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5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个辟支佛他要寿命尽了,他就接受她的供养之后,就是升到虚空里面,现出种种的神通变化。那么这个女孩也是渐渐大了,一看!哎呀!这不是平常人,我常常毁辱他。于是乎跪在地下,向他磕头忏悔。

  

  那个时候,毁辱、常辱骂辟支佛那个女孩,就是你的女儿,就是现在这个。她因为向辟支佛又忏悔了,所以今天又能够端正。说:她为什么能够常生到豪贵家里面做女人?就是因为供养辟支佛的关系。那么这故事就到此为止了。

  

  这个常骂人、常有愤怒,常会骂人,就令人…,常常骂人,这就是在属于妄语这一条戒里面,就是犯了妄语戒啊!妄语是包括这四种的。你常用恶口骂人,令自己的相貌丑陋。所以,我们佛法里面,完全是你的命运怎么样、你的遭遇怎么样,完全是你自己所做的业力所创造的。自己的命运怎么样?就是看自己的行为怎么样;你的行为怎么样,你的命运就是怎么样。所以,我们若是希望自己一切一切都是满意的,你一定要受戒、你一定要守戒。守戒,能令自己能得到满意的果报。

  

  所以「无量戒众成就」,我们就说杀戒。我们受了这个不杀戒,这个世界上有无量无边的众生,也有人、人的众生、还有畜生的众生。人,有的时候休闲的时候,要去钓鱼。我在想这件事儿,人钓了鱼心里生了欢喜,拿着鱼心里很欢喜;但是实在那个鱼吃了你的钩,你欺骗它,那个钩钩住它的嘴,它痛苦啊!你完全都不想这件事啊。这个真是…实在是不慈悲,太残忍了!

  

  所以,现在说是不杀生这条戒,所有的众生我都发慈悲心,都爱护它们,我不伤害它们,你就这一念慈悲心的功德,很多很多很多了,无量无边的功德了。因为世界上众生很多嘛,你都不要杀害;但是过去的、现在的、未来的、十方世界的众生,太多了,我们发慈悲心。所以你就这个不杀戒,功德已经很多很多了,就使令你寿命长,寿命长。

  

  所以,若不杀生,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功德无量无边。当然,这个不妄语里边包括这么多。不妄语:不恶口,不要骂人,这个暴恶的语言,不要这样;不要说离间语,破坏别人的感情,自己从中得到利益,这是不对的,不离间语;还有不要说污秽的语言,污秽的语言也不要说,也不可以说。

  

  所以,佛菩萨,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我们,他是什么?就是告诉我们,自己改善自己,从这里面可以求得很多如意的果报,是这样子的。我们若学习般若波罗蜜能够受持读诵、能够正忆念,不离萨婆若心,当然,我们不敢做错误的事情啊!是「无量戒众成就」。

  

  无量定众成就,定就是禅定,有无量无边的三昧。因为修了定的时候,得到的果报比散乱的境界更殊胜。我们散乱心做的功德,虽然也得到一些可爱的果报,但是你还赶不上得定的人的功德。得定的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可思议。

  

  我们散乱心得的功德,虽然我们也可能,我们看见那个特别有福报的人,样样都是如意的,我们也感觉到很羡慕,但是那些事情都靠不住,随时有可能会被破坏了。若是得到禅定的时候,你若得到四禅八定,生到色界天,没有这回事,不可破坏,没有人破坏。那都是和平的世界,都是有道德的人,没有这些互相杀害的事情,是和平的。只有人间是靠不住的,人间,尤其是得到最高的权力的人,我们从历史上看,有权力的人随时就会伤害人,你无可奈何。因为你没有他的力量大,你只好受他,你没有办法拒绝他的。

  

  若是地居天,还有和阿修罗战斗的问题;空居天就好一点,就没有这问题。空居天,你修五戒十善,你也要有一点静坐的工夫,你才可以生到空居天;如果要到弥勒菩萨那儿去,多少要有点静坐的功夫,因为它是空居天;若到色界天以上,那要得到禅了,更高的禅定。「无量戒众成就、无量定众成就」。

  

  无量慧众成就,这个慧就是见真理的智慧,见真理的智慧成就了,就是能超越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成为圣人了,那就是像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辟支佛,这些大菩萨境界了,是无量慧众成就。

  

  解脱众成就,解脱是什么?就解脱了烦恼,主要的是内心里面的贪瞋痴的烦恼没有了。那么这样的人也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受苦,所以,三恶道的事情,这苦恼他也解脱了。而他也不会……人间的苦他也没有了,因为这是圣人了啊!所以「解脱众」成就。

  

