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告阿難:以無二法布施,回向薩婆若,是名檀那波羅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薩婆若布施,是名檀那波羅蜜;乃至以無二法智慧,回向薩婆若,是名般若波羅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薩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
阿難尊者問,繼續地這樣問。怎麼叫做回向薩婆若?佛這時候回答:「佛告阿難:以無二法布施,回向薩婆若」,佛就回答阿難尊者這個問題。布施回向薩婆若,怎麼叫做布施回向薩婆若呢?是「以無二法布施」,就叫做回向薩婆若。
這個布施,當然有接受布施的人,一個對象;那麼還有一個布施者,還有一個中間呢,你用什麼布施呢?還有一個中間物,這叁方面都具足了,名之爲布施。所以布施有它的相貌。你做這件事的時候,有這件事的過程,它有一個種種的相貌的。而這個相貌呢,都是有差別相的,是各式各樣的不同的情形。
現在說回向薩婆若,就是以無二法布施,就觀察那個布施的二。「二」,是差別的意思,一樣一樣的,就是差別的意思。現在呢,用無差別的這個智慧、無差別的真理,去觀察布施,觀察這個布施是無二相的,這就叫做回向薩婆若,回向薩婆若,「是名檀那波羅蜜」。他這一層一層問,這下面還有解釋。
「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薩婆若布施,是名檀那波羅蜜」,就是怎麼叫做無二法布施呢?就是「不生不可得故」。這個布施,就是各式各樣的現象,叫做「生」;現在「不生」,這個生是不可得的,這個布施是不可得的,布施的人不可得、布施的物也不可得、接受布施的人也是不可得,這叁方面都是不生的,沒有這樣的現象,這就叫做回向薩婆若布施,「是名檀那波羅蜜」。
「乃至以無二法智慧回向薩婆若,是名般若波羅蜜」,布施、持戒,我說這個忍辱,這個忍辱的時候,有人輕視我們、有人瞧不起我們、有人毀辱我們,說種種的這個暴惡地語言、或是輕視的語言、或者是現出一種相、或者是表示一種由語言表達出來,我們心裏面憤怒、不滿意。不滿意,如果我們學習了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話呢,我們就以「無二法」來忍辱,以無二法忍辱,以無二法忍辱就是般若嘛!就是觀察那個毀辱者不可得,那個毀辱的人不可得、毀辱的這件事也是不可得、觀察自己也是不可得,那麼這就叫做「以無二法忍辱」,以無二法來忍辱,是名忍辱波羅蜜。
我們若是不用這樣的般若的智慧去觀察,我看忍辱這件事很難!你很難忍辱。就是現在沒有人輕視我們、也沒人毀辱我們、也沒人罵我們,我心裏面很平靜,沒有事情,不憤怒。那麼,現在有人在毀辱我們、輕視我們,說了種種的令我煩惱的話,但是我們現在用般若的智慧,觀察這個境界就和沒有人毀辱我一樣,無二相,這時候心也是就是平靜的,就和平靜一樣。如果你不能這樣子觀察,若是已經成就了的聖人,他內心裏面沒有瞋心、也沒有瞋心的種子,那他不需要這樣觀察、不需要這樣分別,也能忍、也就不憤怒,心裏面怎麼樣毀辱這個聖人,聖人心裏面不動,當然聖人是有這種智慧的。但是即使他不用這個智慧,他心裏也是平靜;但是,我們不可以。我們因爲心裏面有煩惱、瞋心的種子,時時會動,瞋心會動,若是有這種發動我們憤怒的境界出現的時候,我們不用般若波羅蜜去回向的話,我們能忍辱?我們心裏面不憤怒?我看不可能!我看是不行!
但是,這個問題,說是:好!說是:有這種令我憤怒的因緣出現了,我就這樣觀察。臨時還來不及,你臨時來不及的。臨時,因爲這個心,小小有一點可疑,這個瞋心就來了啊!人家一輕視我們、一毀辱我們,這個瞋心就來了啊!那時候你說你觀一切法空,觀察那個給我苦惱的人是空的,你觀不來的呀!要怎麼辦呢?
