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中有小鬼輩,即時出去,不能堪任是大德諸天威德故。
這是第四科「明來有利益」。前面是說諸天來到這個法會,來親近弘揚般若的這位法師。這下面說「來有利益」,分叁科。第一科是「大德天來小鬼去」。
「是中有小鬼輩」,就是這個地方有小鬼這一類的鬼神。「即時出去」,他這個時候,他不能逗留這裏,即時地就離開這裏,爲什麼會這樣呢?「不能堪任是大德諸天威德故」,他受不了大福德的諸天的威德,所以他們心裏面有恐怖,就離開這裏了。這個大德諸天,是大福德境界,就也是有殊勝的善法,這個小鬼就是做人的時候,做了很多罪,這個善和惡,他們是沖突的,所以這個小鬼輩就離開這裏了。
以是大德諸天來故,是善男子善女人生大心。以是故,般若波羅蜜所住處,四面不應有諸不淨;應當然燈燒香,散衆名華,衆香塗地,衆蓋幢旛,種種嚴飾.
「以是大德諸天來故,是善男子善女人生大心」。前面說小鬼離去;這下面第二科「是人生大心」。「以是大德諸天」來到弘揚般若的這個地方,「是善男子善女人」,就是弘揚般若的這個,或者是男、或者是女。就「生大心」,就是增長了他的大心,這位善男子善女人是學習般若波羅蜜,也是大福德人、大智慧人。所以這個大威德諸天發無上菩提心也是學習般若的,所以他和這個人是相合的。但是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是人間的大福德人;現在說是諸天,是天上的大福德的人,他來了的時候,對于人間的這個學習般若的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有增上力。
「以是故,般若波羅蜜所住處,四面不應有諸不淨」,因爲諸天來的關系,這個般若波羅蜜的經卷所住的地方,四方面不應該有些不清淨的東西,不應該有這不淨,應該清淨。另外應該「燃燈」,就是光明;還應該有「燒香」;還要散布衆多的「名華」來莊嚴這個地方,還要「衆香塗地」,還有衆多的寶蓋幢旛,各式各樣的莊嚴這個地方。這樣子對于諸天,這些大威德諸天,發無上菩提心的這些人,這些天人會歡喜到這裏來。
複次,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說法時,終無疲極,自覺身輕心樂,隨法偃息,臥覺安隱,無諸惡夢。夢中見諸佛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,比丘僧恭敬圍繞而爲說法;在諸佛邊聽受法教,所謂六波羅蜜、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;分別六波羅蜜義,分別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,亦分別其義。亦見菩提樹莊嚴殊妙;見諸菩薩趣菩提樹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;見諸佛成已,轉*輪;見百千萬菩薩共集法論議,應如是求薩婆若,應如是成就衆生,應如是淨佛國土。亦見十方無數百千萬億諸佛,亦聞其名號,某方某國某佛,若幹百千萬菩薩,若幹百千萬聲聞,恭敬圍繞說法。複見十方無數百千萬億諸佛般涅槃;複見無數百千萬億諸佛七寶塔,見供養諸塔,恭敬、尊重、贊歎,華香乃至旛蓋。憍屍迦!是善男子善女人見如是善夢,臥安覺安。諸天益其氣力,自覺身體輕便。不大貪著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湯藥;于四供養,其心輕微。譬如比丘坐禅,從禅定起,心與定合,不貪著飲食,其心輕微。何以故?憍屍迦!諸天法應以諸味之精益其氣力故。十方諸佛及天、龍、鬼神、阿修羅、幹闼婆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睺羅伽亦益其氣力。
「複次,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說法時,終無疲極,自覺身輕心樂」,這是下邊第叁科「覺夢常安」;不但有前面的功德,另外還有這樣的功德。佛又招呼這個「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」,在宣揚贊歎般若法門的時候,「終無疲極」,不會特別疲倦,他感覺什麼呢?感覺身也很輕松,心情也很愉快的。「隨法偃息,臥覺安隱」,隨法偃息這個「法」字,我們怎麼解釋呢?或者說是功課表好了,就學習般若法門這個人,他有功課表,隨著功課表上的規定,這個時候是休息的,他這樣做。「臥覺安隱」,他臥的時候,他的身心是安隱的,他不臥的時候,身心也是安隱;「覺」就是不臥的時候,或者是靜坐,或者是說法的時候,也是安隱。
「無諸惡夢」,這個修行人是不會做惡夢的;這個「惡夢」這句話呢,也可能我們自己也有這個經驗,但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在其他的品上提到這些事情,什麼叫做惡夢?什麼叫做善夢?這裏邊和我們的思想有一點不合;我們不如意的事情,那就叫做惡,我如意的事情就是善了,我們可以這樣子去認識。但是學習般若法門的人,思想又不是這樣想法,不管是如意的事也好,不如意的事也好,你的般若波羅蜜的正觀都能現前,那就是吉祥。如果你的般若波羅蜜的正念不現前,如意的事情,你愛著它,不如意的事情,就不高興了,那也不見得是吉祥。若是你能夠不管什麼境界,你都能有般若的智慧觀察,那就是吉祥了。不過這下面列出來這個吉祥的夢。
