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3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遊泳其實就是沐浴,用法水來沐浴自己,用沐浴,把自己的這一念的心裏面的貪瞋癡,用法水來洗洗,今天也洗、明天也洗,應該是不一樣。所以,不應該說你們那一堆人還是嫉妒障礙,不應該這樣說,應該是有多少進步,應該是這麼說。

  

  所以,這上面說:「色、色相空,何以故?檀那波羅蜜、色,不二不別;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、檀那波羅蜜,不二不別;五波羅蜜亦複如是」,也是這樣子。

  

  「以是故,阿難!但稱譽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爲尊導」,我贊歎從開始講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以來,一直地贊歎般若波羅蜜的殊勝,原因就是在這裏,所以要贊歎般若波羅蜜。當然,若是我們只學習般若波羅蜜空,我們不去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那也是不對的。沒有前五般若波羅蜜,只單獨一個般若波羅蜜的空,這也是不對的,也還是要有前五波羅蜜。有了前五波羅蜜,但是般若波羅蜜非常重要。由般若波羅蜜領導前五波羅蜜到第一義谛那裏去。說是有很多的盲人,沒有眼睛,他的腿還好,能走路;但是眼睛盲,想要到市區裏面,從鄉村到市區,他自己不知怎麼去,但是有一個有眼目的人,領著這五個人到城市裏去。這就是其余的一切功德都沒有般若波羅蜜,但是你,所以你要另外學習這般若波羅蜜。然後,你再做種種功德,都加上般若波羅蜜的氣氛,也可以說是加持,用般若波羅蜜加持,那就是圓滿了,這個功德就是圓滿了,都可以稱爲波羅蜜了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以是故,阿難!但稱譽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爲導,乃至一切種智爲尊導」,也是以般若波羅蜜爲尊導,就是一切種智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因爲般若波羅蜜的關系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自相空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所以,也是以般若波羅蜜爲尊導。

  

  阿難!譬如大地,以種散中,得衆緣和合便生,是諸種子依地而生。

  

  前邊是正面說出來般若波羅蜜爲尊導的道理,這底下爲了容易明白,再說一個譬喻。

  

  「譬如大地,以種散中」,譬如我們居住的大地,「以種散中」,以萬物的種子散在這個大地裏邊,散在這裏邊。「得衆緣和合便生」,你散在這個地裏邊,當然還要有水、有陽光、還要有風,它應該需要的因緣,都要具足。「便生」,這個種子就生芽、根、莖、枝、葉,開花結果,那就成就了。

  

  這樣說呢,「是諸種子依地而生」,依這個大地它才能夠有成就。所以大地對種子來說,大地是太重要了。

  

  如是,阿難!五波羅蜜依般若波羅蜜得生,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,亦依般若波羅蜜得生。

  

  「如是,阿難!五波羅蜜依般若波羅蜜得生」,前面是說譬喻,這底下合法。說這個譬喻是這樣子,「如是」,是指前面這譬喻。佛又招呼阿難說:「五波羅蜜依般若波羅蜜得生」,也是這樣子,我們做了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乃至智慧在內,你若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那麼它才能成就、成爲殊勝圓滿的功德;不然的話,它不圓滿。

  

  我昨天說了,譬如說布施,你沒有般若波羅蜜的加持,這個布施的功德就使令你在人間、天上得到滿意的、可愛的福報,就是這樣子,等到或者是幾千年、幾萬年,結束了,結束了就沒有了,就完了!你還要重新創造,你才能有如意的果報。若是有般若波羅蜜的加持呢,這個布施波羅蜜的功德不止一次,也同樣能夠得到人天的福報;但是,他將來,以後還能得無上菩提,多出來這麼一種功德,所以這就是不一樣了。

  

  所以,這個大地對種子是這樣重要,現在般若波羅蜜對于無量無邊的功德,也是這樣重要!不止是五波羅蜜,「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,亦依般若波羅蜜得生」,就是「四念處」,就是出家了的,不必!就所有的佛教徒要學習四念處,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,這叁十七道品,乃至到佛的一切種智,也要依據般若波羅蜜的加持力的,他才能得聖道、才能得無上菩提的。

  

  這個一切種智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就是佛果。這佛果是由般若波羅蜜爲導而成就的,所以,般若波羅蜜還是很重要!

