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5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辟支佛他要壽命盡了,他就接受她的供養之後,就是升到虛空裏面,現出種種的神通變化。那麼這個女孩也是漸漸大了,一看!哎呀!這不是平常人,我常常毀辱他。于是乎跪在地下,向他磕頭忏悔。

  

  那個時候,毀辱、常辱罵辟支佛那個女孩,就是你的女兒,就是現在這個。她因爲向辟支佛又忏悔了,所以今天又能夠端正。說:她爲什麼能夠常生到豪貴家裏面做女人?就是因爲供養辟支佛的關系。那麼這故事就到此爲止了。

  

  這個常罵人、常有憤怒,常會罵人,就令人…,常常罵人,這就是在屬于妄語這一條戒裏面,就是犯了妄語戒啊!妄語是包括這四種的。你常用惡口罵人,令自己的相貌醜陋。所以,我們佛法裏面,完全是你的命運怎麼樣、你的遭遇怎麼樣,完全是你自己所做的業力所創造的。自己的命運怎麼樣?就是看自己的行爲怎麼樣;你的行爲怎麼樣,你的命運就是怎麼樣。所以,我們若是希望自己一切一切都是滿意的,你一定要受戒、你一定要守戒。守戒,能令自己能得到滿意的果報。

  

  所以「無量戒衆成就」,我們就說殺戒。我們受了這個不殺戒,這個世界上有無量無邊的衆生,也有人、人的衆生、還有畜生的衆生。人,有的時候休閑的時候,要去釣魚。我在想這件事兒,人釣了魚心裏生了歡喜,拿著魚心裏很歡喜;但是實在那個魚吃了你的鈎,你欺騙它,那個鈎鈎住它的嘴,它痛苦啊!你完全都不想這件事啊。這個真是…實在是不慈悲,太殘忍了!

  

  所以,現在說是不殺生這條戒,所有的衆生我都發慈悲心,都愛護它們,我不傷害它們,你就這一念慈悲心的功德,很多很多很多了,無量無邊的功德了。因爲世界上衆生很多嘛,你都不要殺害;但是過去的、現在的、未來的、十方世界的衆生,太多了,我們發慈悲心。所以你就這個不殺戒,功德已經很多很多了,就使令你壽命長,壽命長。

  

  所以,若不殺生,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功德無量無邊。當然,這個不妄語裏邊包括這麼多。不妄語:不惡口,不要罵人,這個暴惡的語言,不要這樣;不要說離間語,破壞別人的感情,自己從中得到利益,這是不對的,不離間語;還有不要說汙穢的語言,汙穢的語言也不要說,也不可以說。

  

  所以,佛菩薩,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我們,他是什麼?就是告訴我們,自己改善自己,從這裏面可以求得很多如意的果報,是這樣子的。我們若學習般若波羅蜜能夠受持讀誦、能夠正憶念,不離薩婆若心,當然,我們不敢做錯誤的事情啊!是「無量戒衆成就」。

  

  無量定衆成就,定就是禅定,有無量無邊的叁昧。因爲修了定的時候,得到的果報比散亂的境界更殊勝。我們散亂心做的功德,雖然也得到一些可愛的果報,但是你還趕不上得定的人的功德。得定的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

  我們散亂心得的功德,雖然我們也可能,我們看見那個特別有福報的人,樣樣都是如意的,我們也感覺到很羨慕,但是那些事情都靠不住,隨時有可能會被破壞了。若是得到禅定的時候,你若得到四禅八定,生到色界天,沒有這回事,不可破壞,沒有人破壞。那都是和平的世界,都是有道德的人,沒有這些互相殺害的事情,是和平的。只有人間是靠不住的,人間,尤其是得到最高的權力的人,我們從曆史上看,有權力的人隨時就會傷害人,你無可奈何。因爲你沒有他的力量大,你只好受他,你沒有辦法拒絕他的。

  

  若是地居天,還有和阿修羅戰鬥的問題;空居天就好一點,就沒有這問題。空居天,你修五戒十善,你也要有一點靜坐的工夫,你才可以生到空居天;如果要到彌勒菩薩那兒去,多少要有點靜坐的功夫,因爲它是空居天;若到色界天以上,那要得到禅了,更高的禅定。「無量戒衆成就、無量定衆成就」。

  

  無量慧衆成就,這個慧就是見真理的智慧,見真理的智慧成就了,就是能超越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成爲聖人了,那就是像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,這些大菩薩境界了,是無量慧衆成就。

  

  解脫衆成就,解脫是什麼?就解脫了煩惱,主要的是內心裏面的貪瞋癡的煩惱沒有了。那麼這樣的人也決定不會到叁惡道去受苦,所以,叁惡道的事情,這苦惱他也解脫了。而他也不會……人間的苦他也沒有了,因爲這是聖人了啊!所以「解脫衆」成就。

