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3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游泳其实就是沐浴,用法水来沐浴自己,用沐浴,把自己的这一念的心里面的贪瞋痴,用法水来洗洗,今天也洗、明天也洗,应该是不一样。所以,不应该说你们那一堆人还是嫉妒障碍,不应该这样说,应该是有多少进步,应该是这么说。

  

  所以,这上面说:「色、色相空,何以故?檀那波罗蜜、色,不二不别;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、檀那波罗蜜,不二不别;五波罗蜜亦复如是」,也是这样子。

  

  「以是故,阿难!但称誉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为尊导」,我赞叹从开始讲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以来,一直地赞叹般若波罗蜜的殊胜,原因就是在这里,所以要赞叹般若波罗蜜。当然,若是我们只学习般若波罗蜜空,我们不去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那也是不对的。没有前五般若波罗蜜,只单独一个般若波罗蜜的空,这也是不对的,也还是要有前五波罗蜜。有了前五波罗蜜,但是般若波罗蜜非常重要。由般若波罗蜜领导前五波罗蜜到第一义谛那里去。说是有很多的盲人,没有眼睛,他的腿还好,能走路;但是眼睛盲,想要到市区里面,从乡村到市区,他自己不知怎么去,但是有一个有眼目的人,领着这五个人到城市里去。这就是其余的一切功德都没有般若波罗蜜,但是你,所以你要另外学习这般若波罗蜜。然后,你再做种种功德,都加上般若波罗蜜的气氛,也可以说是加持,用般若波罗蜜加持,那就是圆满了,这个功德就是圆满了,都可以称为波罗蜜了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以是故,阿难!但称誉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为导,乃至一切种智为尊导」,也是以般若波罗蜜为尊导,就是一切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因为般若波罗蜜的关系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相空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所以,也是以般若波罗蜜为尊导。

  

  阿难!譬如大地,以种散中,得众缘和合便生,是诸种子依地而生。

  

  前边是正面说出来般若波罗蜜为尊导的道理,这底下为了容易明白,再说一个譬喻。

  

  「譬如大地,以种散中」,譬如我们居住的大地,「以种散中」,以万物的种子散在这个大地里边,散在这里边。「得众缘和合便生」,你散在这个地里边,当然还要有水、有阳光、还要有风,它应该需要的因缘,都要具足。「便生」,这个种子就生芽、根、茎、枝、叶,开花结果,那就成就了。

  

  这样说呢,「是诸种子依地而生」,依这个大地它才能够有成就。所以大地对种子来说,大地是太重要了。

  

  如是,阿难!五波罗蜜依般若波罗蜜得生,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,亦依般若波罗蜜得生。

  

  「如是,阿难!五波罗蜜依般若波罗蜜得生」,前面是说譬喻,这底下合法。说这个譬喻是这样子,「如是」,是指前面这譬喻。佛又招呼阿难说:「五波罗蜜依般若波罗蜜得生」,也是这样子,我们做了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乃至智慧在内,你若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那么它才能成就、成为殊胜圆满的功德;不然的话,它不圆满。

  

  我昨天说了,譬如说布施,你没有般若波罗蜜的加持,这个布施的功德就使令你在人间、天上得到满意的、可爱的福报,就是这样子,等到或者是几千年、几万年,结束了,结束了就没有了,就完了!你还要重新创造,你才能有如意的果报。若是有般若波罗蜜的加持呢,这个布施波罗蜜的功德不止一次,也同样能够得到人天的福报;但是,他将来,以后还能得无上菩提,多出来这么一种功德,所以这就是不一样了。

  

  所以,这个大地对种子是这样重要,现在般若波罗蜜对于无量无边的功德,也是这样重要!不止是五波罗蜜,「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,亦依般若波罗蜜得生」,就是「四念处」,就是出家了的,不必!就所有的佛教徒要学习四念处,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,这三十七道品,乃至到佛的一切种智,也要依据般若波罗蜜的加持力的,他才能得圣道、才能得无上菩提的。

  

  这个一切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佛果。这佛果是由般若波罗蜜为导而成就的,所以,般若波罗蜜还是很重要!

