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裏有叁個問題。
問:和尚曾言:中國佛教在衰敗中,因佛子沒有追求聖道的心,懈怠故。和尚慈悲,懈怠是因爲于生死大苦未見大患,及未發菩提心,緣念衆生的苦之故。
答:是的。我們……其實佛法在世間的興衰,我們出家人要負這個責任,在家居士責任不是那麼大;是我們出家人責任重大。出家人心裏面懈怠,就是不見生死大患,我們不發道心的緣故。
問:還有其他的原因嗎?
答:其他的原因,就是沒有智慧;沒有智慧來勉勵自己要用功,沒有這個智慧。
問:印光大師說:修行人念念不忘「死」字,則道業易成。
答:不忘「死」字,對!不忘「死」,就有可能發道心。但是若常常地學習經論,會開智慧,開智慧也容易發道心,是這樣子。
問:可是佛六念中未提及「念死」。
答:是有「念死」這個話,是有「念死」。
問:和尚慈悲!該如何「念死」?
答:該如何念死?就是常常靜坐,憶念我們的生命,一剎那間就會死掉的。這個隨時會四大的變化,不對了,就會死掉;不是說等到有嚴重的病痛才會死掉。說我一定要活到一百歲才死掉,不是的;也有年輕人就死掉的,也有這個問題。
照理說呢,我們出了家,我們出家人能肯出家,就是棄舍了世間的塵勞,那麼來到佛法裏面,如果不用功,有什麼意思呢?我看什麼意思也沒有,一無所得。把世間上的塵勞棄舍了,來到佛法裏面又無所得;這個人何必出家呢?我棄舍這個世間的塵勞,我到佛法裏面應該有點成就,應該有這樣的意願。若有這樣的意願,當然是學習戒定慧嘛、學習經律論。學習經律論也不是很難的事情,那就應該有成就,應該是這樣子。但是話是這麼說,事實上,我認爲我們今天的佛教徒,尤其是出家人,學習佛法的少數,少數人肯到佛學院去,多數不願意去。那什麼原因呢?就是這樣子。
問:一個修行止觀的人,除靜坐外,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活用止觀?
答:就是要讀經,要讀經。讀經這個問題呢,還是應該學習。學習,你會從學習中增長智慧,然後讀經呢,就知道經裏面的義,這個時候會增長自己的道心,就能修學止觀。再就是可以看看《高僧傳》,古代的高僧他們怎麼樣用功,有什麼成就,也能增長我們的道心。所以總而言之、言而總之,就是這個經律論要學習,就會好得多。
問:行時、住時、臥時、穿衣吃飯時、出坡作務時,系心何處才不空過光陰?
答:你若是出坡的時候,應該注意我現在做這個事情,好好做。若其他的時間,也還是如理作意,應該這樣就不空過時間的。
問:叁、佛學中有好多名相,弟子看到名相解釋就起煩惱,有讀沒懂,看了即忘。和尚慈悲!要成就慧學,一定要通解那麼多名相嗎?
答:這個名相,其實沒有什麼事情。譬如說是這麼多人,我天天和這個人見面呢,久了就熟了;我知道他叫什麼名字,乃至他的性格,什麼都會知道。若是初開始見面,能知道名字也就算不錯了,其他事都不知道;但常常見面,就知道很多事,也不會忘。名相亦複如是;今天你見到一個名相,查查辭典,查辭典知道多少;隨時忘了,不要緊,你有機會又見面了,再查查辭典,久了也就會知道。「四無量心」是什麼?慈悲喜舍。什麼叫做「止」?什麼叫做「觀」?都是一樣。你不要一下子,要求一下子我就不忘,那要求太過了。當然有的人一聞不忘,這種人也是有。關于名相的問題,我認爲這不是問題,不是問題。其中有的問題,就是什麼叫做「第一義谛」?這件事要注意;要努力地學習。學習,常能夠如理作意,多靜坐,久了呢,你的記憶力會加強,會加強的。記憶力會加強,智慧也會增長,那是不同的。
問:叁十年前,弟子尚未學佛,曾經將八字交給會……,這個字我不太認識,八字交給會什麼經的人,後來得罪了那個人。弟子十幾年來,常覺得身體不舒服,尤其在七月初或十五時,這個是什麼?肚子會紅,不舒服,要持楞嚴咒才能把不好的氣打嗝出來。持楞嚴已好幾年,情況時好時壞。和尚慈悲!被人放符,該如何解決?放邪咒該如何解決?
答:你的意思我可能明白了。你念楞嚴咒、念大悲咒都應該有效,但是這不是根本的辦法。你還是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修止觀,這問題完全解決了,沒有這回事。你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修止觀,諸天來護持你,這些事情完全沒有事情,什麼事也沒有。
問:叁十年前夫妻不合,朋友介紹去找一個會邪法的人,是男衆,弟子叁十一歲。男衆告訴弟子要夫妻和合,要在胸前劃字,他是瞎子,他都說一些髒話,後來弟子不去了,叁、四個月後,他拿繩子自殺。弟子曾欠他八十元,已還他太太了,亦去他靈前告訴他,保佑我們夫妻和合。這個字念什麼?十年前弟子去皈依時,亡者現面相給弟子看,弟子就幫他超度,花了很多錢。他有子孫,子孫沒學佛。弟子這兩年沒幫他超度,身體就不舒服,和尚慈悲!弟子是被亡者、或被拿弟子八字的人捉弄,該怎麼辦?