  

  「無量解脫知見衆成就」:知見,是什麼呢?就是得了解脫了,他自己知道自己得解脫了。這得了聖道的人,他自己知道自己得了聖道的,他知道的。就像人得了財富了,他自己知道他有多少財富,他知道的。所以,不是說是那個聖人,我們常說:不分別,不分別,你不要分別。我們佛教徒常會用這句話。這個不分別是說:你不要有染汙的分別。這個大智慧境界對于世間上一切事物,他是非常地分明的、更清楚,比我們肉眼凡夫看得更清楚,不是糊糊塗塗的事情。所以,這個解脫知見:解脫無量,知見也是無量的,就是明白「這是什麼解脫、這是什麼解脫」,他是完全明白的。

  

  這是叫五分法身: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成就。

  

  前邊這個無量慧,慧衆成就;這個解脫知見成就,慧是智慧,知見也是智慧,兩種都是智慧,都是智慧,可是有點分別。前面那個慧衆成就,這個慧是見真理的智慧,見真理的智慧是無分別的,無分別境界。解脫知見,這個知見是有分別的,因爲他知道這一切不同的因緣所生法,他都是明了。不同的因緣所生法你能明了,就是要有分別了,知道這是長、這是短,這是是、這是非,這是黑、是白,這是凡、是聖,他完全都是明白的。

  

  若是得到無分別智,見到真理的智慧成就了,能解脫一切的煩惱,也就是斷德成就;智德成就、斷德成就。這樣的聖人他的戒、定也都是聖人的境界,而不共于凡夫了,那都屬于無漏的了,就不是有漏的了。我們沒得聖道的時候,我們也要持戒;但是這個戒還是不能和聖人比,所以還是屬于有漏的。定也是,說我們凡夫也可以得定;但是你不是聖人,那個定是有漏定。

  

  複次,憍屍迦!是善男子、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不離薩婆若心;當知是人爲如佛。

  

  「複次,憍屍迦!是善男子、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不離薩婆若心」,前面是說五分法身成就,這底下說「受持般若故,與佛無異」。「乃至正憶念,不離薩婆若心,當知是人爲如佛」。如果你能這樣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能不離薩婆若心,你不斷地這樣修行,當知是人爲如佛。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:這個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法門的人,這人和佛相似了。前面的文,在《大智度論》上解釋,就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法身的菩薩和佛相似。

  

  菩薩,有凡夫的菩薩、有聖位的菩薩。凡夫菩薩呢,就是我們能發無上菩提心,我們也可以成爲菩薩,但是這是凡夫的菩薩,就是沒斷煩惱。聖位的菩薩呢?有兩種:一個是肉身菩薩、一個是法身菩薩。就是他已經得無生法忍了,但是他這個身體還是父母所生。父母所生的身體,是肉身。肉身當然是不理想,這個身體不清淨。不修不淨觀,當然也不大感覺什麼。我們天天沐浴、常常地洗澡,穿清潔的衣服,也感覺很正常。若修不淨觀的人,這身體是不清淨,只是表皮上好像清淨,實在裏邊都是汙穢的。

  

  那麼,得無生法忍的那個菩薩呢,他還有這樣的身體。初得無生法忍的人,那就比初果好一點,好一點;但是和一般的凡夫可也是不一樣。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,乃至六地、七地、八地,到八地以後變成法身菩薩了,那不是臭皮囊了,他那個是出世間的地水火風。我們這是欲界的,地面上的地水火風。

  

  欲界天,天人他們也是身體也有地水火風,但是和我們不一樣,我們這個地水火風重,我們身體就這麼高嘛,你若用磅秤稱一下子,可能有一百磅、一百五十磅、兩百磅、叁百磅那麼重。若是天上的人,大概是幾兩都不夠,這個身體比我們特別大呀,但是很輕很輕。所以,也是地水火風,但是和人間不同了,就是那個重量不是這樣的。色界天那更是不可思議!更是不同了。這還都是有漏的境界,出世間的那些法身菩薩,看上也是有地水火風,但是那是出世間的了,這更是微妙的境界!所以那叫做法身菩薩。

  

  法身菩薩和肉身菩薩有什麼不同呢?肉身菩薩我再說一點,他現在是初地,是得無生法忍了,他在這還是用功修行,也弘揚佛法、也度衆生。壽命到了呢,他死了。死了,那他還是再回到人間,因爲他是大悲心,他要到佛世界也是可以去的;但是有大悲心,他不離開這裏,還願意度衆生,所以他在這裏還是要有父母,還是得這麼一個身體。可是,因爲他有慈悲心、有聖道在他身裏面,可是他煩惱沒有完全斷,還有一點,他得那身體和我們也不一樣。我們還是不如他,可是他想得法身還不夠,這個道力還不夠。一定把這個欲界的煩惱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的煩惱完全息滅了,這個時候,他就棄舍這個身體了,這個肉身沒有了,就得到出世間的法身了,得到那個身體了。得到那個身體那個菩薩,那個智慧功德、神通道力與佛相似,與佛相似了!

