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6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時候,這個第一義谛才現出來。你沒成就無分別智,說什麼都不對。

  

  問:無記與無念之相貌爲何?

  

  答:這個「無記」,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是善、是惡、是無記,就是這麼回事兒。譬如說善有善的相貌、惡有惡的相貌,但是我們現在這個心,也不能說是善、也不能說是惡,這叫做「無記」。「記」就是說的意思,不能說他是善、也不說他是惡,這時候叫「無記」。

  

  「無念」呢,無念和無記不同。譬如這個人心裏面也沒有害人的心,但是也沒有利益人的意思,他現在的心裏面的思想是無記的,是這樣子,這麼講。「無念」呢,這應該是佛教徒,佛教徒他肯修止觀,修止觀的時候,他有無念的境界現前。但是這個「無念」也很難說,就是他沒有學習經論,他不知道這個諸法實相是怎麼回事,但是歡喜靜坐,心裏面無分別住,那他就可能:我現在心裏面是無念的,就是沒有想念什麼,就叫做「無念」。但是若修止觀,通達佛法、通達實相的人的「無念」,那就不同。就是譬如說是你修觀,在禅定裏面修觀,修觀的時候,所緣的境界都是畢竟空的,能緣的心也是畢竟空,這個時候離一切分別住,就可以名之爲無念,名無念。這裏面有智慧。但是若是……有智慧的時候,心裏面還是……,雖然是無念,但是心裏還是明了的,這個明了的心還在,不是顆石頭。所以人在修止的時候,心裏面無分別;無分別和石頭有什麼不同?和那個牆壁有什麼不同?牆壁它也沒有妄想、不打妄想,它是不是無念?它不是,它沒有心。什麼叫做沒有心?就是沒有明了性。我們是一個……我們不是個木頭啊,我們是有心的人,就是有了別性、有明了性。有明了性,但是修行人的時候,這個明了性是永久也不失掉的,但是他沒有所緣境,沒有所念的境界。當然這要修觀,觀這所緣境是畢竟空的,能分別心也不起,這時候也可以說是無念;無念,但是這個明了性還在,是明了的。

  

  有人說是,我們用功修行,叫做……,我們用功修行的時候,譬如說是「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」,好用這句話來分別自己,來形容自己修行的境界。這個「寂而常照」叫做觀,有人這麼講;「照而常寂」叫做止。這個說呢,「照而常寂」叫做止,就是心裏面明明了了的,但是沒有其他的分別,叫做「常寂」,這就叫做「寂」。那麼「寂而常照」叫做觀,就是心裏面沒有分別,但是心裏面明了性還在,這個明了性還在,這叫做觀。這句話對于經論上所說的止觀合不合?不合,不合乎道理。說是寂而常照,就心裏面離一切分別,而明了性還在,還有明了性叫做「觀」;那麼你「寂而常照」的時候,你有沒有明了性?還是有明了性嘛!你「照而常寂」的時候,這個「寂」離一切分別相,但是明了性也在,不是沒有明了性。如果你只是修止的話,你沒有修觀的時候,那麼你心裏面就是沒有妄想,還有沒有那個「照」?那個明了性還在不在?應該還在嘛!但是你沒修觀!怎麼能說是有觀呢?

  

  所以你若靜坐的時候,多數人不學習經論的人,不可能有觀;只是修止。修止的時候,就是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這都是止,沒有觀。觀是另外要根據經論如理作意,觀諸法實相,去思惟。但是若成功的聖人可不同,成功的聖人,他無分別住的時候,他裏面有智慧,那無分別的心裏面有智慧,就是止裏面有智慧,所以叫做「無分別智」,無分別而是智,這時候與諸法實相相應,這是聖人。

  

  你這說是「無念」。我們說這「無念」也可以這麼講:有止、也有觀,有觀、也有止,就可以說是無念;沒有一切的妄念,那麼就叫做「無念」,也可以說是止、也可以說是觀。如果說是只是止而沒有觀,也可以說「無念」;說有止、也有觀,也可以說是「無念」。所以這一句話呢,也可以做很多的解釋的。

  

  問:法師說持戒清淨,有助于修止觀時更易得聖道。請示師父,一個在家居士能持戒有限,乃至五戒皆是化教,非製教。

  

  答:這個受戒應該是「製教」。

  

  問:如此一個在家居士,若以念佛發願求往生爲一生之主修行。在于強健之時,仍歡喜及好樂隨學修止觀,進修聖道。如是是否更實際于一個在家居士之修行呢?

