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4

  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世間便有剎利大姓、婆羅門大姓、居士大家,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諸天。

  

  「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世間便有剎利大姓、婆羅門大姓、居士大家、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咤諸天」,能夠這樣做,世間便有剎利大姓、婆羅門大姓、居士大姓、四天王天、忉利天,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都出現了。欲界六天,加上人間這些富貴的人。「剎那大姓」:剎利大姓,古代就是統治階級,就是做王的;其余的「婆羅門大姓、居士大家」,這都是這些讀書人、這些有財富的人,指這些人說的。這些人,爲什麼這個人他能夠在世間上,有那麼大的權力,做國王,這個人很有學問、這個人很多的財富,他能生天,在天上享福呢?就是因爲在人間受持五戒十善的關系。修學受持五戒、能夠修學十善法,你將來就是這樣子,你將來在人間是一個大富貴的人,到天上去 享天福。這修學五戒十善,是有這樣的好處。

  

  「乃至阿迦尼咤天諸天」:這個「阿迦尼咤」,是翻個色究竟,就是色界天的最高的一層天。就是由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都是在這以內。就是你得了四禅的時候,得了四禅、四無量心,你就生到色界天。得了四無色界定,就生到無色界的四層天,這地方照理說,應該還有一個空無邊處天、識無邊處天、無所有處天、非非想處天,也應該列出來才對的。

  

  前邊說十善、四無量心,這些是說因;這裏邊是說果了。

  

  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便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、辟支佛。

  

  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,我們就會修四念處這些法門,這樣子呢,那麼這個世間上「便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、辟支佛」了。就有聖人出現世間了。

  

  我講個故事。本來我昨天就想講故事,但是時間到了,沒講。

  

  佛在世的時候,在舍衛國有一個婆羅門,叫師質。這個中文寫這個老師的師,體質的質、性質的質,師質婆羅門。這個婆羅門也是有財富的,但是他有一樣苦惱的事情,就是希望有個兒,就是沒有。沒有,怎麼辦呢?他就到那個外道的六個大老師那裏去問,一個大老師、一個大老師問。我會不會有兒呢?我現在沒有兒,我希望將來能有兒。那麼這個大老師說:你沒有兒。一個大老師、一個大老師都說:他沒有兒。那人就回家來,很苦惱,愁眉苦臉地在那裏不出聲。當然,他也會告訴他太太了。

  

  正這個時候,他家來個比丘尼。來個比丘尼,這個比丘尼來了就問他的,同他太太說:你先生爲什麼這樣不高興?怎麼回事情?她就如此如此這一說。這個比丘尼說:你怎麼去問大老師外道,他們不是一切智人,他怎麼知道人的這個業報因緣的事情?不知道嘛!要去問佛!佛是一切智人,來問佛那才是對的嘛!那麼這個比丘尼就走了。那麼,他這個太太就對他先生說:剛才來這個比丘尼告訴我們,不要問這些大老師,去問佛去,佛有大智慧才知道這件事,你究竟有沒有兒,才知道的呀。啊!還有點希望!那麼,他就心情好一點,就穿上好的衣服就來見佛。也就是向佛這麼說:我希望有個兒,我能不能有兒?佛說:你有兒!你這兒福報很大,相貌非常好,有大智慧;但是有個問題,他非出家不可!他非要出家不可。後來他心裏想:只要有兒,出家何苦?也好,出家也好。那麼就他當時心裏歡喜了,就請佛、大衆僧到他家吃飯去。佛也就默然地允許了,那麼就到他家吃飯。

  

  吃完飯了,佛就領著大衆僧就回來。回來,中途在一個山邊,高山的邊上有泉水,這個泉水清美,那些比丘就是到那兒去洗缽。洗缽的時候,就來了一個猴,來個猕猴。來個猴,這個猴就是到阿難尊者那裏搶他的缽,阿難尊者就不給他。佛說:給它,給它,你不要怕!給它。那麼阿難尊者就把缽給它。給它,這個猴拿這個缽,過一會兒回來了,盛著一缽蜜,蜂蜜,就拿來供養佛。供養佛,佛說:你把裏面的不淨拿掉。這裏面有個蟲。那猴也就這麼拿掉。佛說:你再加上水,加上清水,拌一拌、攪一攪。這個猴也就這樣做了。做了,然後佛就把這個蜜就分給大衆僧,每人就吃這個蜜。這個猴這時候一看這個境界,心裏非常歡喜,就跳!就在這跳。一跳一跳的,從山谷裏掉到山澗裏面去,摔死了。

  

  摔死了,它這個神識,中陰身,死掉以後有個中陰身,就到這個請佛吃飯的這個師質婆羅門家去,去投胎了。所以師質婆羅門的太太懷孕了。懷孕了,時間到了,就是降生一個兒。這個兒相貌是很好,父母都歡喜。漸漸,歡喜以後,就請相命佬來相相面。相命佬也就是給他算一算、相相面嘛!哎呀!這個兒好!福報很大、智慧很大,將來能夠榮耀你的家庭。怎麼怎麼地,說了很多的好聽的話。那麼這個父親心裏歡喜了,就問:起個什麼名字呢?叫什麼名字呢?這個相命佬說:他降生了以後,你家裏面有什麼瑞相呢?說:家裏面啊,所有的器、碗,這些器皿,都有蜂蜜,滿滿的蜜,都是蜜。好!那就起名爲蜜勝,叫做蜜勝。給他起這個名字。起這個名字以後,那麼,漸漸長大了以後,果然就是向父母要求要出家。出家呀!說:不准!不准出家。不准出家也要出家,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要求要出家,父母還不准。這回這個兒說:若不准,我活不下去了啊!我不能過這在家人的生活,不行!非要出家不可!如果不出家,我就要死了。

