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有三个问题。
问:和尚曾言:中国佛教在衰败中,因佛子没有追求圣道的心,懈怠故。和尚慈悲,懈怠是因为于生死大苦未见大患,及未发菩提心,缘念众生的苦之故。
答:是的。我们……其实佛法在世间的兴衰,我们出家人要负这个责任,在家居士责任不是那么大;是我们出家人责任重大。出家人心里面懈怠,就是不见生死大患,我们不发道心的缘故。
问:还有其他的原因吗?
答:其他的原因,就是没有智慧;没有智慧来勉励自己要用功,没有这个智慧。
问:印光大师说:修行人念念不忘「死」字,则道业易成。
答:不忘「死」字,对!不忘「死」,就有可能发道心。但是若常常地学习经论,会开智慧,开智慧也容易发道心,是这样子。
问:可是佛六念中未提及「念死」。
答:是有「念死」这个话,是有「念死」。
问:和尚慈悲!该如何「念死」?
答:该如何念死?就是常常静坐,忆念我们的生命,一剎那间就会死掉的。这个随时会四大的变化,不对了,就会死掉;不是说等到有严重的病痛才会死掉。说我一定要活到一百岁才死掉,不是的;也有年轻人就死掉的,也有这个问题。
照理说呢,我们出了家,我们出家人能肯出家,就是弃舍了世间的尘劳,那么来到佛法里面,如果不用功,有什么意思呢?我看什么意思也没有,一无所得。把世间上的尘劳弃舍了,来到佛法里面又无所得;这个人何必出家呢?我弃舍这个世间的尘劳,我到佛法里面应该有点成就,应该有这样的意愿。若有这样的意愿,当然是学习戒定慧嘛、学习经律论。学习经律论也不是很难的事情,那就应该有成就,应该是这样子。但是话是这么说,事实上,我认为我们今天的佛教徒,尤其是出家人,学习佛法的少数,少数人肯到佛学院去,多数不愿意去。那什么原因呢?就是这样子。
问:一个修行止观的人,除静坐外,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活用止观?
答:就是要读经,要读经。读经这个问题呢,还是应该学习。学习,你会从学习中增长智慧,然后读经呢,就知道经里面的义,这个时候会增长自己的道心,就能修学止观。再就是可以看看《高僧传》,古代的高僧他们怎么样用功,有什么成就,也能增长我们的道心。所以总而言之、言而总之,就是这个经律论要学习,就会好得多。
问:行时、住时、卧时、穿衣吃饭时、出坡作务时,系心何处才不空过光阴?
答:你若是出坡的时候,应该注意我现在做这个事情,好好做。若其他的时间,也还是如理作意,应该这样就不空过时间的。
问:三、佛学中有好多名相,弟子看到名相解释就起烦恼,有读没懂,看了即忘。和尚慈悲!要成就慧学,一定要通解那么多名相吗?
答:这个名相,其实没有什么事情。譬如说是这么多人,我天天和这个人见面呢,久了就熟了;我知道他叫什么名字,乃至他的性格,什么都会知道。若是初开始见面,能知道名字也就算不错了,其他事都不知道;但常常见面,就知道很多事,也不会忘。名相亦复如是;今天你见到一个名相,查查辞典,查辞典知道多少;随时忘了,不要紧,你有机会又见面了,再查查辞典,久了也就会知道。「四无量心」是什么?慈悲喜舍。什么叫做「止」?什么叫做「观」?都是一样。你不要一下子,要求一下子我就不忘,那要求太过了。当然有的人一闻不忘,这种人也是有。关于名相的问题,我认为这不是问题,不是问题。其中有的问题,就是什么叫做「第一义谛」?这件事要注意;要努力地学习。学习,常能够如理作意,多静坐,久了呢,你的记忆力会加强,会加强的。记忆力会加强,智慧也会增长,那是不同的。
问:三十年前,弟子尚未学佛,曾经将八字交给会……,这个字我不太认识,八字交给会什么经的人,后来得罪了那个人。弟子十几年来,常觉得身体不舒服,尤其在七月初或十五时,这个是什么?肚子会红,不舒服,要持楞严咒才能把不好的气打嗝出来。持楞严已好几年,情况时好时坏。和尚慈悲!被人放符,该如何解决?放邪咒该如何解决?
答:你的意思我可能明白了。你念楞严咒、念大悲咒都应该有效,但是这不是根本的办法。你还是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修止观,这问题完全解决了,没有这回事。你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修止观,诸天来护持你,这些事情完全没有事情,什么事也没有。
问:三十年前夫妻不合,朋友介绍去找一个会邪法的人,是男众,弟子三十一岁。男众告诉弟子要夫妻和合,要在胸前划字,他是瞎子,他都说一些脏话,后来弟子不去了,三、四个月后,他拿绳子自杀。弟子曾欠他八十元,已还他太太了,亦去他灵前告诉他,保佑我们夫妻和合。这个字念什么?十年前弟子去皈依时,亡者现面相给弟子看,弟子就帮他超度,花了很多钱。他有子孙,子孙没学佛。弟子这两年没帮他超度,身体就不舒服,和尚慈悲!弟子是被亡者、或被拿弟子八字的人捉弄,该怎么办?