沒有煩惱的時候,常常靜坐的時候。靜坐,在那兒幹什麼?就是修這個般若波羅蜜法門,就是觀察是空的,觀察自己也是空的、色受想行識是空的、觀察對方色受想行識也是空的、語言也都是空的,都是空。你常常的這樣觀察,你這個空的智慧就熟悉呀,心一動,這個智慧就現前,你才可以用!這個憤怒的境界因緣出現的時候,你這個智慧也出來,這個智慧和你的瞋心同時出來。同時出來呢,你就能發生作用,有作用,瞋心就停下來,就能調伏自己的瞋心,就能不動。你平常不這樣訓練自己呀,不可以!你不這樣訓練,到時候還是發脾氣,還是憤怒。人說:你這個法師、你這個居士,學習佛法很久了啊!你還給人家講啊,還能講經、還能寫文章的,怎麼到時候你會發脾氣呢?很正常、很正常的!因爲你沒能修止觀嘛,你沒有靜坐修止觀嘛!沒有修止觀,它自然就是要這樣子,這樣子反應,自然是這樣的。
說是那個練武功的人,那個土匪來了,他就被土匪打敗了,他不能,這個拳伸不出去,爲什麼不能?你平常不練。你學過,學過,你不常練,這敵人來了,你伸不出去!道理是一樣。我們佛教徒學習佛法,也就是你這樣學、也這樣用,常常地訓練自己,久了呢,這個心就不動,這個瞋心不動!就算是你沒有去做如是觀,他心也不動,他心裏平靜。我們說忍辱,當然我們說是降伏瞋心,其實不止于此。有人贊歎你:哇!你這個人很好啊!你這個人很用功修行啊!你這個怎麼怎麼地,能夠坐禅、你還能拜佛、能夠講經。啊!是贊歎你,來贊歎你。如果你不修止觀呢,你也是一樣,心就貪,執著這件事,就會生歡喜心、或者生高慢心,就出來了啊!就會這樣子,一樣的。
所以,若是常常修觀的時候,這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強了,心也是不動,不執著這件事。你是诃斥他、你輕視他也好、你贊歎他也好,他心不動!心裏會不動的。
但這件事呢,當然,你們在家居士因爲要到office做事,這個事情是不容易。天天靜坐,其實腿疼還是不要緊,主要是時間有問題。最應該做這件事的是我們出家人,是我們出家人,出家人是應該做這件事。應做這件事,也不是容易,也不是個容易事情。不是容易的事情呢,但是,不容易也要做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也要做這件事。如果你不做呀,那就和…不能說白出家,還沒有白出家,還是會栽培善根了;但是啊!還是不及格的,還是不及格,還是該慚愧了啊!還是慚愧的啊!
所以,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大慈悲、大智慧,給我們宣說了很多的調伏我們煩惱的法門,使令我們可以轉凡成聖,但是我們沒有做,我們沒有這樣做,辜負了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啊!辜負了!是不對的!
《般若經》,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師,他讀那個《般若經》以後,他說出一句話:這般若法門成佛成得快,你學習般若法門,成佛會成得快一點。因爲你若常常地學習般若波羅蜜,當然我們還要讀《大智度論》,《大智度論》是解釋《般若經》,我們才對般若義才能夠理解、才能明白。我們只是這樣讀正文,也會很好,但是還是不夠,要看《大智度論》,看《大智度論》才明白這個般若義。你若明白了的時候,然後用功修行不是難事,不是很難的事情。
我看那個廣東話叫「刀木佬」,就是木匠,做一個桌子、做個佛龛也好,或者是工程師造房子也好,他是那個尺寸做得很准,他每一件都做得很合適。做好了以後,一下就合上去,一合上去,正好!我認爲修行亦複如是,也是這樣子。就是你要把修行的因緣准備好。譬如說是這個般若法門,回向薩婆若,它在《大智度論》上解釋得清清楚楚地,那麼你照那上學習,也學習得明明白白地,就好了啊!然後你只是把腿子盤起來,一坐,心裏面一想,就對了啊!就是這樣子嘛!不是難事啊!一點兒不難。
當然,我這麼說呢,好像說得很容易呀。但事實上,末法時代,誰成功了?當然這個也有問題。有問題呢,我再說幾句話,小孩子出家比較容易。小孩子出家,他因爲沒有到社會上去,沒有社會上的汙染,他心裏面沒有那麼多的包袱,他就學習佛法。學習佛法,學習的時候,心裏很輕松。那麼學習好了,然後就這樣一坐,一坐就成功了。舍利弗尊者有個徒弟,叫純陀尊者,七歲就得阿羅漢果。七歲小孩出家,很快地就得阿羅漢果。
這個問題就是這樣子,年紀大了啊,你在社會上有很多的事,經驗了很多事情,在思想上有很多包袱,你若出家的時候,就慢了一點,你會慢一點,也能成功;但是慢一點。慢一點,問題是什麼呢?你出了家以後,你就要做這件事:學習佛法、學習般若波羅蜜,然後就做這件事,你才行。如果出了家沒有做這件事,發無上菩提心、發慈悲心,老是去活動,做這件事、做這個活動、做這個活動,發通知,做了很多的活動。你常常這樣做,你沒有去修止觀,不行!還是不行的。活動也沒有什麼不好,活動也是對的,對的;但是,結果你自己的事情沒做好。自己的事情沒做好,沒做好呢,這件事啊,我看不是圓滿。不是圓滿。
阿難白佛言:世尊!雲何以不二法回向薩婆若布施,是名檀那波羅蜜;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薩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羅蜜?
前面第一段是阿難尊者請問:爲什麼單獨地贊歎般若波羅蜜?佛回答:般若波羅蜜在一切法中爲尊導,所以贊歎它。
這底下第二段,什麼叫做般若爲尊導義?解釋這個道理。解釋這個地方,佛先是回答。回向薩婆若,布施的時候回向薩婆若,乃至般若波羅蜜。回向,做種種功德,都回向薩婆若,那就叫做般若爲尊導義。回向薩婆若,就是以無二法布施、以無二法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那麼這就叫做回向薩婆若。
這以下,阿難尊者又問:「雲何以不二法回向薩婆若布施?」就是布施的時候,觀察般若是不二法,這就叫做回向薩婆若。但這個不二法是什麼道理?怎麼叫做不二法呢?這「檀那波羅蜜、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薩婆若智慧」,也是這樣子,「是名般若波羅蜜?」那麼這一段就是阿難尊者問,怎麼叫做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