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?是的!不是宣传毒素。但是,你若没得圣道,就是不太好,就是不太好的。所以,应该是学习佛法,应该就是要修行好。
但是,这样说是按照正法住世的时代,佛陀在世的时候。佛灭度以后五百世,五百年,也是正法住世的时代,很多很多的佛教徒,都是圣人。那么,这些人当然为人讲说佛法,都是圣人,不是凡夫。等到像法、末法时代,那就很难了,没有圣人。也可能有,但是也很少了,那就是有这个问题。有这个问题,这也就可以明白,就是佛法衰了呀!有圣人说法,就是佛法正法住世的时代;若是一个生死凡夫在那儿讲佛法呢?就是佛法衰微的现象;但是还好啊,好过没有人说佛法,还是好的,还是好一点。但是,我们若是学习经论的时候,我们会发觉这件事。发觉这件事,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。
《大智度论》龙树菩萨曾经说这个话,说是:菩萨三大阿僧祇劫的弘扬佛法,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他都不断烦恼,最后在菩提树下,最后这一生在菩提树下,这时候才能够在禅定里面修缘起观,才断惑证真、得无上菩提,我们佛教里有这种说法。但是龙树菩萨说:这个行菩萨道的人,在这个世界上弘扬佛法的时候,不都是如意的事情,很多很多的问题呀!你这位菩萨如果没有般若、没有无漏的、没有清净的无生法忍的境界,你能受得了吗?龙树菩萨说这么一句话:你能受得了吗?所以,龙树菩萨说:是因为这个菩萨,他自己学习佛法,他同时也学习般若波罗蜜,就是用功修行,得了无生法忍了。得了无生法忍的时候,他内心里面有清净的、无漏的、无分别的智慧。他心里面,这个智慧一动的时候,没有烦恼,没有烦恼的。他用这样的无漏的戒定慧,在他的色受想行识里面,他去弘扬佛法,所以,遇见无论什么样苦恼的境界,在菩萨的,在这位无生法忍的菩萨来说,都是无有少法可得的。在他心里面是不起作用的,所以他能受得了。
所以,从《大智度论》上,龙树菩萨这一段话的意思,就是否认了不断烦恼的菩萨,能长时期的在世界上弘扬佛法这件事,否认这件事。但是,这件事呢,小乘佛教学者是这样讲的,但龙树菩萨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就是否认这件事。所以,这件事也就是大乘佛教、小乘佛教,在这个地方有一点诤论,还是有一点诤论的。
现在,这里说:「色、色相空」,就是这个佛教徒、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佛教徒,他观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,观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,是缘起有的,都是因缘有的。这个因缘有的所生法,他本身无有少法可得,所以是毕竟空的。观察自己是这样子、观察其他的,也是这样子。
这样观,不只是观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我们这个受,有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,有这样的差别。受就是感觉,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,和外边的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时候,一接触,就有识了。眼,眼根、和色相,一接触的时候,他就眼识就出现了。所以,眼根、眼识和色境,这三法一和合,眼识就会动。眼识动了的时候,同时就有意识。所以,这个识这三法,眼识和意识算一法,就算识。这三法一合起来,就有感觉,或者感觉苦恼、或者感觉快乐、或者感觉不苦不乐,就是有受。那么,有苦受的时候,心里面就不高兴了,就厌恶。有乐受的时候,这个贪爱心就出来了。这个不苦不乐受的时候,好像贪心没有、瞋心也没有,但是有愚痴心。因为,这个不苦不乐的境界,是怎么境界?自己也不懂,所以有个愚痴的境界,有个愚痴的心情。这样说,有了受以后,就有贪瞋痴的活动。
这样,我们观察这个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,这个贪瞋痴的这种现象,是怎么有的?就是眼识、眼根、色境,和合了;耳根、耳识和声音的境界,和合了;乃至意根、意识和法尘,和合了,就有苦,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,也照样的有贪瞋痴的活动,就是这样子出来的。如果是不和合的时候,就没有受,很明显的就是不和合就没有受。这样说呢,你观察这个受的自性,也是空无所有。就是不需要有因缘,就有这么一件事,那就叫做自性有,叫自性有。譬如说这个天气冷了,特别的冷,下大雪,雪过去以后非常冷;但是你在屋子里边,和那个寒没有接触的时候,你就没有那个感觉。所以这个感觉一定是因缘有。一定是因缘有,所以它就是自性空,没有因缘它就没有,所以一定是自性空的。
我们是个平常人,是个凡夫。从这个内心的流动,从我们的思想上的流动,和流动的境界,你慢慢地、你细心地,心静下来去体验的时候,就会感觉到无论什么事情,都是因缘有。所以,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自性空的。从自己的感觉上会证实这件事,不是说你说那样就是那样子,不是!自己的感觉就是这样子。所以,佛法里面说,我们听闻佛法以后,这佛法是你讲的呀,是不是那回事情呢?我听你讲啊,在道理上也过得去;但是,你不必完全相信,你还要自己再思惟,再专精思惟,是不是这么一回事?你这样子,你自己思惟的时候,喔!是这么回事。那么,你的智慧就增长了啊!增长了的时候,就会发觉什么事情呢?就会发觉一件事:我们的心在有的境界上活动的时候,你心随境转。在有的境界上活动的时候,这老虎来了!你的心是一个怎么反应?毒蛇来了啊,是怎么反应?看见一个大莲花池,你心里怎么反应呢?一切境界都不现前的时候,你心里是怎么样境界?你从这里面就体悟到,这个讲一切法空的作用就出来了。
所以,我们心随境转的时候,不是贪、就是瞋、就是愚痴,现在我们观察一切法是自性空的时候,心在空上观察的时候,无色、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、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有少法可得,这时候心是什么?也不贪、也不瞋、也不痴,这贪瞋痴就不动了。所以,我们小孩子可能也不懂得这回事。就是我们年纪大了,社会的经验多了的时候,当然也听听佛法,然后才能够帮助我们。我们学习佛法,用佛法、佛法的智慧,帮助我们去观察世间上一切的相、一切行相的时候,我们才知道,我们在这一切因缘生法上活动的时候,这贪瞋痴使令我们苦,使令我们受了很多的苦恼。所以,这都属于思慧呀!才知道这个贪心来了,贪心来了,本来满我们意的贪心,那我们感觉快乐;但是快乐就会引起苦恼,就会有很多问题。这样说呢,我若观贪心也是因缘生法、瞋心也是因缘生法,贪瞋痴都是因缘生法,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。我在因缘生法这毕竟空这个地方活动,我的心在这地方活动的时候,这世界太平了,就什么事儿没有,我心里面什么事情也没有。
所以,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是安乐行,是安乐之道、是解脱道,能解脱一切烦恼,一切烦恼它不动。当然这种事情,你要拿出时间来,你要拿出来你的宝贵的精神、时间,要这样思惟,要多静坐、思惟,你才有效!你才能感觉到诸法空的作用。诸法空,都空了,那有什么好呢?有无穷无尽的妙义,要从你自己的,要努力修行中才感觉出来的,不然,不知道!不知道这回事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2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