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界定進一步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再進一步就是初禅了。
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的解釋呢,得了欲界定、得了未到地定的人,也還是有欲,所以在那一個程度的時候,也還是修不淨觀。修不淨觀破除內心的欲,同時這個定也進了一步,就是得初禅了。得了初禅的時候,有殊勝的喜樂;但是心還是寂靜住的,心裏面不亂,那麼這就是初禅。
二禅的境界,就是已經成就初禅的人,他又感覺到這個修不淨觀這件事啊,不歡喜,放棄了這個不淨觀。放棄了不淨觀,成功了的時候就得到二禅了。得到二禅的時候,他的喜樂又進一步,他的定力也又進一步,是這樣的。
到叁禅的時候,就是把二禅裏邊的喜不要了,只有樂。這個時候,定力也深了,樂也增長了,那麼這是叁禅。
到四禅的時候,就把叁禅的樂也不要了,破除去了。這個時候,他是沒有樂,而他內心的感覺,就是稱之爲舍,棄舍的舍。我們人的感覺一共有五種: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,有這五種感覺。苦樂憂喜都沒有了;我們欲界的人,這五種受都是有,也有苦、也有樂、也有憂、喜、舍,都有;但是,這個樂也不是那麼殊勝。這個色界天上禅定的樂,那是非常殊勝的。
可是,這個心理學,世間上的學問也有這一門。這個心理上的變化,也是很…,有了這樣經驗的人,才能有那種感覺。我們欲界的人,總是希望得到樂,得到喜樂;也可能有人就是有了喜樂,到了色界天上的人,有更殊勝的喜樂,欲界的喜樂所不及、所不能及。可是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,有樂!樂得很殊勝,可是到那個時候又不高興這個樂了,要把這些喜樂統統都不要了,內心裏面明靜而住,但是那個時候有更高深的禅、有更高深的定,與舍相應在一起,就棄舍這些樂,就不要了。
而在佛法裏面說,也就是關于修行的事情,你在第四禅裏面修學聖道最殊勝,是最殊勝的。我們佛教徒,尤其是出家人,要修行的時候,不能夠在散亂的境界裏面修行,是不及格的。當然初開始你沒有禅定,只好是散亂的心,因爲你沒有那個條件,只好是散亂的。我們散亂的修行,怎麼修行?就是早晨起來做功課,念楞嚴咒、念十小咒,念阿彌陀佛,或者是怎麼的;晚課念《阿彌陀經》、又是念佛、又拜佛怎麼怎麼的,都是散亂心的修行。
若另外再加多的功課,加多的功課也還是散亂的。我能夠我一天拜佛叁百拜、一天拜一千拜佛,心裏還是散亂。或者是我念大悲咒,念它六百遍、念一千遍,我念十萬遍,當然也都是很殊勝的功德;但是心還是沒有定,還是散亂。這都是在散亂心裏面去栽培善根,初開始只是這樣子,沒有別的辦法。但是你若想要有高深的成就呢,非要有定不可!非要多靜坐,一定要多靜坐。多靜坐,當然就是初開始是得欲界定,再進一步得未到地定,在未到地定裏邊可以修四念處,能得聖道,能得初果須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叁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羅漢,能得神通、能得聖道。不!不能得神通!未到地定裏面能得聖道,你可以得阿羅漢;但是,沒有神通。若進一步有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這種境界的時候,你若修四念處,那就是能得聖道而又能有神通。那就高過了欲界定、未到地定的境界。
我們在這個《佛本行集經》,還有其他的經上看,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就是在第四禅裏邊,修緣起觀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,在第四禅裏邊。譬如說是得阿羅漢的人,在初禅裏面得阿羅漢,在初禅裏面修學神通,也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都能有;但是若在二禅裏面得阿羅漢、得神通,這個神通就是大過初禅。那麼叁禅又是超過了二禅;四禅又超過了叁禅的,還是不一樣的。而這個非佛教徒如果他也能夠得到四禅的話,也一樣可以有神通;但是佛教徒在四禅裏面得神通,就高過外道,外道所不能及。原因在那裏呢?因爲佛教徒在禅定裏面修學聖道,修學這個四念處,是外道所不能,所沒有的法門。所以,外道的神通不如佛教徒的神通大;但是佛教徒若沒得聖道,那就不行,那就又是不一定了。
得了禅定以後,我們先不必說神通;得了禅定的時候,我們在禅定裏面讀《金剛經》、或者修四念處,這個時候你栽培的善根不容易退,能堅定。你沒得到禅定的人,你也是照樣的這樣用功,但是那樣的善根容易失掉,不是靠得住的,還是有一點差別的。
我們現在的佛教呢,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,現在是末法時代,末法時代就是這樣子,得禅定的人很少。我看這個宗喀巴大師的《菩提道次第略論》,他在奢摩他那一章裏,就講到未到地定,他這個色界四禅他不說了;但是他說出個理由:現在的人,得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,不要說四禅。那麼,宗喀巴大師是西藏。我也有我我所,這個西藏是中國的西藏,宗喀巴大師那個時代,當然我們漢人是什麼時候?就是明朝永樂年間的時候,是那個時代。當然他說就是他西藏,他西藏那個地區的佛教得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。當然,這話我也不必當真,也有人可能會忽然間有個意外,他得了四禅了,超過欲界定,那也是可能的。不過是宗喀巴大師這個人也不是平常人,的確是後來的人,就是這個善根沒那麼深厚,成就的就不是那麼樣的高了。
