修。那麼不妨這時候修觀,修觀好過打妄想。
所以你止修他五分鍾、修他十分鍾、一刻鍾、半小時,然後你再修觀,好過打妄想。不但是好過打妄想,你這樣修了觀以後,當然是要學習的。怎麼樣修觀?要經過學習。修觀的時候,然後再修止,觀能幫助止,幫助你進步。所以修觀好過打妄想,又能幫助止,所以止沒有成就的時候也修觀,我的理由是這樣子。如果只修止,你不修觀,得不到觀的幫助,那你就慢,你止成就的時候會慢一點,我的意思是這樣。
說「南傳佛法偏于止」,但南傳佛教還是有觀的,不是沒有觀;是有止,有止也有觀。因爲南傳佛教從原則上說,就是根據《阿含經》,《阿含經》是佛說的,一定是法門是圓滿的。
問:雖然上了年紀,但利生的心願還是很強烈,只是智慧、定力還很差,所以如果想在此生利生,能力是很微弱,但願老和尚開示。
答:你有慈悲心要利益衆生是很難得,你有這個心是好,也會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,你有這個大心,觀世音菩薩會幫助的。但是你的定力、慧力都差,就是要補充。補充,就是我剛才說的,「般若波羅蜜」非常重要,就是要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和《大智度論》,或者你願意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也是好。一定掌握到般若波羅蜜,然後你再修止觀,應該這樣子。
得了聖道以後,去廣度衆生,應該這樣,不要在凡夫的時候去度衆生。頂多你是在內凡位的時候度衆生,就是得了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的時候,不是外凡。在內凡,在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這個時候度衆生也還勉強可以。但是我們只是把佛法學一學,還沒有修止觀,我們就講經說法度化衆生,這是在外凡的境界,外凡是不及格的,佛是不同意的,這是第一。
問:如何達到來生乘願來此娑婆而不會落入邪見家?
答:我想我們現在佛法的情形,你來生就是再出家,不容易得到正見。因爲我們現在的出家人,多數是不學習佛法的,那麼他師父是這樣子,徒弟也是這樣子。我說這話都是不高興、不好聽啦!師父也是拿著铛铪,就這樣子。當然他徒弟來了,教他幹什麼?也叫他拿铛铪,也是唱斡資啰。你若跟他出家,你也是這樣子。那麼這樣子,你能得到正見嗎?所以「而不會落入邪見家?」很難,很難!不容易,不容易的。
問:且能遇到正知見的家庭,可以童貞出家,更能不斷地、繼續地熏習義理,達成無上菩提。
答:很不容易,不容易。這娑婆世界,我們現在這個漢傳佛教就是這樣子。不能回轉,不能回轉的。所以你還是念阿彌陀佛,到阿彌陀佛國去,到阿彌陀佛國,不管是……上品上生最好、中品也好,不得已下品也是好。但是到那裏好,就是有阿彌陀佛、有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這些大菩薩,佛菩薩教導我們;就是有善知識,能遇見善知識,你也容易得正見,也容易得無生法忍,得無生法忍以後再回到娑婆世界,這個比較妥當。
問:二、要不然如何能達到往生時能一念往生彌勒內院,繼續聞法修持?
答:若你願意到彌勒內院也是可以,就是你現在學習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和《大智度論》、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也好,達到一個程度,常常修止觀調伏煩惱;常常念彌勒菩薩名號,發願、要發願也很重要,願生彌勒內院去。這樣子臨命終的時候,你心不顛倒,彌勒菩薩會接你去。到了彌勒內院和往生阿彌陀佛國是一樣的。這個地方有什麼事情呢?我們到彌勒菩薩那去的時候,當然也還是聽彌勒菩薩說法,也還是修止觀,修止觀有可能會得無生法忍,也可能還沒得,但是是有神通的。
有神通的時候,可以到阿彌陀佛國去,從彌勒內院到阿彌陀佛國去。到那裏見阿彌陀佛、見觀世音菩薩聽他說法,聽法回來,還回到彌勒菩薩這裏來。你往生到阿彌陀佛國的人,亦複如是,到那聽阿彌陀佛說法、聽觀世音菩薩說法,就入定學習止觀。但是也會來到娑婆世界來、到彌勒菩薩那裏。
我們從這些《大寶積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涅槃經》、《維摩诘所說經》,這些大乘的修多羅裏面看出這件事,十方佛世界是通達無礙的。不是我們這個,我的佛學院學生不可以到你那去,沒有這回事;你的佛學院也不可以我這兒,我收的徒弟不可以到你那兒去,這是我們凡夫境界,這是我、我所的問題。佛菩薩沒有這回事,沒有這個。你讀這些大乘的經典,看就是這樣子嘛!所以我們凡夫,你不要到彌勒內院那裏去,就到阿彌陀佛國來,其實你多余說這句話。就是你到藥師佛土也是一樣的,都是通達無礙的。
「要不然如何能達到往生時能一念往生彌勒內院?」這個方法,法門是有的,就是你要努力。還是修止觀重要,你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也修止觀。修止觀,這個《阿彌陀經》上說是,那地方說:生存的時候念阿彌陀佛是一心不亂,臨命終時心不顛倒,這話就是這麼說。但你若修止觀呢,就是現在時時的學習一心不亂,時時的學習心不顛倒,你常常這樣修止觀,就是這麼回事。
那麼你今天也這樣學習,明天也這樣學習,最好還是出家。因爲出家的環境清淨,不管你做比丘尼也好、你做比丘也好,你心清淨。今天也這樣學習,明天也這樣學習,學習了十年,假設學習十年,那會怎麼樣?完全不一樣,完全是不一樣的。臨命終的時候自然是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,因爲你生存時就這樣訓練的,自然是這樣。當然是出家好,你若在家,在家就算是你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,臨命終有可能會顛倒。因爲你在家……,什麼叫做在家?和出家不同,就是有這個問題。
問:感恩老和尚慈悲,恭請老和尚住世利生,使茫茫苦難的衆生能得聞正法,如理修行。
答:我認爲你這句話,說的也好像是有道理,實在是不需要說這句話。衆生太多了,衆生的問題很嚴重的,佛菩薩都無可奈何啊!釋迦牟尼佛完全明白,但是他要入涅槃,他走了。而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,在那裏說法,他也不到人間來,他也不到人間來。爲什麼?我們所知道的這些問題,彌勒菩薩都知道、觀世音菩薩也知道、阿彌陀佛也知道,所有的佛菩薩、這些聖人都知道,但是他也就是只好慢慢地想辦法,慢慢地解決。我妙境是什麼東西?不要,你要多活幾天!
問:臨命時如何判斷自己眼前見到的阿彌陀佛是真的、還是假的?
答:如果你生存的時候,你多讀《阿彌陀經》、或者讀《無量壽經》、或者是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或者讀《維摩诘所說經》,常讀這個大乘經論,然後你自己多修學止觀,心不顛倒、一心不亂。但是你要有中心思想,究竟是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呢?是到彌勒內院去?你要有中心思想,也要常念佛名號,臨命終的時候,魔王不能來冒充的,不能冒充的。阿彌陀佛會遵循他的願力來接引你,魔王還敢來冒充?沒有這回事!只有你不願意學習經論,也是懈怠,又不能誠心地念阿彌陀佛,那這事有問題,這事有問題的。
這個《阿難稱譽品》,我在波特蘭,是美國的加州北部一個地方,講了七天,我曾經講過一次,講了七天。在這裏就是講叁次,所以我講的簡略一點,但是閑話說了很多,這是對不住的地方,我以後要改善。我們念佛回向。我們就回向好了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9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