  

  法身菩薩和佛當然是還有很大的距離,可是和佛相似了,所以說:當知是人爲如佛,爲如佛。「不離薩婆若心,當知是人爲如佛」。

  

  複次,憍屍迦!一切聲聞、辟支佛所有戒衆、定衆、智衆、解脫衆、解脫知見衆,不及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戒衆乃至解脫知見衆,百分、千分、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

  

  這地方就是第叁科,是要比對一下。這聲聞、辟支佛,就是阿羅漢和辟支佛他們也成就了這五種,五分法身,也是有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的,也有這種功德。但是他們的阿羅漢、辟支佛這五分法身,「不及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戒衆乃至解脫知見衆」,就是不如這個如佛的這個善男子,他的五分法身的殊勝,不如他。因爲這阿羅漢…,這底下下面有說。

  

  那麼,他們能差多遠呢?「百分、千分、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」,這就是把阿羅漢、辟支佛的五分法身加到一百分,也不如那個菩薩的一分那麼多;就是一千分,阿羅漢、辟支佛的五分法身乘上一千,一千分,乘了「百千萬億分」也還不如那個菩薩的五分法身殊勝。「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」,用世間的算數,怎麼樣來算,也還是趕不上菩薩的殊勝,用譬喻也是不能夠譬喻的。

  

  世間上,一般的我們若看見有山,但是不能和須彌山相比,所以這是個譬喻。小小的河流,和大海比,這是比不上的。譬如說是阿羅漢、辟支佛的五分法身,不能和那如佛的那位菩薩的五分法身那麼殊勝,趕不上他的殊勝,這也就是等于說,般若波羅蜜的功德特別殊勝。因爲那個菩薩的殊勝就是學習般若法門所成就的關系。

  

  何以故?是善男子善女人,于聲聞、辟支佛地中,心得解脫,更不求大乘法故。

  

  這底下解釋這個原因。說是那個聲聞、辟支佛,「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聲聞、辟支佛地中心得解脫」,這是說發無上菩提心學習般若波羅蜜,能到如佛的程度的時候,他這個時候所修行的道力,當然,聲聞、辟支佛的境界,他超過了,已超過這個境界。超過了聲聞、辟支佛了。

  

  那麼聲聞、辟支佛也是解脫了叁界內,叁界以內的見煩惱、愛煩惱,得到很多的功德,也是得解脫了。他爲什麼趕不上那個如佛的菩薩的功德呢?這個話是這樣,那個如佛的菩薩,和聲聞、辟支佛都是于聲聞、辟支佛地中心得解脫,都是把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的愛、見的煩惱都解脫了。爲什麼聲聞、辟支佛不如那個如佛的菩薩呢?是「更不求大乘法故」,因爲聲聞、辟支佛他不再進一步,發無上菩提心去成就無上菩提,他沒有這種意願。就是到聲聞、辟支佛這裏就停下來了,所以他的功德不如菩薩廣大,所以稱之爲小乘,而不是大乘。

  

  菩薩爲什麼那麼殊勝呢?菩薩就是有大悲心,他感覺衆生在生死裏流轉,受了很多的苦啊!那麼他因此而發慈悲心,不棄舍一切衆生,常常地在世間來救護一切衆生。因此,他的道力更廣大,修行的時間更長久。他又在十方世界親近佛,聽佛說法,這智慧也特別廣大。所以是聲聞、辟支佛所不能及了,這樣意思。

  

  複次,憍屍迦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經卷,供養、恭敬、尊重,華香、璎珞乃至伎樂,亦得今世、後世功德。

  

  這底下是第四科「明書持經卷得二世功德」。二世,就是現在世和未來世的功德。

  

  佛又招呼憍屍迦說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他能「書持般若波羅蜜經卷」,書寫,或者是現在是用這個印刷,印刷這個經典。你不但印刷這個經典,還能夠受持、讀誦,你又能夠供養,而對這經卷能夠恭敬、尊重、贊歎,用什麼供養、恭敬、尊重呢?用華、用香、或者是璎珞乃至伎樂供養,就是特別專業知識的人,做那個殊勝的音樂來供養《般若波羅蜜經》。你能這樣做呢,「亦得今世、後世功德」,也能夠得現在世就能得到功德、將來世還能得到功德的。

  

  能今世得什麼功德?後世得到什麼功德呢?在前邊經文上有說,就是能夠刀不能傷害你,刀不能傷害你。別人要用刀來傷害你,不能;用毒也不能傷害你;又水不能淹;火不能燒,這些事情。就是得到很多的一些滿意的事情。這下面也有說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5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