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诃般若波羅蜜經.阿難稱譽品第叁十六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〈阿難稱譽品〉第叁十六。(我們提前了半小時)。
這部經的名稱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一共是九十品。這一品是第叁十六品,這個品的名稱是〈阿難稱譽品〉。「稱譽」,也就是贊歎的意思,贊歎般若波羅蜜法門的殊勝。這個贊歎,不是阿難尊者一個人,是佛贊歎、須菩提尊者贊歎、舍利弗尊者,乃至諸天,釋提桓因和諸天都贊歎這般若波羅蜜法門的功德無量。那麼,阿難尊者當然也是贊歎,但是,由他提出來這件事,所以,標他的名稱。
爾時,慧命阿難白佛言:世尊!何以故稱譽檀那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那波羅蜜,乃至十八不共法,但稱譽般若波羅蜜?
這一品裏面,他說到由于學習般若法門的關系,會得到一種功德,就是住處,在所住處會很和平的、沒有恐怖,還有種種功德,這一品裏面說這件事。可是,這裏邊一開頭,就是從阿難尊者提出這個問題開始。
一共是分兩大段,第一段是釋疑,是解釋這個疑問,解釋疑問裏面,分成叁科。第一科,就是疑問。
「爾時」,就是把前一品說完了的時候。「慧命阿難白佛言」:「慧命」是贊歎阿難尊者的意思。這個慧命,古德的解釋,以慧爲命,叫做「慧命」。以慧爲命這句話,我們凡夫就是我們這個身體,由精神性的和生理的組織連接起來,不分離,能活潑的生存,名之爲命,這個命是我們所寶貴的。但是,佛教徒思想不同了,不是這樣的想法,不是以這個身體的存在爲尊貴,而是以佛陀所教導的佛法,我們能夠有所成就,成就佛法中最尊貴的智慧就是般若,成就了這個智慧,這個是我們最尊貴的,所以叫做「慧命」。這個阿難尊者他也是聖人了,在《阿含經》裏面看出來,他是得了須陀洹果了的聖人,佛滅度以後,他得了阿羅漢果。若從《法華經》上看,他也是大菩薩。所以,他是他有智慧的生命,所以叫做「慧命」,是這樣解釋。
或者說,命這個字,我們也解釋爲命令。我對你下一個命令:你要這樣做,你不可以違抗我的命令!這個命也可以這樣解釋。如果這樣解釋呢,就是我們的思想、我們的行爲、我們的語言,我們的身口意的活動,就是以慧來領導,以智慧來領導我們。就是我們的活動、我們的思想、我們的語言,都隨順這個智慧去活動、去說話,那就叫做「慧命」。這樣說就顯示出來,我們凡夫沒能這樣做。我們凡夫有的時候以貪爲命;以憤怒做個領導者,這個憤怒心來了的時候,我要這樣做。我們的思想、我們的行爲,以憤怒做領導者、以貪心做領導者,那就不是以智慧做領導者。這個命,就是領導者的意思。以智慧做我們的領導者,所以叫做「慧命」。
這件事,我們若是在注意這個問題的時候,我們學習佛法的人也就是學習這件事。我們的思想行爲就是學習聖人,用佛法的智慧來領導我們的思想和行爲,不要再以貪瞋癡來領導我們去活動了。能夠這樣改變,逐漸地逐漸地也就可以名之爲慧命了,也有這樣的意味。聖人是能辦到這件事,一切一切以理智來決定事情,而不是以情感的。
「阿難」,阿難尊者是佛的侍者,是多聞第一的一位聖者。「白佛言」,他對佛說了,說:「世尊!」是他稱呼佛爲世尊。「何以故稱譽檀那波羅蜜」,就是從前邊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一開始,佛是招呼舍利弗尊者,然後說般若波羅蜜。後邊一段呢,佛就命令須菩提尊者對法會大衆說般若波羅蜜,這樣以後一段一段的,都是說般若波羅蜜,贊歎般若波羅蜜。那麼,阿難尊者就從這裏就提出一個問題,說:「何以故稱譽檀那波羅蜜?」說是自從這個法會一開始,法會大衆,當然主要是佛陀贊歎般若波羅蜜的殊勝,爲什麼不稱揚贊歎檀那波羅蜜?不稱揚贊歎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那波羅蜜,乃至十八不共法呢?這也都是很重要的呀!「但稱譽般若波羅蜜」,只是贊歎般若波羅蜜的殊勝,爲什麼會這樣子呢?提出這個問題。
佛告阿難: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爲尊導。
這底下佛回答。回答分叁科,第一科就是正面地回答這個問題,就是般若爲尊導,所以贊歎般若波羅蜜,這是一個理由。
「佛告阿難:般若波羅蜜于五波羅蜜、乃至十八不共法,爲尊導」,下邊的回答,展轉地解釋這個道理,所以這裏等于是把這個重要的原因先立出來、先標出來,這個意思。這麼多的佛法,檀那、屍羅、羼提,乃至十八不共法,很多的佛法,雖然是都有他的重要性;可是般若波羅蜜在一切佛法中、在一切功德中,它是最重要的。
