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12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時間,常常有人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這個時間,「佛寶如是住,法寶、僧寶亦如是住」,也如是住。

  

  「乃至所在住處,善男子、善女人有書持般若波羅蜜經卷,是處則爲照明,已離衆冥」,就是這樣子,這是佛認可他的話。

  

  爾時,諸天子化作天華散佛上,作是言:世尊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魔、若魔天不能得其便。世尊!我等亦當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。何以故?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我等視是人如佛,若次佛。

  

  「爾時,諸天子化作天華散佛上,作是言:世尊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魔、若魔天不能得其便。」這底下是「諸天重供養稱歎守護行般若人」。

  

  「爾時,諸天子化作天華散佛上,作是言」,心裏這樣說:世尊!若是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,我們從文字上來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法門,我們又能夠讀誦、或者爲人講說,乃至到「正憶念」,就是修止觀。「魔、若魔天不能得其便」,不但是人間的外道,就是魔,一切的魔王、或者天上的魔王,都不能得到機會破壞佛教的,都是不能。

  

  「世尊!我等亦當擁護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若是這個善男子、善女人,你能夠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你能這樣做,這些諸天擁護你,就是保護你的安全。「我等亦當擁護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諸天來擁護你!這件事可是不簡單。若是我們出家人有多少居士擁護,我們也感到很安慰吧!現在不是人間的人,是天上的人,諸天天子來擁護你!這當然不一定是出家人,在家居士也是一樣。佛在世的時候曾經這樣遺囑諸天,就是我滅度以後,閻浮提的佛教徒,不管是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受持叁歸五戒,各式各樣的戒法,能用功修行,你們諸天要來擁護的,是這樣子,他們受了佛的遺囑。所以這上面說呢,你們若是能夠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諸天就來擁護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

  

  「何以故?」什麼理由呢?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我等視是人」即是佛,「若次佛」,這還了得啊!諸天說,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,乃至到你能夠修四念處;「正憶念」就是修四念處,依據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修四念處。我等視是人即是佛,這諸天說:我們看這個人,他就是佛呀!這樣看法。「若次佛」,他僅次于佛,超過了其他的人,是這樣子。

  

  這句話呢,「我等視是人即是佛」,這個《大智度論》上的解釋,就是學習佛法,他的程度到了法身菩薩境界的時候,那時候諸天是看這個人就是佛,當然他功德沒有那麼圓滿,但是他就是看他就是佛,這樣恭敬了。這個「若次佛」呢,就是能夠領悟般若波羅蜜法門的道理的人,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的人,還沒有得無生法忍的人,就是「若次佛」,這個人也是很高了,當然是還不如佛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他這個話的意思是說,我們若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這個法門的時候,這些諸天子,他看我們就是這麼高,看我們這麼高的境界,這麼尊重我們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是時,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者,當知是人先世于佛所作功德多,親近供養諸佛,爲善知識所護。世尊!諸佛一切智應當從般若波羅蜜中求,般若波羅蜜亦當從一切智中求。所以者何?般若波羅蜜不異一切智,一切智不異般若波羅蜜。般若波羅蜜、一切智,不二不別,是故我等視是人如佛,若次佛。佛告釋提桓因言:如是,如是!憍屍迦!諸佛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羅蜜,般若波羅蜜即是一切智。何以故?憍屍迦!諸佛一切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。般若波羅蜜不異一切智,一切智不異般若波羅蜜。般若波羅蜜、一切智,不二不別。

  

  「是時,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者,當知是人先世于佛所作功德多,親近供養諸佛,爲善知識所護」,這釋提桓因又說出一個道理來。現在南閻浮提的佛教徒能夠歡喜讀誦、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這個人,「當知是人先世于佛所作功德多」,這個人是有善根的,他前多少生他遇見過佛,在佛那裏做了很多的功德,這個人他請佛吃過飯的,作功德多。「親近供養諸佛」,他常常去親近佛、去聽佛說法、常能夠供養佛、香華供養,或者請佛吃飯這個事情,供養諸佛。「爲善知識所護」,這個人以前見過佛,栽培過善根,所以他會有善知識護念他。有善知識護念他是什麼呢?當然諸天也可以說是善知識,你能夠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這個佛菩薩都護念你,諸天也來給你做大護法,那麼這都可以說是「爲善知識所護」,是這樣子。

