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5

  爾時,佛告釋提桓因言:憍屍迦!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我不說但有爾所功德。

  

  這一品經一開始是釋疑,解釋爲什麼單獨地贊歎般若法門的殊勝,這是第一段。第二段,是「贊歎學習般若法門能得二世功德」,這一科裏邊先是釋提桓因他贊歎般若的功德,現在是第二科「佛廣明功德」,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,更詳細地說明學習《般若經》的功德。分兩科,第一科「非只有五,更有余功德」。

  

  「爾時,佛告釋提桓因」說,招呼憍屍迦,憍屍迦是釋提桓因前一生在人間的名字,憍屍迦。「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,乃至正憶念,我不說但有爾所功德」,我不說像你前面說有五種功德,還有很多的功德的。這是這一個意思。底下更有「余功德」。余功德分四科,第一科「明受持般若故得五分法身」。

  

  何以故?憍屍迦!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不離薩婆若心;無量戒衆成就,無量定衆、慧衆、解脫衆、無量解脫知見衆成就。

  

  不但有那麼多的功德,是怎麼知道呢?「何以故?」底下佛說:「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」他能夠受持讀誦、乃至正憶念般若波羅蜜。「不離薩婆若心」,就是不遠離回向無上菩提、回向第一義谛,我們前幾天講過的。如果你能這樣學習般若法門的話,「無量戒衆成就」,就是很多很多的戒的功德,你都能夠成就了。

  

  「戒」就是諸惡莫做的意思,一切惡事不可以做。一切惡事不可以做,從佛法的道理上看,就是慈悲心。我爲什麼不殺生,不殺害生命呢?就是有慈悲心。我殺害衆生,衆生很痛苦,我不要給他痛苦,若有這樣的慈悲心,所以我不殺生。我不偷盜!偷盜別人的財富,使令別人心情痛苦,所以我不應該令別人心情痛苦,所以我不要偷盜。所以,這都是有慈悲心成就的一種行動。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不妄語也是一種慈悲心,我不要欺騙他,欺騙他,他終究會明白的,他心裏也會痛苦。那麼,我若說謊話令他痛苦,對于我的慈悲心就有所違背。不飲酒就是保護這一切戒,能夠不犯戒的意思。乃至其他的戒,也都是由慈悲心發出來的一種行爲。如果不守護這個戒,那就表示這個人沒有慈悲心了。這是一種解釋。

  

  這個在自己這一方面,是由慈悲心發出來這樣的一種行爲;在對方來說,就又有不同的說法,就叫做無畏施。我們通常說,我送給他一個饅頭、一個面包,我送給他兩碗飯;現在不是送給他飯、給他飲食,送給他不恐怖。這個持戒,就是送給他一個不恐怖。譬如說這個人不持戒,你讓他受五戒,他不受,那表示什麼意思呢?表示有因緣的時候,他就要殺,你若受戒不可以殺。現在他不,我不受,我不受這條戒,就表示有因緣的時候就要殺,有因緣的時候就是要偷盜、有因緣的時候就是要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飲酒,各式各樣的罪過都會做的,就表示這個意思。

  

  如果這個人受了戒的時候,對方和這個受戒的人共處的時候,心裏面心安一點,心裏感覺:這個人他不殺、這人不盜,我和他做朋友,我心裏很安全,心很安。所以,這個持戒這件事是無畏的布施,你給他一個不恐怖。我們說有財施、法施、還有無畏施。無畏施就是我們持戒,就能夠給別人一個不恐怖。尤其是我們不說謊話,你受了這條戒,我不說謊話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绮語,別人對你就會有信心,說:這個朋友他不說謊話,他說話我都可以相信。那麼使令那個人心安嘛。如果說是你不受這條戒,那人,哎呀!這個人說話,我怎麼能相信呢?就是令人心不安。所以,我們佛教徒,在家佛教徒、出家的佛教徒,若是能夠持戒清淨,就是無畏的布施。能給人一個不恐怖地布施。這倒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人與人之間能夠和平共處,一定要有這個戒,沒有戒是不行的。

  

  我們殺、盜、淫是很粗重的一種過失,這個內心裏面的貪瞋癡是微細的一種過失。當然,這個社會上,其實這種事情很普遍;但是,我感覺我們人最容易違犯的過失,就是這四種過失:妄言、绮語、惡口、兩舌,很容易犯這種過失。犯過失,我們沒有一個人不歡喜自己好,都是歡喜自己好,沒有說歡喜自己不好的。歡喜自己身體健康、還歡喜長壽、還歡喜財富多一點、也歡喜自己的相貌好一點、歡喜自己有智慧,總而好的東西自己都願意有,都是願意這樣。但是,在佛法上講,世間上事情無因緣就沒有那件事;所有的事情都要有因緣才有,因緣所生法,一切法都是由因緣有的,沒有那個因緣就沒有那件事。說:我希望我長壽。也要有因緣,就是要有慈悲心,你不要殺害生命。你殺害生命的時候叫他短壽,你叫他短壽,自己就要短壽,這個道理是這樣子。你若發慈悲心保護衆生的生命,就是希望別人長壽,那你自己也就長壽。所以,慈悲心能令自己長壽。

  

  我偷盜,偷盜,當然我們容易想,說就是那個職業性的一種盜賊,就是專門偷,偷人家的東西。那固然是偷;但是另外還有很多事也都屬于偷。凡是這個財不合理地拿過來、不合法的拿過來,你用心機愚弄別人,別人一時不大明白,你把財富拿過來了,這都是盜!所以,弘一律師也是說:盜戒很微細,不是容易守護清淨。