  

  以是故,阿难!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为尊导。

  

  所以,他是个主导者、是个领导者,是最尊贵的、最重要的。所以,要赞叹般若波罗蜜。

  

  尔时,释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佛说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,功德未尽。

  

  前面那一大段是释疑,解释阿难尊者的疑问,为什么偏赞叹般若波罗蜜?解释这个疑问。这一科讲完了。

  

  这底下是第二科「明二世功德」,是说学习般若法门,能得到二世的功德:现在世和未来世的功德。这里边分四段,第一段是「天主明受持般若功德」,这分两科。第一科是「总标」。

  

  「尔时,释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」这个时候,释提桓因就是三十三天的主,所以叫做天主。他对佛说:「世尊!佛说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,功德未尽。」释提桓因对佛说。佛说:善男子和善女人,就是佛教徒,受了三皈五戒、或者受了比丘戒、比丘尼戒的这些人。他「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」,他能这样学习般若法门的人,他所得到的功德还没有尽、没有完全说出来,还有很多没有说的。这是释提桓因向佛这样说。

  

  前面这是总标,底下解释。

  

  何以故?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,则受三世诸佛无上道。所以者何?欲得萨婆若,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;欲得般若波罗蜜,当从萨婆若中求。

  

  「何以故?」怎么知道佛说他们的功德没有完全说出来呢?「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,则受三世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是释提桓因用这个理由,来表示佛说学习般若法门的功德未尽。

  

  「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」的人,「则受三世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:「受」,在这里,应该是求的意思。就是他们能够求得过去佛、未来佛、现在佛的无上菩提。学习般若法门就能求得无上菩提,可见这个功德非常地广大,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所以者何?欲得萨婆若,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;欲得般若波罗蜜,当从萨婆若中求」,这又进一步地加以解释。「欲得萨婆若」:这「萨婆若」我们前面解释过,就是佛智慧。说是一位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想要成就佛的智慧,他要怎么办呢?他应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,就从般若波罗蜜的经典中求,从这里去学习,就可以得佛智慧的。

  

  「欲得般若波罗蜜,当从萨婆若中求」,说一个人他想要,感觉到这般若波罗蜜这么样的尊贵、这么样的重要,所以,他就想要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。但是,怎么样才能够得到这个般若波罗蜜呢?「当从萨婆若中求」,应该从佛智慧那里去求。因为这样的般若法门,唯有佛才能够宣说,所以,你要请佛说,你才能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法门的。

  

  萨婆若是果,般若波罗蜜是因;由因而得果,所以,一定学习般若法门才能够得无上菩提。可是,这样的因,唯有佛的大智慧才能宣说。所以,还要向佛求才可以。那么,这一段是表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有这么大的、这么多的功德。这底下第二科「明受持般若诸善法现于世间」。

  

  世尊!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,十善道现于世间;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,现于世间。

  

  「世尊!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,十善道现于世间」,受持般若法门、学习般若,有很多功德,究竟都有什么功德呢?前面是说能得无上菩提,这是最重要一种功德。这底下又说出来不同的功德。

  

  说「受持般若波罗蜜,乃至正忆念」的人,「十善道现于世间」,就是学习般若法门的人,他一定会学习十善法:就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,这是三种善法。再就是语言上的四种善法:不虚妄语,不说谎话;不离间语,不破坏别人的感情;不杂秽语,不说这些放逸的语言;再不说这个暴恶的语言;这是四种善法。另有三种就是:不贪欲、不瞋恚、不邪知邪见,加起来就是十善道。

  

  这个不邪知邪见,这个地方的确是不是容易,这非要学习了佛法以后,才能够成就正见,没有邪知邪见的。但一般的来说,我们相信善恶果报,就进入到正知见的范围内了。这是学习般若法门的人,他有高深的智慧,所以他相信有善恶果报,就不敢做恶事、也不敢说放逸的话、也不敢说谎话。所以他的身口意三业都是清净的,所以他有十善道的功德,就显现在世间了。这里面表示不但是他自己学习十善法,同时也劝导很多人共同地学习十善法,所以十善法出现在世间。

  

  「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这个十善道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,比较容易修学的善法。这底下「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」,就比十善更高了,更高一层的善法。当然,这种人他也有十善的基础的,他能够在十善道的基础上,进一步的学习禅。「四禅」,就是色界的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四禅就是离欲了;十善,这时候还是有欲的。四禅这时候成功了的人,就是没有欲了。因为他有禅的乐、有禅悦的,有禅定的喜悦,他对于世间的欲,他就不执着了,所以他能离欲。

  

  我简单说一下这个四禅。看这个文上面,是「十善道、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」,这是世间的善法。在下边「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」以后,那是出世间的善法,他有这么一个次第。

  

  世间的善法里边,四禅,当然是它要有十善的基础,他去静坐,他比较容易有成就。如果是身口意不清净,随便地放逸,常常地做一些恶事,这不可能静坐的,静坐是坐不来的。所以,四禅也一定有十善道的基础。这个静坐的人,当然要有一个方法摄心不乱,先能得到欲界定,由欲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