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3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界定进一步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再进一步就是初禅了。

  

  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的解释呢,得了欲界定、得了未到地定的人,也还是有欲,所以在那一个程度的时候,也还是修不净观。修不净观破除内心的欲,同时这个定也进了一步,就是得初禅了。得了初禅的时候,有殊胜的喜乐;但是心还是寂静住的,心里面不乱,那么这就是初禅。

  

  二禅的境界,就是已经成就初禅的人,他又感觉到这个修不净观这件事啊,不欢喜,放弃了这个不净观。放弃了不净观,成功了的时候就得到二禅了。得到二禅的时候,他的喜乐又进一步,他的定力也又进一步,是这样的。

  

  到三禅的时候,就是把二禅里边的喜不要了,只有乐。这个时候,定力也深了,乐也增长了,那么这是三禅。

  

  到四禅的时候,就把三禅的乐也不要了,破除去了。这个时候,他是没有乐,而他内心的感觉,就是称之为舍,弃舍的舍。我们人的感觉一共有五种: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,有这五种感觉。苦乐忧喜都没有了;我们欲界的人,这五种受都是有,也有苦、也有乐、也有忧、喜、舍,都有;但是,这个乐也不是那么殊胜。这个色界天上禅定的乐,那是非常殊胜的。

  

  可是,这个心理学,世间上的学问也有这一门。这个心理上的变化,也是很…,有了这样经验的人,才能有那种感觉。我们欲界的人,总是希望得到乐,得到喜乐;也可能有人就是有了喜乐,到了色界天上的人,有更殊胜的喜乐,欲界的喜乐所不及、所不能及。可是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,有乐!乐得很殊胜,可是到那个时候又不高兴这个乐了,要把这些喜乐统统都不要了,内心里面明静而住,但是那个时候有更高深的禅、有更高深的定,与舍相应在一起,就弃舍这些乐,就不要了。

  

  而在佛法里面说,也就是关于修行的事情,你在第四禅里面修学圣道最殊胜,是最殊胜的。我们佛教徒,尤其是出家人,要修行的时候,不能够在散乱的境界里面修行,是不及格的。当然初开始你没有禅定,只好是散乱的心,因为你没有那个条件,只好是散乱的。我们散乱的修行,怎么修行?就是早晨起来做功课,念楞严咒、念十小咒,念阿弥陀佛,或者是怎么的;晚课念《阿弥陀经》、又是念佛、又拜佛怎么怎么的,都是散乱心的修行。

  

  若另外再加多的功课,加多的功课也还是散乱的。我能够我一天拜佛三百拜、一天拜一千拜佛,心里还是散乱。或者是我念大悲咒,念它六百遍、念一千遍,我念十万遍,当然也都是很殊胜的功德;但是心还是没有定,还是散乱。这都是在散乱心里面去栽培善根,初开始只是这样子,没有别的办法。但是你若想要有高深的成就呢,非要有定不可!非要多静坐,一定要多静坐。多静坐,当然就是初开始是得欲界定,再进一步得未到地定,在未到地定里边可以修四念处,能得圣道,能得初果须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三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罗汉,能得神通、能得圣道。不!不能得神通!未到地定里面能得圣道,你可以得阿罗汉;但是,没有神通。若进一步有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这种境界的时候,你若修四念处,那就是能得圣道而又能有神通。那就高过了欲界定、未到地定的境界。

  

  我们在这个《佛本行集经》,还有其他的经上看,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就是在第四禅里边,修缘起观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,在第四禅里边。譬如说是得阿罗汉的人,在初禅里面得阿罗汉,在初禅里面修学神通,也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都能有;但是若在二禅里面得阿罗汉、得神通,这个神通就是大过初禅。那么三禅又是超过了二禅;四禅又超过了三禅的,还是不一样的。而这个非佛教徒如果他也能够得到四禅的话,也一样可以有神通;但是佛教徒在四禅里面得神通,就高过外道,外道所不能及。原因在那里呢?因为佛教徒在禅定里面修学圣道,修学这个四念处,是外道所不能,所没有的法门。所以,外道的神通不如佛教徒的神通大;但是佛教徒若没得圣道,那就不行,那就又是不一定了。

  

  得了禅定以后,我们先不必说神通;得了禅定的时候,我们在禅定里面读《金刚经》、或者修四念处,这个时候你栽培的善根不容易退,能坚定。你没得到禅定的人,你也是照样的这样用功,但是那样的善根容易失掉,不是靠得住的,还是有一点差别的。

  

  我们现在的佛教呢,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,现在是末法时代,末法时代就是这样子,得禅定的人很少。我看这个宗喀巴大师的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,他在奢摩他那一章里,就讲到未到地定,他这个色界四禅他不说了;但是他说出个理由:现在的人,得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,不要说四禅。那么,宗喀巴大师是西藏。我也有我我所,这个西藏是中国的西藏,宗喀巴大师那个时代,当然我们汉人是什么时候?就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时候,是那个时代。当然他说就是他西藏,他西藏那个地区的佛教得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。当然,这话我也不必当真,也有人可能会忽然间有个意外,他得了四禅了,超过欲界定,那也是可能的。不过是宗喀巴大师这个人也不是平常人,的确是后来的人,就是这个善根没那么深厚,成就的就不是那么样的高了。