可是,我們若讀經論的時候才知道,你要有大的成就,非要有禅定不可!沒有禅定是不行的。而這裏邊就是把這件事,把這個善法:世間善法、出世間善法,按照淺深的次第排列出來。所以,十善法是我們最起碼的,應該要學習十善法。然後進一步要學習禅,多靜坐。
這個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,因爲在四禅裏面修這個四無量心,也可以在四無色定裏面修的。在禅定裏面修四無量心,就是緣一切衆生,以一切衆生爲所緣境,觀察他們,分叁種:一種人無苦亦無樂、一種人有苦而無樂、一種人是有樂,就是一切衆生分這麼叁種。對這叁種人修這個慈悲喜舍的這種觀法,那就叫做四無量心。四無色定就是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想處定。
這四無色定,是在那裏修的呢?是在色界第四禅裏面修四無色定,不然這四無色定是不能修的。在這個色界第四禅裏面,他能夠在這禅裏邊來破壞這個色,破壞這個色,成功了,就得空無邊處定,又進一步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樣的修。
那麼,這是修這個定,有幾種不同。一種是在人間修,就是我們人間的人修這四禅,就得到四禅了,在四禅裏面修四無量心,也成就了;在四禅裏面修四無色定,也成功了。雖然成功了,你還是人間的人,並不是天上的人。那麼,這種人他若死掉了,他人間的壽命結束了,他就生到天上去了。四無色定的人生到無色界天;你成就四禅了,死掉了以後就生色界天上去。四無量心的人,也是,不是色界天、就是無色界天,因爲他也是禅定。
南無觀世音菩薩!我們讀經論,我們才知道有這件事,有這個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;但是我們中國佛教徒,個別的情形可能是有,可是大多數不修,不修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,不修這個。還算是有高尚的意願的人,想要「開悟」!所以說要看這個話頭禅,這是我們中國佛教是這樣子。但是,你沒有禅,沒有四禅的幫助,不是容易、不是容易!但是這件事,在這個經論上《阿含經》裏頭也是這樣講、《大智度論》也是這樣講、《瑜伽師地論》也是這樣講,但是我們中國佛教就不重視這些經論的,所以也不去學習這些禅。不學習禅,就光是……當然不是古代,古代還是重視如來禅的,後來重視祖師禅。重視祖師禅,就是這個話頭禅。那麼,結果怎麼樣呢?佛教的人才越來越少。越來越少,但我們佛教徒不覺悟,還是繼續走這條路。繼續走這條路,到現在更困難,恐怕也不如以前,更不如以前。
這是十善道現于世間,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,現于世間。爲什麼他能現于世間呢?因爲學習般若波羅蜜了。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通達佛法了,什麼是佛法,你明白了,你就會提倡這個十善道、也提倡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,所以,很多人就學習十善道、學習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,所以這樣的法就出現在世間。沒有人提倡,就沒有這件事。有這件事,就是因爲有人提倡。誰提倡呢?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人,這個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提倡的關系。
「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這裏面我剛才說過,就是有叁十七道品、四谛、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一共叁十七道品。乃至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辯、十八不共法,這是佛的功德也都出現世間的。「現于世間」,就出現在世,世間就有這件事了!
我現在還想多說幾句話。我們佛教徒一發心學習佛法,很難得!能發心學習,很難得!因爲世間上的事情太多了,沒有時間來學習佛法。沒有時間,要拿出時間來學習佛法,這很難得,很難得!很不容易!但是,學習以後,這個信心增長了,以後就發心出家了。出家了以後,還是學習佛法。學習佛法這個地方有點問題,就要做菩薩,要弘揚佛法。弘揚佛法也是對的,不弘揚佛法,佛法就滅亡了!所以,弘揚是對的。但是我們從經論上看,不要那麼早做菩薩;發無上菩提心是對的,但是自己先修行,先用功修行。修行,你有成就了。最低限度,你能達到那個有多少定,能夠不退,不容易退,不是決定不退,就是不容易退。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,你去弘揚佛法比較好,比較好。
如果說,我昨天也說了,你沒達到這個程度,心裏還是散散亂亂地,這不行!不行!就是容易有過失。容易有過失,我們剛才說現在是末法,末法就是這樣子,就是這樣子。如果你有了禅定,有了禅定的話,你再修四念處,很容易得聖道。得了聖道以後再弘揚佛法,那是正法住世的一個現象、一個相貌,而不是像法、也不是末法,是正法住世的相貌。那個時候弘揚佛法,和這散散亂亂地完全不一樣!完全不一樣的。因爲是聖人啊!還了得啊!
所以,這裏面也正好表示這個意思。「十善道現于世間」已經也不容易了,人能夠約束自己,學習十善法,也是很難能可貴了。若進一步的學習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,更了不起了;再進一步地修學四念處、叁十七道品,就是聖人了啊,那是太理想的事情。乃至十八不共法,是成佛了。「現于世間」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3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