  

  「所護」這件事呢,可以分幾種情形。就是我們說我們拜佛,譬如說佛有金剛神來擁護佛、守護佛,但是佛那種大威德境界,還需要誰保護呢?不需要誰保護,佛自然是安全的。那麼需要保護的是什麼?就是苦惱人,我們苦惱人,我們發心要學習佛法的時候,在我們的染汙的色受想行識裏面,栽培了清淨的成佛的善根了,佛菩薩就是保護你,保護你的善根繼續增長,是這麼回事兒。而我們這樣程度的人,是容易破壞,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境界,我們容易就是不對了,就有貪瞋癡的煩惱了,我們這樣的人需要有人保護,我們才能夠善根容易栽培,才容易增長,需要保護,是那麼回事。所以「爲善知識所護」也有是這樣意思,我們的確也有這種需要。

  

  「何以故?諸佛一切智應當從般若波羅蜜中求,般若波羅蜜亦當從一切智中求」,這上面說,說是這個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人,看他就是佛,看他就是僅次于佛,怎麼看得那麼高呢?有那麼重要嗎?底下說這個理由。

  

  「諸佛一切智應當從般若波羅蜜中求」,諸佛的一切智,也就是佛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那已經到了極圓滿的境界了,沒有再高過他的了;那樣的妙法、那樣的佛的大智慧,從那裏求呢?「應當從般若波羅蜜中求」,就是從這個語言文字的、白紙黑字的摩诃般若波羅蜜中,從這經裏面求,從這裏求的;或者說是摩诃般若,說般若的時候,初得無生法忍的根本的智慧,那叫做般若波羅蜜,那麼說也可以。這個佛的那麼高的智慧,「從般若波羅蜜中求」,我剛才說是兩種解釋,還是說從語言文字的、白紙黑字的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的經書裏面求,還是這麼解釋好,「波羅蜜中求」。

  

  「般若波羅蜜亦當從一切智中求」,摩诃般若波羅蜜的經卷,從那裏求呢?要從佛智慧中求,從別的地方不可以,要從佛智慧那裏求。

  

  「所以者何?」因爲什麼要這樣子呢?「般若波羅蜜不異一切智,一切智不異般若波羅蜜」,說是我們讀誦的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不異佛的智慧。「異」這個字,就是離異的異,離別的離的意思,不能離開佛的智慧,因爲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一定是佛的智慧,才能說這種經典!所以不能離開佛的智慧。「一切智不異般若波羅蜜」,佛的智慧也不是天然的,他也是由語言文字的摩诃般若波羅蜜這個經典漸漸地學習,然後才得無上菩提的,所以佛的智慧和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是不相離的!所以我們若是能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法門,也從此就逐漸地增長,也可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,所以看這個人就是佛,看這個人僅次于佛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般若波羅蜜、一切智,不二不別」,我們學習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的這個法門和佛的智慧這兩件事,「不二」,不是兩件事,不是個別的,他們是分不開的。是故我等視是人即是佛,若次佛,這是諸天說出這個理由來,不是隨便戴高帽子,不是這麼意思,是有一個原因的。

  

  「佛告釋提桓因言:如是!如是!」佛說:是的,你說得對,你這個理由說得對,是這樣意思。「憍屍迦!諸佛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羅蜜」,即是從般若波羅蜜中來的。「般若波羅蜜即是一切智」,就是佛的智慧所演說的。「何以故?憍屍迦!諸佛一切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」,這地方說得明白了,佛的智慧就是從語言文字的,這樣的般若法門生出來的。因爲我們一定從語言文字的佛法,我們才能夠開始學習;你說離言說道、沒有文字相,沒有文字相,我們凡夫沒有辦法學習,我們還要從文字上學習,從有文字到無文字、從有爲而無爲,也還是「近善知識、聽聞正法、如理作意、法隨法行」,還是這樣的次第學習的。

  

  所以「諸佛一切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」;「般若波羅蜜」也「不異一切智」,不能和佛的智慧分離的,「一切智不異般若波羅蜜」。「般若波羅蜜一切智」是「不二不別」的,這是佛來認可這件事。從這個理由就可以知道,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的重要就是在這裏。很好!我這一品也講完了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1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