答:也是!你就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看《大智度論》,就能解決這些問題的。我們出家人,就做這個事情,就是誰若死了,請我們念經超度,就做這個事情。這件事究竟有多少好處?有多少好處,我們知道嗎?我在想,我不要說那麼明白;就像一個人請人吃一餐飯這樣子。說那個人很餓,我請他吃一餐飯。我們給人念經超度,就是這樣子,類似這樣子。不能根本地解決問題,不能。就算是你自己,你很有道心、很用功,你父母如果墮落到鬼神的世界,你想要超度,也要很長時期地這樣念經祝福才可以,不是念一次經就有效的,不是的;就是這麼多。有的居士也算是相信佛法,也就這樣子預先和他約定,你給我念多少經,怎麼樣來超度我,我若死了怎麼怎麼的。
其實這個方法不對,你要在的時候,好好地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;這件事若做成功了,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。你求別人念經超度,靠不住的,都靠不住。
問:請教長老,第一義谛,究竟是在止觀中所現見的境界,或者思惟通達的內心自我認知?他有多大?多廣?每個人所見的第一義谛是一樣的嗎?到底什麼是第一義谛?
答:這個事情是這樣;第一義谛究竟是在止觀中所現見?第一義谛是佛爲我們說經,在經裏面用文字表達出來,這是第一義谛。我們讀經的時候,也依據文字的描寫,去理解、去思惟觀察,就是這樣了解。這樣了解呢,你放下本子去打妄想去,這件事就是過去了,什麼事也沒有。若是你能夠如理作意,像我剛才講的這樣,長時期的專精思惟呢,就會進一步;理解第一義谛的相貌會進一步。進一步,但是不思惟,這件事就是沒有了,我們還照樣地貪瞋癡,就是這樣子。但是若修止觀的時候,他就不同一點。第一個,你修止,心裏面把一切的雜念都停下來,心裏面明靜而住。這個止若是能夠……一開始應該出現這個境界,一切的雜念都停下來,心裏安住在所緣境這裏不動,這是止的境界。初開始的學習,我們可能還沒得到未到地定,沒得未到地定,也可能連欲界定都沒得,頂多就是欲界定的境界,隨時會散亂的。但是你這個時候,你定它十五分鍾、或者叁十分鍾寂靜住,勉強地維持叁十分鍾也是可以。然後你就按……你原來是專精思惟,你現在再專精思惟第一義谛。專精思惟一會兒,然後再修奢摩他這個寂靜住。這樣子止而後觀、觀而後止,就是長時期這樣鍛煉,鍛煉這個止的時候,得到未到地定了。得了未到地定以後,這時候再專精思惟第一義谛,和以前就不同了,他就有力量,深刻了一點,但是你還不是聖人。你要繼續努力、繼續努力,有可能在……你的未到地定也能進步了,但是有可能得初禅,也可能沒得初禅,忽然間你就得聖道了,就是見到第一義谛了。就是依據文字所表示的第一義谛,在定裏面去思惟,不斷地思惟觀察;就是觀而後止、止而後觀,就是這樣用功修行,有一天你得聖道了,就是這樣子。
你說是「究竟是在止觀中所現見的境界」,止觀中,你修止修觀的時候,你現見的也未必是第一義谛,也還不是。就是不斷地進步、不斷地進步,常是這樣的思惟呢,雖然沒得第一義谛,但是能夠消除你的虛妄分別,有所得的虛妄分別。我們沒修止觀的時候,我們看見什麼都是執著。說我沒有貪瞋癡,我沒起貪心、也沒起瞋心,實在你這個執著心還是在的;但是你若沒學習經論,也不知道什麼叫執著。執著是煩惱的根本,是這樣意思。這個時候若是你修止觀的時候,修止觀就是觀察:色是因緣有的,是自性空的,自性空中色不可得;受是因緣所有、因緣生的,因緣生就是自性空,自性空,受不可得。你不要怕麻煩,就是不斷地重複。識,受、想、行、識;識也是因緣所生,因緣所生,它也是無自性的,就是這樣思惟。常常這樣思惟呢,你的智慧逐漸地進步,觀一切法空的智慧逐漸、逐漸地進步,止也逐漸、逐漸地進步,最後就能得聖道。
你這上說:「或者思惟通達的內心,自我的認知」,你這句話說得非常的錯誤。你還感覺:這是我。佛法裏面講無我論,小乘佛法也是無我,大乘佛法也是講無我的。我感覺到很多人,他就是感覺是一個我,修學聖道,就是最後我的顯現,就是得聖道;這不是聖道,這還是個凡夫境界,就是佛法學習得不夠!
他有多大?多廣?你這是有所得的境界嘛!是無所得,無有少法可得,心裏面能離一切相。離一切相,這是有慧、還有止,這叫「無分別智」,無分別而是智。我們沒有修行的人,無分別是愚癡,那有智慧?你若常修止觀呢,最後成功的時候,無分別而是智,這時候就見第一義了,就成功了,應該是這樣子。
到底什麼是「第一義谛」?這是要成就無分別智的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