答:也是!你就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看《大智度论》,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的。我们出家人,就做这个事情,就是谁若死了,请我们念经超度,就做这个事情。这件事究竟有多少好处?有多少好处,我们知道吗?我在想,我不要说那么明白;就像一个人请人吃一餐饭这样子。说那个人很饿,我请他吃一餐饭。我们给人念经超度,就是这样子,类似这样子。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,不能。就算是你自己,你很有道心、很用功,你父母如果堕落到鬼神的世界,你想要超度,也要很长时期地这样念经祝福才可以,不是念一次经就有效的,不是的;就是这么多。有的居士也算是相信佛法,也就这样子预先和他约定,你给我念多少经,怎么样来超度我,我若死了怎么怎么的。
其实这个方法不对,你要在的时候,好好地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;这件事若做成功了,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。你求别人念经超度,靠不住的,都靠不住。
问:请教长老,第一义谛,究竟是在止观中所现见的境界,或者思惟通达的内心自我认知?他有多大?多广?每个人所见的第一义谛是一样的吗?到底什么是第一义谛?
答:这个事情是这样;第一义谛究竟是在止观中所现见?第一义谛是佛为我们说经,在经里面用文字表达出来,这是第一义谛。我们读经的时候,也依据文字的描写,去理解、去思惟观察,就是这样了解。这样了解呢,你放下本子去打妄想去,这件事就是过去了,什么事也没有。若是你能够如理作意,像我刚才讲的这样,长时期的专精思惟呢,就会进一步;理解第一义谛的相貌会进一步。进一步,但是不思惟,这件事就是没有了,我们还照样地贪瞋痴,就是这样子。但是若修止观的时候,他就不同一点。第一个,你修止,心里面把一切的杂念都停下来,心里面明静而住。这个止若是能够……一开始应该出现这个境界,一切的杂念都停下来,心里安住在所缘境这里不动,这是止的境界。初开始的学习,我们可能还没得到未到地定,没得未到地定,也可能连欲界定都没得,顶多就是欲界定的境界,随时会散乱的。但是你这个时候,你定它十五分钟、或者三十分钟寂静住,勉强地维持三十分钟也是可以。然后你就按……你原来是专精思惟,你现在再专精思惟第一义谛。专精思惟一会儿,然后再修奢摩他这个寂静住。这样子止而后观、观而后止,就是长时期这样锻炼,锻炼这个止的时候,得到未到地定了。得了未到地定以后,这时候再专精思惟第一义谛,和以前就不同了,他就有力量,深刻了一点,但是你还不是圣人。你要继续努力、继续努力,有可能在……你的未到地定也能进步了,但是有可能得初禅,也可能没得初禅,忽然间你就得圣道了,就是见到第一义谛了。就是依据文字所表示的第一义谛,在定里面去思惟,不断地思惟观察;就是观而后止、止而后观,就是这样用功修行,有一天你得圣道了,就是这样子。
你说是「究竟是在止观中所现见的境界」,止观中,你修止修观的时候,你现见的也未必是第一义谛,也还不是。就是不断地进步、不断地进步,常是这样的思惟呢,虽然没得第一义谛,但是能够消除你的虚妄分别,有所得的虚妄分别。我们没修止观的时候,我们看见什么都是执着。说我没有贪瞋痴,我没起贪心、也没起瞋心,实在你这个执着心还是在的;但是你若没学习经论,也不知道什么叫执着。执着是烦恼的根本,是这样意思。这个时候若是你修止观的时候,修止观就是观察:色是因缘有的,是自性空的,自性空中色不可得;受是因缘所有、因缘生的,因缘生就是自性空,自性空,受不可得。你不要怕麻烦,就是不断地重复。识,受、想、行、识;识也是因缘所生,因缘所生,它也是无自性的,就是这样思惟。常常这样思惟呢,你的智慧逐渐地进步,观一切法空的智慧逐渐、逐渐地进步,止也逐渐、逐渐地进步,最后就能得圣道。
你这上说:「或者思惟通达的内心,自我的认知」,你这句话说得非常的错误。你还感觉:这是我。佛法里面讲无我论,小乘佛法也是无我,大乘佛法也是讲无我的。我感觉到很多人,他就是感觉是一个我,修学圣道,就是最后我的显现,就是得圣道;这不是圣道,这还是个凡夫境界,就是佛法学习得不够!
他有多大?多广?你这是有所得的境界嘛!是无所得,无有少法可得,心里面能离一切相。离一切相,这是有慧、还有止,这叫「无分别智」,无分别而是智。我们没有修行的人,无分别是愚痴,那有智慧?你若常修止观呢,最后成功的时候,无分别而是智,这时候就见第一义了,就成功了,应该是这样子。
到底什么是「第一义谛」?这是要成就无分别智的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6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