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這裏面是「色、色相空,何以故?檀那波羅蜜、色,不二不別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、檀那波羅蜜,不二不別;五波羅蜜亦複如是」。這裏面包括色、色相空,受想行識,識相空,包括色聲香味觸法、眼耳鼻舌身意,眼識、耳識,乃至意識,十八界,統統都是畢竟空的。這樣子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呢?「何以故」,是怎麼回事情。是「檀那波羅蜜、色,不二不別」。那麼我們若是去學習、去實踐這個檀那波羅蜜的時候,也還是色受想行識。你用什麼來布施?我布施一層樓、我布施一個車,這是色;但是,你在布施的時候,你做這件事,不全是物質,還有內心的作用,內心的受想行識也在裏面的。
那麼,也還有個對象,對象也還是色受想行識,那麼這檀那波羅蜜這一件事,它也是因緣生法,也是檀那波羅蜜相空、檀那波羅蜜自相空,那麼,色也是自相空、受想行識也是自相空,這個自相空裏面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識不可得、檀那波羅蜜也不可得,在不可裏面,沒有這麼多的差別的事情。所以,「不二不別」,不是兩回事,不是一樣一樣事情,沒有這些事情,都是無差別相了,是平等相了,是無差別的。
「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、檀那波羅蜜不二不別」,乃至到你得了無上菩提,達到佛的境界,佛的這個大智慧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因緣生法,也是因緣生法,他也是從開始學習佛法,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,由無生法忍修學六波羅蜜,廣度衆生。廣度衆生的時候,衆生還是畢竟空、六波羅蜜也是畢竟空,菩薩本身也是畢竟空,畢竟空還是這樣行菩薩道,就這樣子逐漸地、逐漸地,你的佛的智慧就出現了。所以,這個智慧也是因緣生法,因緣生法也是畢竟空,所以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還是畢竟空,你修的檀那波羅蜜也是畢竟空,所以,這裏邊還是無二無別的、還是無差別相的。
「五波羅蜜亦如是」,前面是說檀那波羅蜜,先是色、色相空;受想行識、識相空;檀那波羅蜜也是自相空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自相空,乃至戒波羅蜜、忍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、禅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,這五波羅蜜亦複如是,也都是自相空的,自相空中無差別相,也是無差別的。
這裏面還有一樣事情,我們應該要注意的。譬如說,我昨天、我以前,我不是佛教徒,我從今天皈依叁寶了,受持五戒、修學十善法,做種種功德,我今天開始以後是佛教徒。是佛教徒以後,我相信佛法、學習佛法,我用功修行,我可以去實踐這個布施波羅蜜、又實踐戒波羅蜜、忍波羅蜜,我六波羅蜜我都學習;學習了,我們若是不學習這個般若波羅蜜的自相空的時候,哦!我比以前好了,我以前沒有這麼樣修行,我現在修行了;我修行,你還沒修行,我還比你強!也就容易有這些問題。但是,現在這個地方,你能夠學習色、色相空,受、受相空,乃至識、識相空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、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自相空,無差別。我以前不是佛教徒,和我今天是佛教徒無差別;我做功德、不做功德,無差別;你不做功德,我做功德,無差別,沒有這回事。這和世間法完全不同!世間法完全不一樣。
世間法──你做皇帝的,做皇帝的,也都一樣,別人做皇帝,當然,他的勢力很大,我的條件不夠,我忍耐一點,你是皇帝,我給你服務。但是有機會的時候,我就要做皇帝打倒你,就是這樣子,世間上都是這樣子。但是就是做了皇帝以後,手裏有刀,誰敢不服從呢?這些書生就會給你做個理由:「天命」,天老爺叫你做皇帝的,就會說出很多的理由。
我那天說過,司馬遷說的:「盜子者誅,盜國者侯;侯之門,而仁義存焉」,這司馬遷能看見這個道理。我們社會,國家沒有法律是不可以啊!你偷人家幾塊錢,啊!法律製裁你!判你死刑。但是,你若有本事把全國都偷來了,你做了國王了,沒有罪,一點兒罪沒有,你是王、你是皇帝!是老天爺叫你做皇帝。世間上就是這樣子。這個書生,所以,我看那曆史上說:「王者,賊也!」因爲他把別人的國家偷來了嘛!他做王,是這麼回事兒。這個書生是厲害!所以,做皇帝的人不高興書生。不高興,你沒有書生還不行的呀!沒書生還不行,有書生也不行,心不安哪!就怕人造反。心不安!做了皇帝,就怕別人造反;但是,沒有這些人還不行,有個韓信給我打天下,打了天下,成功了,這個韓信得要殺死才可以,不然我這皇帝做不來,不安,心裏不安;但是,殺死了韓信,心裏還也不安。因爲,你還有一個人來保護你的安全嘛!就是怎麼也不安。沒有有本事的人爲你服務,你心不安;有本事的人爲你服務,也是不安,因爲怕他造反。所以,世間上事情啊,心都是不安的。有大權力的人,他是最恐怖的,有權力的人他反倒是很恐怖。其他的事情,我認爲也沒有人能心安的。等而下之,也都是心不安,也是心不安的。