  

  答:「如此一個在家居士,若以念佛發願求往生爲一生之主修行。」我說一個事你聽聽。一個在家居士念佛念得不錯,臨命終的時候,他能夠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,阿彌陀佛來了;阿彌陀佛來了,那麼他就念佛,就是要往生的時候。那麼他的太太在旁邊,哎呀!你若死了,我可怎麼辦啊?她這句話一來呢,他丈夫心就亂了,阿彌陀佛也不見了;可惜不可惜呢?就是這樣子。

  

  你這上說:「在家居士持戒有限,乃至五戒。如此一個在家居士若以念佛發願求往生爲一生之主的修行。」這個問題你自己能解決嗎?臨命終的時候,你太太若這樣講話,你心能不亂嗎?你若能不亂,那當然可以往生阿彌陀國,如果亂了呢,就不能往生了,就有這個問題。

  

  這下面「在于強健的時候,因歡喜及好樂隨學修止觀進求聖道,如是是否更實際于一個在家居士的修行?」當然你要修止觀,和念佛不同。我們念阿彌陀佛,就是念《阿彌陀經》。我舉這個例子,也不見得完全是這樣;就是念《阿彌陀經》,然後念「阿彌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無等倫」贊歎佛,「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」,然後就「阿彌陀佛」這麼念。我們就算是你能一心不亂地這樣念,這樣子念,就是憑信心,我相信有阿彌陀佛、有阿彌陀佛國,我這樣念,臨命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來接我,我就能往生。就是有這麼一個思想,有這樣的信心,就這樣用功修行,就只此而已。若修止觀,不一樣;修止觀就是逐漸地能調伏這個妄想,叫他停止一切妄念,心裏面明靜而住。修觀的時候就是觀第一義谛,由世俗谛到第一義谛,這樣觀。常常這樣止、常常這樣觀,這個止也在進步,智慧也在進步。這個時候,就是我剛才說的,要得未到地定以上,你有可能會就得了聖道。若沒得聖道呢?沒得聖道,你有這麼長的時間訓練自己心不顛倒,你這麼長的時間修諸法實相觀,你有這麼大的智慧。有這個智慧的時候,臨命終的時候,有人說:「你要死了,我可怎麼辦?」你立刻會修觀。會修觀呢,這妄念能調伏,那麼阿彌陀佛不會走,你這個顛倒心也不會生起來,還能往生的;雖然沒得聖道,但是對你求往生還容易成就,好過你只念阿彌陀佛名號。

  

  我現在再重複一句,我頭幾天在清涼寺講這個〈九品往生章〉,發覺一件事。念阿彌陀佛名號這個法門,只是在下品叁生裏面提到這件事,上品和中品沒有提這件事,我們知道嗎?知道這件事?這可見我們讀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釋迦牟尼佛這樣安排,就是這麼回事;就是鈍根的人,就是這樣安排的。我說了一句話,我到阿彌陀佛國去,我願生阿彌陀佛國,我會問這個蕅益大師。蕅益大師,我相信他也在阿彌陀佛國,他的《彌陀要解》,我不是太同意他講的。

  

  我們看這個印光老法師特別贊歎《彌陀要解》,但是我就有這個虛妄分別。我什麼虛妄分別?蕅益大師講得太深了,違背了釋迦牟尼佛的意思。釋迦牟尼佛的意思,《無量壽經》是接引上根的人,大本的《無量壽經》和《十六觀經》是接引上根的人,這淨土法門;《阿彌陀經》,就是鈍根的人,接引鈍根。

  

  你那樣解釋;事一心不亂,「一心不亂」是事一心不亂、還有理一心不亂,那是上品的人。你看天臺智者大師解釋那《阿彌陀經》和唯識宗的窺基大師解釋的《阿彌陀經》,他那個地方他不那麼解釋,他解釋淺。而天臺智者大師,聖人啊!不是凡夫。當然蕅益大師這麼講,印光老法師這樣贊歎,我也應該隨著也是贊歎好。但是我現在有這個虛妄分別:是淺的,是很淺的;不是那麼深,不是那麼深的。

  

  所以你現在說:「如此一個在家居士要以念佛發願求往生爲一生的主的修行,強健的時候也可以修學止觀」。不能進一步放下嗎?好了,我們結束了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6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