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2

  佛告阿难:以无二法布施,回向萨婆若,是名檀那波罗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萨婆若布施,是名檀那波罗蜜;乃至以无二法智慧,回向萨婆若,是名般若波罗蜜;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萨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

  

  阿难尊者问,继续地这样问。怎么叫做回向萨婆若?佛这时候回答:「佛告阿难:以无二法布施,回向萨婆若」,佛就回答阿难尊者这个问题。布施回向萨婆若,怎么叫做布施回向萨婆若呢?是「以无二法布施」,就叫做回向萨婆若。

  

  这个布施,当然有接受布施的人,一个对象;那么还有一个布施者,还有一个中间呢,你用什么布施呢?还有一个中间物,这三方面都具足了,名之为布施。所以布施有它的相貌。你做这件事的时候,有这件事的过程,它有一个种种的相貌的。而这个相貌呢,都是有差别相的,是各式各样的不同的情形。

  

  现在说回向萨婆若,就是以无二法布施,就观察那个布施的二。「二」,是差别的意思,一样一样的,就是差别的意思。现在呢,用无差别的这个智慧、无差别的真理,去观察布施,观察这个布施是无二相的,这就叫做回向萨婆若,回向萨婆若,「是名檀那波罗蜜」。他这一层一层问,这下面还有解释。

  

  「以不生不可得故,回向萨婆若布施,是名檀那波罗蜜」,就是怎么叫做无二法布施呢?就是「不生不可得故」。这个布施,就是各式各样的现象,叫做「生」;现在「不生」,这个生是不可得的,这个布施是不可得的,布施的人不可得、布施的物也不可得、接受布施的人也是不可得,这三方面都是不生的,没有这样的现象,这就叫做回向萨婆若布施,「是名檀那波罗蜜」。

  

  「乃至以无二法智慧回向萨婆若,是名般若波罗蜜」,布施、持戒,我说这个忍辱,这个忍辱的时候,有人轻视我们、有人瞧不起我们、有人毁辱我们,说种种的这个暴恶地语言、或是轻视的语言、或者是现出一种相、或者是表示一种由语言表达出来,我们心里面愤怒、不满意。不满意,如果我们学习了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话呢,我们就以「无二法」来忍辱,以无二法忍辱,以无二法忍辱就是般若嘛!就是观察那个毁辱者不可得,那个毁辱的人不可得、毁辱的这件事也是不可得、观察自己也是不可得,那么这就叫做「以无二法忍辱」,以无二法来忍辱,是名忍辱波罗蜜。

  

  我们若是不用这样的般若的智慧去观察,我看忍辱这件事很难!你很难忍辱。就是现在没有人轻视我们、也没人毁辱我们、也没人骂我们,我心里面很平静,没有事情,不愤怒。那么,现在有人在毁辱我们、轻视我们,说了种种的令我烦恼的话,但是我们现在用般若的智慧,观察这个境界就和没有人毁辱我一样,无二相,这时候心也是就是平静的,就和平静一样。如果你不能这样子观察,若是已经成就了的圣人,他内心里面没有瞋心、也没有瞋心的种子,那他不需要这样观察、不需要这样分别,也能忍、也就不愤怒,心里面怎么样毁辱这个圣人,圣人心里面不动,当然圣人是有这种智慧的。但是即使他不用这个智慧,他心里也是平静;但是,我们不可以。我们因为心里面有烦恼、瞋心的种子,时时会动,瞋心会动,若是有这种发动我们愤怒的境界出现的时候,我们不用般若波罗蜜去回向的话,我们能忍辱?我们心里面不愤怒?我看不可能!我看是不行!

  

  但是,这个问题,说是:好!说是:有这种令我愤怒的因缘出现了,我就这样观察。临时还来不及,你临时来不及的。临时,因为这个心,小小有一点可疑,这个瞋心就来了啊!人家一轻视我们、一毁辱我们,这个瞋心就来了啊!那时候你说你观一切法空,观察那个给我苦恼的人是空的,你观不来的呀!要怎么办呢?

  

  没有烦恼的时候,常常静坐的时候。静坐,在那儿干什么?就是修这个般若波罗蜜法门,就是观察是空的,观察自己也是空的、色受想行识是空的、观察对方色受想行识也是空的、语言也都是空的,都是空。你常常的这样观察,你这个空的智慧就熟悉呀,心一动,这个智慧就现前,你才可以用!这个愤怒的境界因缘出现的时候,你这个智慧也出来,这个智慧和你的瞋心同时出来。同时出来呢,你就能发生作用,有作用,瞋心就停下来,就能调伏自己的瞋心,就能不动。你平常不这样训练自己呀,不可以!你不这样训练,到时候还是发脾气,还是愤怒。人说:你这个法师、你这个居士,学习佛法很久了啊!你还给人家讲啊,还能讲经、还能写文章的,怎么到时候你会发脾气呢?很正常、很正常的!因为你没能修止观嘛,你没有静坐修止观嘛!没有修止观,它自然就是要这样子,这样子反应,自然是这样的。

  