那麼,誰是安呢?誰能心安?學習佛法的人心安,佛法沒這個問題。剛才說:我做了很多功德,你們都不如我;但是,他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平等,無差別,沒有高慢心。而且,他還是要發大悲心弘揚佛法、栽培一切衆生的善根,大家齊成佛道,是這樣子的。和我們,和世間法完全不同!世間法是做了皇帝以後,看那一個地方風水好啊,別人會起來,把那個地方破壞它!我永久做皇帝。其實不可能的嘛,你破壞別人,就注定你非垮不可的。這佛法的因果是這樣子,非垮不可!所以,若是不學習佛法,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在世間上做世間上事情,心都是不安的。
我們佛教徒如果你若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不觀察色、色相空,受想行識、受想行識自相空,你去做種種功德,你組織個團體,你心也是不安,你還是不安,心不安的。心若不安的時候,就有問題呀!有的時候就會造罪呀。因爲,我「勢在必得」,我不可以失掉,我這個地位不可以失掉;但是那個大情況對我不利,那怎麼辦呢?就是要造罪才可以,不然的話,這個事兒不行啊。所以,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我們是佛教徒,但是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心還是不安,心裏也不安。不安,就會有苦,有很多的苦惱。所以,學習佛法,我們做種種的功德,我們同時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我們就逐漸地減少過失,逐漸地沒有過失。
《大智度論》上有個譬喻,譬如農夫耕田,耕田,種上谷的種子,或者栽這個苗兒、或是怎麼樣。然後,地它會生出草來,要用…舊時代的,我是鄉村的孩子,我知道這個事,要鏟,就那個草要鏟掉它。做種種的功德亦複如是,栽培種種善根;但是有了善根的同時,煩惱也增長,也會出來煩惱,出來煩惱,用般若波羅蜜,般若波羅蜜就是除草,就是要般若波羅蜜來調伏自己的貪瞋癡,不要動,觀察我栽培的善根是自相空,煩惱自相空,人我統統都是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
我看這《摩诃止觀》,《摩诃止觀》上說到《金剛經》的時候,天臺智者大師說什麼呢?這《金剛經》是爲誰講的?佛爲誰說這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的?提出這個問題。智者大師回答:就是我們凡夫發了無上菩提心了,凡夫我們學習佛法,「唉呀!佛法真是大光明燈啊,黑暗中的明燈、苦海的舟航,真是太好了啊!」就是願意爲人家講說呀,弘揚佛法,大家來學習佛法。這的確是發的好心,發了慈悲心;但是他般若還沒學,一有問題的時候,貪瞋癡就出來了啊。所以,佛就爲這個人說般若波羅蜜,爲他說金剛般若,就是給你預備一個鋤頭來鏟草的呀!你自己也學習佛法,大家共同地學習佛法,就實在是在種田嘛,在種田。但是種的時候,這個苗要出來,這個草也會出來的,就是貪瞋癡也出來了,就給你一把鋤頭來鏟草,給你個金剛般若來調伏煩惱,光是善根增長,煩惱不要增長,以金剛般若來除草啊,是這樣意思。
所以,學習這個色、色相空,檀那波羅蜜、檀那波羅蜜相空,學習這般若波羅蜜,觀一切法自相空,同時還栽培善根,這是一個安樂行,《法華經》有〈安樂行品〉,其實就是般若波羅蜜,這是安樂道,是安樂行。
大概有一個星期前,有一個女居士給我來封信:我也願意、我也想出家。她在信上說:我想出家,但是啊!我也有顧慮。是顧慮什麼呢?她說:我以前在中學,在中學讀書的時候,這是女校,這一堆女人哪,嫉妒障礙呀。那些出家的女人也是嫉妒障礙,我不出家了。給我來這麼一封信。當然,我知道她年紀不大,她也有丈夫。我回信的時候,她有別的問題我回答,這個問題沒回答。我如果是把這個問題解決,她若出家,她丈夫可能不歡喜啊!所以當時沒也回答。我的意思,暫時不要回答,以後再說。也不是決定不回答,但是以後再說。
我說這話什麼意思呢?我們,尤其是現在,就是我們當前的境界,多數都是讀書人,都是受過很高的教育,頭腦都是很靈的,一想就知道。出了家以後,要經過一個修行,你才能夠成功,初開始的時候,你還是原來樣嘛,這可想而知這個事情嘛,是這樣講。像剛才這個人說:要出家,那一堆人哪,都是嫉妒障礙,我不要出家!這種想法不完全對,可也不能說完全錯誤。
我的想法,剛才不說應該知道了,如果大家在一起學習般若波羅蜜,每一個人都是常常靜坐,一方面學習經論上的佛法、一方面常常靜坐,用般若波羅蜜來調伏自己的身口意,那就不一樣,應該是不一樣。當然不能說立刻有效,不能那麼說,但是不一樣。靜坐和不靜坐,不一樣。因爲,這個靜坐當然是天天,每一天有多少次的靜坐。一天一天的靜坐、一個月一個月的靜坐,前一個月、後一個月,一年、兩年,天天、年年這麼多坐,常常地用功,應該是不一樣,應該是不一樣的。就雖然還有凡夫的習氣,常有般若波羅蜜的法水在這洗,常常的洗,遊泳法海六十年,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