  

  以是故,阿難!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爲尊導。

  

  所以,他是個主導者、是個領導者,是最尊貴的、最重要的。所以,要贊歎般若波羅蜜。

  

  爾時,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佛說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者,功德未盡。

  

  前面那一大段是釋疑,解釋阿難尊者的疑問,爲什麼偏贊歎般若波羅蜜?解釋這個疑問。這一科講完了。

  

  這底下是第二科「明二世功德」,是說學習般若法門,能得到二世的功德:現在世和未來世的功德。這裏邊分四段,第一段是「天主明受持般若功德」,這分兩科。第一科是「總標」。

  

  「爾時,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」這個時候,釋提桓因就是叁十叁天的主,所以叫做天主。他對佛說:「世尊!佛說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者,功德未盡。」釋提桓因對佛說。佛說:善男子和善女人,就是佛教徒,受了叁皈五戒、或者受了比丘戒、比丘尼戒的這些人。他「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」,他能這樣學習般若法門的人,他所得到的功德還沒有盡、沒有完全說出來,還有很多沒有說的。這是釋提桓因向佛這樣說。

  

  前面這是總標,底下解釋。

  

  何以故?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則受叁世諸佛無上道。所以者何?欲得薩婆若,當從般若波羅蜜中求;欲得般若波羅蜜,當從薩婆若中求。

  

  「何以故?」怎麼知道佛說他們的功德沒有完全說出來呢?「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則受叁世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這是釋提桓因用這個理由,來表示佛說學習般若法門的功德未盡。

  

  「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」的人,「則受叁世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:「受」,在這裏,應該是求的意思。就是他們能夠求得過去佛、未來佛、現在佛的無上菩提。學習般若法門就能求得無上菩提,可見這個功德非常地廣大,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所以者何?欲得薩婆若,當從般若波羅蜜中求;欲得般若波羅蜜,當從薩婆若中求」,這又進一步地加以解釋。「欲得薩婆若」:這「薩婆若」我們前面解釋過,就是佛智慧。說是一位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想要成就佛的智慧,他要怎麼辦呢?他應當從般若波羅蜜中求,就從般若波羅蜜的經典中求,從這裏去學習,就可以得佛智慧的。

  

  「欲得般若波羅蜜,當從薩婆若中求」,說一個人他想要,感覺到這般若波羅蜜這麼樣的尊貴、這麼樣的重要,所以,他就想要學習這個般若波羅蜜。但是,怎麼樣才能夠得到這個般若波羅蜜呢?「當從薩婆若中求」,應該從佛智慧那裏去求。因爲這樣的般若法門,唯有佛才能夠宣說,所以,你要請佛說,你才能得到般若波羅蜜的法門的。

  

  薩婆若是果,般若波羅蜜是因;由因而得果,所以,一定學習般若法門才能夠得無上菩提。可是,這樣的因,唯有佛的大智慧才能宣說。所以,還要向佛求才可以。那麼,這一段是表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有這麼大的、這麼多的功德。這底下第二科「明受持般若諸善法現于世間」。

  

  世尊!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十善道現于世間;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,現于世間。

  

  「世尊!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十善道現于世間」,受持般若法門、學習般若,有很多功德,究竟都有什麼功德呢?前面是說能得無上菩提,這是最重要一種功德。這底下又說出來不同的功德。

  

  說「受持般若波羅蜜,乃至正憶念」的人,「十善道現于世間」,就是學習般若法門的人,他一定會學習十善法:就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這是叁種善法。再就是語言上的四種善法:不虛妄語,不說謊話;不離間語,不破壞別人的感情;不雜穢語,不說這些放逸的語言;再不說這個暴惡的語言;這是四種善法。另有叁種就是:不貪欲、不瞋恚、不邪知邪見,加起來就是十善道。

  

  這個不邪知邪見,這個地方的確是不是容易,這非要學習了佛法以後,才能夠成就正見,沒有邪知邪見的。但一般的來說,我們相信善惡果報,就進入到正知見的範圍內了。這是學習般若法門的人,他有高深的智慧,所以他相信有善惡果報,就不敢做惡事、也不敢說放逸的話、也不敢說謊話。所以他的身口意叁業都是清淨的,所以他有十善道的功德,就顯現在世間了。這裏面表示不但是他自己學習十善法,同時也勸導很多人共同地學習十善法,所以十善法出現在世間。

  

  「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這個十善道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,比較容易修學的善法。這底下「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」,就比十善更高了,更高一層的善法。當然,這種人他也有十善的基礎的,他能夠在十善道的基礎上,進一步的學習禅。「四禅」,就是色界的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四禅就是離欲了;十善,這時候還是有欲的。四禅這時候成功了的人,就是沒有欲了。因爲他有禅的樂、有禅悅的,有禅定的喜悅,他對于世間的欲,他就不執著了,所以他能離欲。

  

  我簡單說一下這個四禅。看這個文上面,是「十善道、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」,這是世間的善法。在下邊「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」以後,那是出世間的善法,他有這麼一個次第。

  

  世間的善法裏邊,四禅,當然是它要有十善的基礎,他去靜坐,他比較容易有成就。如果是身口意不清淨,隨便地放逸,常常地做一些惡事,這不可能靜坐的,靜坐是坐不來的。所以,四禅也一定有十善道的基礎。這個靜坐的人,當然要有一個方法攝心不亂,先能得到欲界定,由欲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