  说是那个练武功的人,那个土匪来了,他就被土匪打败了,他不能,这个拳伸不出去,为什么不能?你平常不练。你学过,学过,你不常练,这敌人来了,你伸不出去!道理是一样。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,也就是你这样学、也这样用,常常地训练自己,久了呢,这个心就不动,这个瞋心不动!就算是你没有去做如是观,他心也不动,他心里平静。我们说忍辱,当然我们说是降伏瞋心,其实不止于此。有人赞叹你:哇!你这个人很好啊!你这个人很用功修行啊!你这个怎么怎么地,能够坐禅、你还能拜佛、能够讲经。啊!是赞叹你,来赞叹你。如果你不修止观呢,你也是一样,心就贪,执着这件事,就会生欢喜心、或者生高慢心,就出来了啊!就会这样子,一样的。

  

  所以,若是常常修观的时候,这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强了,心也是不动,不执着这件事。你是诃斥他、你轻视他也好、你赞叹他也好,他心不动!心里会不动的。

  

  但这件事呢,当然,你们在家居士因为要到office做事,这个事情是不容易。天天静坐,其实腿疼还是不要紧,主要是时间有问题。最应该做这件事的是我们出家人,是我们出家人,出家人是应该做这件事。应做这件事,也不是容易,也不是个容易事情。不是容易的事情呢,但是,不容易也要做,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也要做这件事。如果你不做呀,那就和…不能说白出家,还没有白出家,还是会栽培善根了;但是啊!还是不及格的,还是不及格,还是该惭愧了啊!还是惭愧的啊!

  

  所以,这个释迦牟尼佛的大慈悲、大智慧,给我们宣说了很多的调伏我们烦恼的法门,使令我们可以转凡成圣,但是我们没有做,我们没有这样做,辜负了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啊!辜负了!是不对的!

  

  《般若经》,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师,他读那个《般若经》以后,他说出一句话:这般若法门成佛成得快,你学习般若法门,成佛会成得快一点。因为你若常常地学习般若波罗蜜,当然我们还要读《大智度论》,《大智度论》是解释《般若经》,我们才对般若义才能够理解、才能明白。我们只是这样读正文,也会很好,但是还是不够,要看《大智度论》,看《大智度论》才明白这个般若义。你若明白了的时候,然后用功修行不是难事,不是很难的事情。

  

  我看那个广东话叫「刀木佬」,就是木匠,做一个桌子、做个佛龛也好,或者是工程师造房子也好,他是那个尺寸做得很准,他每一件都做得很合适。做好了以后,一下就合上去,一合上去,正好!我认为修行亦复如是,也是这样子。就是你要把修行的因缘准备好。譬如说是这个般若法门,回向萨婆若,它在《大智度论》上解释得清清楚楚地,那么你照那上学习,也学习得明明白白地,就好了啊!然后你只是把腿子盘起来,一坐,心里面一想,就对了啊!就是这样子嘛!不是难事啊!一点儿不难。

  

  当然,我这么说呢,好像说得很容易呀。但事实上,末法时代,谁成功了?当然这个也有问题。有问题呢,我再说几句话,小孩子出家比较容易。小孩子出家,他因为没有到社会上去,没有社会上的污染,他心里面没有那么多的包袱,他就学习佛法。学习佛法,学习的时候,心里很轻松。那么学习好了,然后就这样一坐,一坐就成功了。舍利弗尊者有个徒弟,叫纯陀尊者,七岁就得阿罗汉果。七岁小孩出家,很快地就得阿罗汉果。

  

  这个问题就是这样子,年纪大了啊,你在社会上有很多的事,经验了很多事情,在思想上有很多包袱,你若出家的时候,就慢了一点,你会慢一点,也能成功;但是慢一点。慢一点,问题是什么呢?你出了家以后,你就要做这件事:学习佛法、学习般若波罗蜜,然后就做这件事,你才行。如果出了家没有做这件事,发无上菩提心、发慈悲心,老是去活动,做这件事、做这个活动、做这个活动,发通知,做了很多的活动。你常常这样做,你没有去修止观,不行!还是不行的。活动也没有什么不好,活动也是对的,对的;但是,结果你自己的事情没做好。自己的事情没做好,没做好呢,这件事啊,我看不是圆满。不是圆满。

  

  阿难白佛言:世尊!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,是名檀那波罗蜜;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,是名般若波罗蜜?

  

  前面第一段是阿难尊者请问:为什么单独地赞叹般若波罗蜜?佛回答:般若波罗蜜在一切法中为尊导,所以赞叹它。

  

  这底下第二段,什么叫做般若为尊导义?解释这个道理。解释这个地方,佛先是回答。回向萨婆若,布施的时候回向萨婆若,乃至般若波罗蜜。回向,做种种功德,都回向萨婆若,那就叫做般若为尊导义。回向萨婆若,就是以无二法布施、以无二法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那么这就叫做回向萨婆若。

  

  这以下,阿难尊者又问:「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?」就是布施的时候,观察般若是不二法,这就叫做回向萨婆若。但这个不二法是什么道理?怎么叫做不二法呢?这「檀那波罗蜜、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」,也是这样子,「是名般若波罗蜜?」那么这一段就是阿难尊者问,怎么叫做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