  「无量解脱知见众成就」:知见,是什么呢?就是得了解脱了,他自己知道自己得解脱了。这得了圣道的人,他自己知道自己得了圣道的,他知道的。就像人得了财富了,他自己知道他有多少财富,他知道的。所以,不是说是那个圣人,我们常说:不分别,不分别,你不要分别。我们佛教徒常会用这句话。这个不分别是说:你不要有染污的分别。这个大智慧境界对于世间上一切事物,他是非常地分明的、更清楚,比我们肉眼凡夫看得更清楚,不是糊糊涂涂的事情。所以,这个解脱知见:解脱无量,知见也是无量的,就是明白「这是什么解脱、这是什么解脱」,他是完全明白的。

  

  这是叫五分法身: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成就。

  

  前边这个无量慧,慧众成就;这个解脱知见成就,慧是智慧,知见也是智慧,两种都是智慧,都是智慧,可是有点分别。前面那个慧众成就,这个慧是见真理的智慧,见真理的智慧是无分别的,无分别境界。解脱知见,这个知见是有分别的,因为他知道这一切不同的因缘所生法,他都是明了。不同的因缘所生法你能明了,就是要有分别了,知道这是长、这是短,这是是、这是非,这是黑、是白,这是凡、是圣,他完全都是明白的。

  

  若是得到无分别智,见到真理的智慧成就了,能解脱一切的烦恼,也就是断德成就;智德成就、断德成就。这样的圣人他的戒、定也都是圣人的境界,而不共于凡夫了,那都属于无漏的了,就不是有漏的了。我们没得圣道的时候,我们也要持戒;但是这个戒还是不能和圣人比,所以还是属于有漏的。定也是,说我们凡夫也可以得定;但是你不是圣人,那个定是有漏定。

  

  复次,憍尸迦!是善男子、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,不离萨婆若心;当知是人为如佛。

  

  「复次,憍尸迦!是善男子、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,不离萨婆若心」,前面是说五分法身成就,这底下说「受持般若故,与佛无异」。「乃至正忆念,不离萨婆若心,当知是人为如佛」。如果你能这样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能不离萨婆若心,你不断地这样修行,当知是人为如佛。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: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人,这人和佛相似了。前面的文,在《大智度论》上解释,就是法身菩萨的境界,法身的菩萨和佛相似。

  

  菩萨,有凡夫的菩萨、有圣位的菩萨。凡夫菩萨呢,就是我们能发无上菩提心,我们也可以成为菩萨,但是这是凡夫的菩萨,就是没断烦恼。圣位的菩萨呢?有两种:一个是肉身菩萨、一个是法身菩萨。就是他已经得无生法忍了,但是他这个身体还是父母所生。父母所生的身体,是肉身。肉身当然是不理想,这个身体不清净。不修不净观,当然也不大感觉什么。我们天天沐浴、常常地洗澡,穿清洁的衣服,也感觉很正常。若修不净观的人,这身体是不清净,只是表皮上好像清净,实在里边都是污秽的。

  

  那么,得无生法忍的那个菩萨呢,他还有这样的身体。初得无生法忍的人,那就比初果好一点,好一点;但是和一般的凡夫可也是不一样。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,乃至六地、七地、八地,到八地以后变成法身菩萨了,那不是臭皮囊了,他那个是出世间的地水火风。我们这是欲界的,地面上的地水火风。

  

  欲界天,天人他们也是身体也有地水火风,但是和我们不一样,我们这个地水火风重,我们身体就这么高嘛,你若用磅秤称一下子,可能有一百磅、一百五十磅、两百磅、三百磅那么重。若是天上的人,大概是几两都不够,这个身体比我们特别大呀,但是很轻很轻。所以,也是地水火风,但是和人间不同了,就是那个重量不是这样的。色界天那更是不可思议!更是不同了。这还都是有漏的境界,出世间的那些法身菩萨,看上也是有地水火风,但是那是出世间的了,这更是微妙的境界!所以那叫做法身菩萨。

  

  法身菩萨和肉身菩萨有什么不同呢?肉身菩萨我再说一点,他现在是初地,是得无生法忍了,他在这还是用功修行,也弘扬佛法、也度众生。寿命到了呢,他死了。死了,那他还是再回到人间,因为他是大悲心,他要到佛世界也是可以去的;但是有大悲心,他不离开这里,还愿意度众生,所以他在这里还是要有父母,还是得这么一个身体。可是,因为他有慈悲心、有圣道在他身里面,可是他烦恼没有完全断,还有一点,他得那身体和我们也不一样。我们还是不如他,可是他想得法身还不够,这个道力还不够。一定把这个欲界的烦恼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的烦恼完全息灭了,这个时候,他就弃舍这个身体了,这个肉身没有了,就得到出世间的法身了,得到那个身体了。得到那个身体那个菩萨,那个智慧功德、神通道力与佛相似,与佛相似了!