「于五波羅蜜」爲尊導,「乃至十八不共法,爲尊導」,所以贊歎般若波羅蜜。在這麼多的佛法裏面,它是領導者,所以它是最重要的。這個意思說,這個五波羅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由般若波羅蜜的領導,這五法才能稱爲波羅蜜,才能是究竟的;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的領導,這五法他就不究竟了,他就不能達到彼岸、不能達到波羅蜜那一邊去、不能夠得涅槃、不能得無上菩提,他不能到第一義谛那裏去。那不到那裏去,到那去了呢?就是隨業受報了。
譬如說我們能夠布施,如果我們沒有般若波羅蜜的加持,這個「布施」或者在人間、或者在天上,得到了很多的滿意的事情,就經過一段的時間就結束、就完了,就沒有這件事了。若是有般若波羅蜜的加持,那麼這個布施波羅蜜,這個布施這個功德能達到涅槃、能達到無上菩提那裏去、能令你成佛。而在成佛之前,也同樣的可以在人間、或者在天上受種種樂,受種種安樂的果報的。這就是有般若波羅蜜爲導、與沒有般若波羅蜜爲導的一個差別,是這個意思。
這樣說呢,就看出來般若波羅蜜爲導的重要,所以贊歎般若波羅蜜。
阿難!于汝意雲何?不回向薩婆若布施,得稱檀那波羅蜜不?不也!世尊。
這底下再進一步解釋「爲尊導」意思。爲什麼五波羅蜜要以般若波羅蜜爲導?是這個問題。
「于汝意雲何?」就是在你阿難尊者的思想上怎麼想呢?「不回向薩婆若布施」,就是你做布施的時候,你只是一般性的這樣布施,你沒能夠回向薩婆若。就是那個人生活困難,我給他多少布施,解決他的困難,我很同情他,我用這樣的好心腸做這個功德,當然也是很好;可是,你沒有加上般若波羅蜜的力量,這個時候你這布施「得成檀那波羅蜜不?」可以稱之爲檀那波羅蜜嗎?說這個布施到彼岸了嗎?「不也,世尊!」阿難尊者回答說:不是的!如果沒能夠回向薩婆若的話,這個布施只是成爲布施而已,不能成爲布施波羅蜜,是這樣意思。剛才說的,如果你不回向薩婆若,這個布施不行,不能夠超越世間得殊勝的功德。
「不回向薩婆若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「薩婆若」,是佛的智慧;「不回向薩婆若」,譬如說我們做了布施的功德,「願以此功德,得無上菩提」,那麼就回向薩婆若了,那麼就是回向薩婆若。我們一般人,或者我們佛教徒、或者非佛教徒,也都會做一些功德,做這個布施的功德,做這布施的功德,他沒有回向薩婆若。我們從表面上看,他也沒有回向人天的福報,沒有說:我願以此,將來我能在人間享受富貴,或是到天上去享天福。也沒這樣想。那麼他回向沒有回向呢?我們可能認爲這個人沒有回向;其實,他也有回向。就是他做了這些功德以後,他那個人的心裏面,隨時他會願意得人間這些如意的事情,非佛教徒多數都是這樣,只要是凡夫都是這樣子嘛,願意得到人間的滿意的五欲,滿意的色聲香味觸的五欲。那麼,他這個心一動,他做的那功德就這樣回向了。所以也是回向了。
不過,我們佛教徒因爲佛的智慧告訴我們,做功德的時候要回向。回向與不回向,有什麼不同呢?回向的時候,功德大一點;你不回向,不回向中,也是回向了,但是功德小一點。所以,因爲我們相信了佛法,聽聞佛說這個善有善報的這件事,我們就願意做善,有可能還願意多做,所以功德是會大,因爲回向的關系,他會大,功德會多。
但是,那樣的回向呢,不是回向薩婆若。所以,佛法裏面告訴我們: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」,這個佛淨土就等于是回向無上菩提了!就是回向我將來成佛的時候,這個世界是淨土,不是汙濁的世界;我做布施的時候,所成就的這個力量,這個良好的功德的力量,做什麼用呢?將來使令我成佛的時候,我那個世界是清淨莊嚴,這樣用。就像我們一般人,我有了很多財,我用它去買車、我用它去買房子,就是這樣子,就是做一個分配、做一個規劃,也是這樣意思。「願以此功德,得無上菩提」,那麼就是回向薩婆若了。
我們佛教徒、或者是非佛教徒,都有一些…假使這個人他不相信佛法,但是這個人可能很有慈悲心,他願意爲社會服務,誠實地爲人民服務,不是口頭說,不只是口頭說,他內心裏面的確有這種好心腸,爲這個廣大地區的人民做些福利的事情,是真實、是真誠地,他沒有說是爲個人的有什麼私利、私心,沒這個心,只是爲大衆造福,做這種事。這種事也可能不只是做一次、兩次,也可能做了很多年,一直到臨命終的時候,還是做這種,我們稱他,或者稱他爲一種慈善家,或者什麼很好的一種贊歎的一個名稱給他,這個人是不是菩薩?我們說這個人是菩薩嗎?我們可能會這麼樣說:哎呀!這個人就是菩薩!我們可能會這樣想。其實,這個人不是菩薩,不是菩薩呢,就是:他沒有回向無上菩提。因爲他的認爲:在社會上這個大衆有的人生活困難,或者是有人雖然生活過得去,但知識不夠,還有很多問題,他就能夠針對這些問題去做了很多適當的安排,使令這個社會進步,知識進步、財富也進步,各方面都能夠使令大家安居樂業,他不知道雖然有這些事情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1 (1997年于紐約慈音寺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