  

  我再說一個故事,再講一個故事。這個佛在世的時候,佛的一個大護法,就是舍衛國的國王,波斯匿王。波斯匿王他的茉莉夫人生了一個女兒,生個女孩子。生個女孩子相貌非常地醜陋,一看見了令人心裏都不舒服;但是因爲是茉莉夫人生的,也就養在後宮裏頭,把她養到大,也就把她隱藏起來,不令人看見。但是年紀大了,也應該結婚。怎麼辦呢?波斯匿王後來想出個辦法,就找他一個大臣來,告訴他:我有個女兒,非常地醜陋,沒有人歡喜;但是也還是要讓她結婚。怎麼辦呢?你給我辦這件事。在社會上找一個原來是有錢的人家的孩子;但是現在窮苦了。找這樣的人,找他來。這個大臣當然也就找來了一個年輕人。波斯匿王就把他帶到一個房間裏面,沒有第叁者,就同他說:我有個女兒,相貌非常地醜陋,想要給你做妻,你同意不同意?這個人馬上給波斯匿王跪下來,說:大王若是給我一個狗,我都會接受,何況是王的女呢!就同意了。

  

  同意了,這個波斯匿王給他起一個很豪華的住宅,一層一層的門,很多的房子、很多的門。給他很多的財富,封之爲、拜之爲大臣。就這麼他們就是結婚了。又囑托他:你把她鎖在裏邊,不要叫人看見。你自己拿著這個鈎,開門的這個鈎,拿著!

  

  那麼,當然就是這樣子,事情就是這樣子做好了。但是他當然也不可能常在,老是在屋子裏,也就出來交朋友,大家有時候集會,有這些事情。別的人大家集會的時候,都是領著太太一同來,就是他,每一次來都是一個人,就是他一個人,太太不來。不來,別人說:我們從這以後,下一次有機會的時候,一定要帶太太來,不帶太太來,罰他五百兩金。但是他有錢,他也不在乎,還給你五百兩金,還是不帶太太來。別人想這個事兒,就想這個事兒:一定他太太特別地美,不願意別人看見;或者是特別地醜陋,不願意人看見。怎麼辦法,非要看他的太太不可!辦法,有人說:有辦法!那麼大家正在宴會的時候,就勸他一直地飲酒。喝酒喝得多起來,就是醉了。醉了就把他身體的護鈎,那就是鎖匙抽下來,派了五個人,就到他家去開他的門,去看他的太太。

  

  但是這個女,名字叫做金剛女,她自己也感覺到苦惱,老在房子裏鎖起來,簡直是太苦了啊!但是因爲波斯匿王信佛,常有請佛吃飯這個事兒,她也知道。她這個時候就念釋迦牟尼佛:佛陀大慈大悲,我這麼苦惱,希望佛來救護我啊!她那麼一祈禱,就看見佛就從地下湧出來。湧出來,先看見佛的頭發。看見佛的頭發,佛的頭發也非常的莊嚴,她就生歡喜心,一生歡喜心,她的頭發就變了。那佛這個頭漸漸出來後,佛的這個面,佛的眼、鼻、耳、口,全身都出來,她一段落、一段落地生歡喜心,最後,佛全身都現出來了,她的全身也都改變了,都變成像天女那麼美。然後,佛就爲她說法,她就得了須陀洹果,佛就不見了。

  

  那麼這時候,那五個人,開了門,就進來了。一個門、一個門,一層門、一層門地開,一看!果然是看了這個女人,哎呀!這個女人這麼美!不得了!馬上又把門關起來,回去了。回去了,這時候,這個人酒還沒醒,把這護鈎又放到他身上去。

  

  後來,酒醒了就回家來了。回到家裏面一看,一看!這怎麼有這麼個女人呢?說:你是誰呀?你是誰?說:我是你的太太。說:以前你是很醜陋的,怎麼這麼美了呢?她就如此如此一說,哎呀!佛是大慈大悲,非常感謝!然後,這個金剛女就是告訴她丈夫,趕快通知波斯匿王!我要去見父王。那麼,他就到了波斯匿王那裏報告父王。說是:你的女兒今天要來拜見你。不要來!不要來!然後,這時候,他這個女婿說:不是啊!大王啊!你的女今天像天女似的呀!和以前不同了啊!哎呀!那好啊!趕快來!就是用車去車,把他女接來了。一看,果然是像天女似的。說:這怎麼會這樣子呢?她也如此如此一說。然後波斯匿王說:趕快去拜佛!就是連波斯匿王的夫人大家一起去見佛。見佛就請問佛:爲什麼這個女孩子,那麼樣的醜陋,現在忽然間又變成這樣的美呀?究竟怎麼回事情?

  

  佛說:是久遠以前,在波羅奈國有個大富長者,他供養一位辟支佛,辟支佛是聖人,超過阿羅漢的道力。這個辟支佛來的時候,每次來托缽乞食的時候,就是這個長者有個小女孩,這個女孩。這個女孩給他拿飯、拿菜來供養這辟支佛。但這女兒看見這個辟支佛的時候,這辟支佛非常地醜陋,這個女孩兒一方面供養他、一方面罵他。說:你這個人怎麼這麼醜陋,令人憎呢!就是各式各樣的話罵他。但是,辟支佛是聖人,當然是不介意這個事情。常常這樣罵他,最後這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