  

  法身菩萨和佛当然是还有很大的距离,可是和佛相似了,所以说:当知是人为如佛,为如佛。「不离萨婆若心,当知是人为如佛」。

  

  复次,憍尸迦!一切声闻、辟支佛所有戒众、定众、智众、解脱众、解脱知见众,不及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戒众乃至解脱知见众,百分、千分、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

  

  这地方就是第三科,是要比对一下。这声闻、辟支佛,就是阿罗汉和辟支佛他们也成就了这五种,五分法身,也是有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的,也有这种功德。但是他们的阿罗汉、辟支佛这五分法身,「不及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戒众乃至解脱知见众」,就是不如这个如佛的这个善男子,他的五分法身的殊胜,不如他。因为这阿罗汉…,这底下下面有说。

  

  那么,他们能差多远呢?「百分、千分、百千万亿分,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」,这就是把阿罗汉、辟支佛的五分法身加到一百分,也不如那个菩萨的一分那么多;就是一千分,阿罗汉、辟支佛的五分法身乘上一千,一千分,乘了「百千万亿分」也还不如那个菩萨的五分法身殊胜。「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」,用世间的算数,怎么样来算,也还是赶不上菩萨的殊胜,用譬喻也是不能够譬喻的。

  

  世间上,一般的我们若看见有山,但是不能和须弥山相比,所以这是个譬喻。小小的河流,和大海比,这是比不上的。譬如说是阿罗汉、辟支佛的五分法身,不能和那如佛的那位菩萨的五分法身那么殊胜,赶不上他的殊胜,这也就是等于说,般若波罗蜜的功德特别殊胜。因为那个菩萨的殊胜就是学习般若法门所成就的关系。

  

  何以故?是善男子善女人,于声闻、辟支佛地中,心得解脱,更不求大乘法故。

  

  这底下解释这个原因。说是那个声闻、辟支佛,「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声闻、辟支佛地中心得解脱」,这是说发无上菩提心学习般若波罗蜜,能到如佛的程度的时候,他这个时候所修行的道力,当然,声闻、辟支佛的境界,他超过了,已超过这个境界。超过了声闻、辟支佛了。

  

  那么声闻、辟支佛也是解脱了三界内,三界以内的见烦恼、爱烦恼,得到很多的功德,也是得解脱了。他为什么赶不上那个如佛的菩萨的功德呢?这个话是这样,那个如佛的菩萨,和声闻、辟支佛都是于声闻、辟支佛地中心得解脱,都是把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的爱、见的烦恼都解脱了。为什么声闻、辟支佛不如那个如佛的菩萨呢?是「更不求大乘法故」,因为声闻、辟支佛他不再进一步,发无上菩提心去成就无上菩提,他没有这种意愿。就是到声闻、辟支佛这里就停下来了,所以他的功德不如菩萨广大,所以称之为小乘,而不是大乘。

  

  菩萨为什么那么殊胜呢?菩萨就是有大悲心,他感觉众生在生死里流转,受了很多的苦啊!那么他因此而发慈悲心,不弃舍一切众生,常常地在世间来救护一切众生。因此,他的道力更广大,修行的时间更长久。他又在十方世界亲近佛,听佛说法,这智慧也特别广大。所以是声闻、辟支佛所不能及了,这样意思。

  

  复次,憍尸迦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,供养、恭敬、尊重,华香、璎珞乃至伎乐,亦得今世、后世功德。

  

  这底下是第四科「明书持经卷得二世功德」。二世,就是现在世和未来世的功德。

  

  佛又招呼憍尸迦说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他能「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」,书写,或者是现在是用这个印刷,印刷这个经典。你不但印刷这个经典,还能够受持、读诵,你又能够供养,而对这经卷能够恭敬、尊重、赞叹,用什么供养、恭敬、尊重呢?用华、用香、或者是璎珞乃至伎乐供养,就是特别专业知识的人,做那个殊胜的音乐来供养《般若波罗蜜经》。你能这样做呢,「亦得今世、后世功德」,也能够得现在世就能得到功德、将来世还能得到功德的。

  

  能今世得什么功德?后世得到什么功德呢?在前边经文上有说,就是能够刀不能伤害你,刀不能伤害你。别人要用刀来伤害你,不能;用毒也不能伤害你;又水不能淹;火不能烧,这些事情。就是得到很多的一些满意的事情。这下面也有说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5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