「夢中見諸佛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」,說這個善男子善女人,他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法門,他又能夠弘揚般若法門,他做夢的時候,他會在夢裏面看見了佛的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,會有這個境界。不但是看見佛的相好光明,他還看見「比丘僧恭敬圍繞」于佛,佛爲他們講說妙法,還有這件事。「在諸佛邊聽受法教」,這個比丘僧在諸佛的周圍聽受佛的教導。
佛爲他們說什麼樣的佛法呢?「所謂六波羅蜜」,說這樣的佛法,又說到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」。這個「六波羅蜜」,我們讀《攝大乘論》上面的解釋,他也按照自己用功修行的方法這麼解釋;也可以解釋是利益衆生、教導衆生,所以通于自利、也通于利他。這個「四念處」、叁十七道品也通于大小乘的;乃至佛的十八不共法的功德,那麼這就是比丘僧聽佛說這樣的佛法。
「分別六波羅蜜義」,前面說六波羅蜜、四念處、乃至十八不共法,這下面又詳細說。就是佛爲聽法的人「分別六波羅蜜」的義,這六波羅蜜有名、也有義。「分別四念處,乃至十八不共法」的名,「亦分別其義」,也講解名所诠的道理的。就是佛爲比丘僧說法是這樣說,這都是在夢中。
「亦見菩提樹莊嚴殊妙」,說這個弘揚般若、學習般若法門的這個人,也能見到菩提樹,看見菩提樹的莊嚴的殊妙。「見諸菩薩趣菩提樹」,看見很多久修聖道的這些大菩薩來到菩提樹這裏來,到這來做什麼呢?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成佛了。
「見諸佛成已,轉*輪」,前面是見到菩提樹,後來看見菩薩在菩提樹下成佛,也見諸佛成無上菩提以後,又爲衆生轉*輪。
這個「轉*輪」這句話,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上的解釋很好,我們簡單說它的大意。這個「輪」,是說轉輪聖王,轉輪聖王到什麼地方去的時候,他前面有個金輪,金所成的輪爲前導,到那個地方能夠摧滅敵人,能夠摧敵致勝。現在佛爲衆生說法,不是金輪,而是「*輪」;就是前面說這個六波羅蜜、叁十七道品這些事情,它能夠使令聽法的人,能夠滅除煩惱,有這樣的含意。若是我們學習佛法了,但是沒有滅煩惱;我想我們如果不修學戒定慧的話,雖然是學習了佛法,但是你不深入地修學定慧是不能斷煩惱的,那個*輪的義不具足了,就是不具足了。
「見百千萬菩薩共集法論議」,學習般若法門這個人在夢中,他看見成道了,看見這個菩薩成道了,也看見佛在轉*輪,又看見百千萬菩薩共集會一處,在論議佛法,在學習佛法。「應如是求薩婆若,應如是成就衆生」,怎麼樣來論議呢?就是應該這樣子去求薩婆若;這個「薩婆若」我們講過,就是佛的智慧;求佛的智慧,就是聞思修,從聞思修求得佛的智慧,這是自己用功這一方面。「應如是成就衆生」,應該這樣子去饒益一切衆生,使令衆生也是聞思修得成聖道,也應該是這樣子。
「應如是淨佛國土」,前面「求薩婆若」,是在正報的色受想行識這一方面,得到佛法的功德莊嚴。這個「淨佛國土」,就是依報的莊嚴,依報的莊嚴,我們衆生居住的這個世界,就是我們現在居住這個世界,是醜陋的、是不莊嚴。而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,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,那麼來度化衆生;但是佛還有另外的清淨莊嚴的世界,這個另外這句話怎麼講呢?就是我們凡夫的肉眼看見這是這樣的境界,但是佛菩薩的慧眼、法眼所見,不是這樣的,那就是七寶莊嚴的世界,那個世界裏面都是聖人,而沒有凡夫,那就是淨佛國土。那個淨佛國土也不是天生的,就是佛菩薩在因地的時候,修無量波羅蜜的功德所成就的,所以應該這樣子來成就清淨的佛世界。
「亦見十方無數百千萬億諸佛」,這位菩薩,這位學習般若波羅蜜的這個人,他在夢中也看見十方世界、無數百千萬億的諸佛,這麼多。「亦聞其名號」,有的佛是自己能拜見、有的只是聽聞他的名號,怎麼聽聞呢?「某方」,是東方、是北方、或者十方世界;某一個國土裏面,有某一位佛,那位佛有「若幹百千萬菩薩」跟他學習佛法,另外還有「若幹百千萬」的聲聞人,跟他學習佛法的。這些菩薩和聲聞「恭敬圍繞」佛,恭敬圍繞佛,爲他們說法。
就是我們沒得聖道的人,思想有問題,我不歡喜學習佛法;我昨天說了很多錯誤的話,說:「你天天唱斡資啰,這是有問題的」,這句話我承認說錯了;所以就不來了;這個我承認說錯了。但事實是這樣子,你若學習佛法,你就會有戒定慧的成就,就可以轉凡成聖;你不這樣做,你的愛煩惱和見煩惱,只有一天一天的增長,而不能夠消除,不能消除是怎麼樣呢?就是苦惱嘛!另外沒有別的。
現在說是這些大菩薩,他們都有成就了,在佛法裏面有成就,譬如說阿羅漢也是有成就了,但是他們還是恭敬圍繞,聽佛說法,這就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,可是不同了。我昨天也說了,學習佛法成就聖道這件事,要到佛的境界才圓滿,其余的人雖然有成就,還沒有圓滿,沒有圓滿,就應該繼續地學習。
「複見十方無數百千萬億諸佛般涅槃」,說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尊導品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