  

  可是,我们若读经论的时候才知道,你要有大的成就,非要有禅定不可!没有禅定是不行的。而这里边就是把这件事,把这个善法:世间善法、出世间善法,按照浅深的次第排列出来。所以,十善法是我们最起码的,应该要学习十善法。然后进一步要学习禅,多静坐。

  

  这个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,因为在四禅里面修这个四无量心,也可以在四无色定里面修的。在禅定里面修四无量心,就是缘一切众生,以一切众生为所缘境,观察他们,分三种:一种人无苦亦无乐、一种人有苦而无乐、一种人是有乐,就是一切众生分这么三种。对这三种人修这个慈悲喜舍的这种观法,那就叫做四无量心。四无色定就是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想非非想处定。

  

  这四无色定,是在那里修的呢?是在色界第四禅里面修四无色定,不然这四无色定是不能修的。在这个色界第四禅里面,他能够在这禅里边来破坏这个色,破坏这个色,成功了,就得空无边处定,又进一步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样的修。

  

  那么,这是修这个定,有几种不同。一种是在人间修,就是我们人间的人修这四禅,就得到四禅了,在四禅里面修四无量心,也成就了;在四禅里面修四无色定,也成功了。虽然成功了,你还是人间的人,并不是天上的人。那么,这种人他若死掉了,他人间的寿命结束了,他就生到天上去了。四无色定的人生到无色界天;你成就四禅了,死掉了以后就生色界天上去。四无量心的人,也是,不是色界天、就是无色界天,因为他也是禅定。

  

  南无观世音菩萨!我们读经论,我们才知道有这件事,有这个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;但是我们中国佛教徒,个别的情形可能是有,可是大多数不修,不修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不修这个。还算是有高尚的意愿的人,想要「开悟」!所以说要看这个话头禅,这是我们中国佛教是这样子。但是,你没有禅,没有四禅的帮助,不是容易、不是容易!但是这件事,在这个经论上《阿含经》里头也是这样讲、《大智度论》也是这样讲、《瑜伽师地论》也是这样讲,但是我们中国佛教就不重视这些经论的,所以也不去学习这些禅。不学习禅,就光是……当然不是古代,古代还是重视如来禅的,后来重视祖师禅。重视祖师禅,就是这个话头禅。那么,结果怎么样呢?佛教的人才越来越少。越来越少,但我们佛教徒不觉悟,还是继续走这条路。继续走这条路,到现在更困难,恐怕也不如以前,更不如以前。

  

  这是十善道现于世间,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现于世间。为什么他能现于世间呢?因为学习般若波罗蜜了。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通达佛法了,什么是佛法,你明白了,你就会提倡这个十善道、也提倡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所以,很多人就学习十善道、学习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所以这样的法就出现在世间。没有人提倡,就没有这件事。有这件事,就是因为有人提倡。谁提倡呢?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人,这个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提倡的关系。

  

  「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这里面我刚才说过,就是有三十七道品、四谛、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一共三十七道品。乃至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辩、十八不共法,这是佛的功德也都出现世间的。「现于世间」,就出现在世,世间就有这件事了!

  

  我现在还想多说几句话。我们佛教徒一发心学习佛法,很难得!能发心学习,很难得!因为世间上的事情太多了,没有时间来学习佛法。没有时间,要拿出时间来学习佛法,这很难得,很难得!很不容易!但是,学习以后,这个信心增长了,以后就发心出家了。出家了以后,还是学习佛法。学习佛法这个地方有点问题,就要做菩萨,要弘扬佛法。弘扬佛法也是对的,不弘扬佛法,佛法就灭亡了!所以,弘扬是对的。但是我们从经论上看,不要那么早做菩萨;发无上菩提心是对的,但是自己先修行,先用功修行。修行,你有成就了。最低限度,你能达到那个有多少定,能够不退,不容易退,不是决定不退,就是不容易退。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,你去弘扬佛法比较好,比较好。

  

  如果说,我昨天也说了,你没达到这个程度,心里还是散散乱乱地,这不行!不行!就是容易有过失。容易有过失,我们刚才说现在是末法,末法就是这样子,就是这样子。如果你有了禅定,有了禅定的话,你再修四念处,很容易得圣道。得了圣道以后再弘扬佛法,那是正法住世的一个现象、一个相貌,而不是像法、也不是末法,是正法住世的相貌。那个时候弘扬佛法,和这散散乱乱地完全不一样!完全不一样的。因为是圣人啊!还了得啊!

  

  所以,这里面也正好表示这个意思。「十善道现于世间」已经也不容易了,人能够约束自己,学习十善法,也是很难能可贵了。若进一步的学习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更了不起了;再进一步地修学四念处、三十七道品,就是圣人了啊,那是太理想的事情。乃至十八不共法,是成佛了。「现于世间」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3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