  

  然後,這父母就商議,說是:最初佛說了,他要出家,說若不出家,可能他會死嘛!我們還是隨他意吧!好!你要出家,隨你出家。這個兒歡喜了,就出家了。

  

  到了廟上去,就是佛爲他說法,說這個施論、戒論、生天之論,說這苦集滅道的道理,他就這樣修行,沒有幾天就得阿羅漢果,很快!得到阿羅漢果以後,有什麼奇妙的事情呢?就是這些阿羅漢他不是在一個地方久住的,在這裏住一個時期,就到別的地方去,各地方走,經過這山野中有時候口渴了,他就是把這個缽往虛空裏一擲,就是滿缽的蜜。所以,各比丘大家都是隨他走,隨時會有蜂蜜吃,就是有這種事情。然後,阿難尊者這一天就問佛:這位蜜勝比丘,他怎麼這麼奇怪呢?有這麼多的事情,把這缽往虛空裏一擲,就會有蜜,滿缽的蜜,別的人把他,只要經過他的手的,他若把你的缽拿過來,他一擲,也是有蜜。究竟怎麼會這樣子呢?

  

  佛說:你記住嗎?有個師質婆羅門請我們吃飯,後來經過到一個山野裏面,有泉水,大家洗缽,有個猴來,拿了一缽蜜供養我們大衆僧。他說:記住這個事兒。說是:那個猴就是這個蜜勝比丘,就是他。那麼,阿難尊者說:哎呀!他用蜜來供養佛、供養大衆僧,今生就有這麼大的福報;但是爲什麼他做猴了呢?是怎麼個因緣呢?佛說:在迦葉佛的時候,有一個年輕的比丘出家了。出家了以後,在大衆僧裏面這麼生活嘛!有的時候大家很多的比丘也是到別的地方去,經過河流的時候,有個比丘從這地方就跳過去,沒有橋嘛,就從這兒跳過去。這個年輕的比丘說:那個比丘跳得就像猴似的,一下子跳得很輕快呀,像個猴似的。然後那個比丘就對年輕比丘說:你認識我嗎?我是阿羅漢!你說我是猴似的,你有罪。哎呀!這個年青人立刻向他忏悔。雖然是忏悔了,忏悔了沒有墮地獄,那麼就是五百世做猴。所以他做那猴了。佛說這個故事,說到這裏。所以,我們人要謹慎,不要說暴惡的語言,不要罵人,要修學十善法。你一不謹慎,說些罵人的話,嚴重了啊,就會到叁惡道去了。所以,修學十善法,有世間的富貴的人、有天上的人出現;我們若是修十惡法,那就出來叁惡道了。

  

  那麼,現在這裏說:「便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、辟支佛」,就是他出過家,持戒、修學過四念處,所以這一回有,雖然是經過了五百世做猴,但是以前出家栽培的善根沒失掉,還沒有失掉。還沒有失掉啊,所以今生善根一成熟,就遇見佛了啊!就得阿羅漢果了。所以,「便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、辟支佛」出于世間,出現世間了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受持般若波羅蜜,乃至正憶念故,諸佛出于世間。

  

  這底下說是超過阿羅漢的境界、超過辟支佛的境界,那就是佛的境界。這個菩薩摩诃薩,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也就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若肯努力地學習、「受持般若波羅蜜,乃至正憶念故,諸佛出于世間」,將來就有人成佛。所以,學習般若波羅蜜有世間善法出現世間、也有出世間的善法出現世間,所以有阿羅漢、辟支佛,也有佛出現世間的,這可見般若波羅蜜的重要。

  

  「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」,這裏邊還有些話沒有說,就是,讀誦,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。古代的時候沒有印刷這件事,所以都是用筆寫;現在有印刷。所以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、「施他」,你書寫了經、印刷了經,布施給其他的人學習,也有這件事。還有香華供養,還有這個,還有講說,爲人演說這個《般若經》,然後才說這正憶念。這正憶念,就是修止觀了,修奢摩他、修毗缽舍那的觀,在奢摩他裏面觀察諸法實相的道理,觀察色、色相空,受、受相空,想、想相空,行、行相空,識、識相空。觀察色受想行識畢竟空,無我、無我所。就是這樣觀察,那就叫做「正憶念」。

  

  我再講一個故事。這個故事不是剛才這個猴故事,這是我們中國佛教這個禅的學禅的人。在《高僧傳》上提到洞山禅師,像福建有一個雪峰禅師,這都是大禅師。雪峰禅師、洞山禅師,都不是平常人,都是開悟了的人。他在還沒有安下來的時候,還在各處參學的時候,他到了一個地方。到了一個地方,看這個水,就是從山裏面流這個水,有菜葉流出來。菜葉流出來,喔!這山裏面一定有人住。那麼這個洞山禅師就順這個水到山裏面去,果然到那兒看著有茅蓬,有一個老修行,瘦,羸形垢面,好像他也不洗臉;但是非常瘦,但是非常有精神。那麼這一位禅師叫做龍山禅師。這龍山禅師一看,有出家人來了,一共有兩位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4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