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?是的!不是宣傳毒素。但是,你若沒得聖道,就是不太好,就是不太好的。所以,應該是學習佛法,應該就是要修行好。
但是,這樣說是按照正法住世的時代,佛陀在世的時候。佛滅度以後五百世,五百年,也是正法住世的時代,很多很多的佛教徒,都是聖人。那麼,這些人當然爲人講說佛法,都是聖人,不是凡夫。等到像法、末法時代,那就很難了,沒有聖人。也可能有,但是也很少了,那就是有這個問題。有這個問題,這也就可以明白,就是佛法衰了呀!有聖人說法,就是佛法正法住世的時代;若是一個生死凡夫在那兒講佛法呢?就是佛法衰微的現象;但是還好啊,好過沒有人說佛法,還是好的,還是好一點。但是,我們若是學習經論的時候,我們會發覺這件事。發覺這件事,這是一個很遺憾的事情。
《大智度論》龍樹菩薩曾經說這個話,說是:菩薩叁大阿僧祇劫的弘揚佛法,經過叁大阿僧祇劫,他都不斷煩惱,最後在菩提樹下,最後這一生在菩提樹下,這時候才能夠在禅定裏面修緣起觀,才斷惑證真、得無上菩提,我們佛教裏有這種說法。但是龍樹菩薩說:這個行菩薩道的人,在這個世界上弘揚佛法的時候,不都是如意的事情,很多很多的問題呀!你這位菩薩如果沒有般若、沒有無漏的、沒有清淨的無生法忍的境界,你能受得了嗎?龍樹菩薩說這麼一句話:你能受得了嗎?所以,龍樹菩薩說:是因爲這個菩薩,他自己學習佛法,他同時也學習般若波羅蜜,就是用功修行,得了無生法忍了。得了無生法忍的時候,他內心裏面有清淨的、無漏的、無分別的智慧。他心裏面,這個智慧一動的時候,沒有煩惱,沒有煩惱的。他用這樣的無漏的戒定慧,在他的色受想行識裏面,他去弘揚佛法,所以,遇見無論什麼樣苦惱的境界,在菩薩的,在這位無生法忍的菩薩來說,都是無有少法可得的。在他心裏面是不起作用的,所以他能受得了。
所以,從《大智度論》上,龍樹菩薩這一段話的意思,就是否認了不斷煩惱的菩薩,能長時期的在世界上弘揚佛法這件事,否認這件事。但是,這件事呢,小乘佛教學者是這樣講的,但龍樹菩薩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就是否認這件事。所以,這件事也就是大乘佛教、小乘佛教,在這個地方有一點诤論,還是有一點诤論的。
現在,這裏說:「色、色相空」,就是這個佛教徒、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佛教徒,他觀察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,觀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,是緣起有的,都是因緣有的。這個因緣有的所生法,他本身無有少法可得,所以是畢竟空的。觀察自己是這樣子、觀察其他的,也是這樣子。
這樣觀,不只是觀色,受想行識亦複如是。我們這個受,有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有這樣的差別。受就是感覺,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,和外邊的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的時候,一接觸,就有識了。眼,眼根、和色相,一接觸的時候,他就眼識就出現了。所以,眼根、眼識和色境,這叁法一和合,眼識就會動。眼識動了的時候,同時就有意識。所以,這個識這叁法,眼識和意識算一法,就算識。這叁法一合起來,就有感覺,或者感覺苦惱、或者感覺快樂、或者感覺不苦不樂,就是有受。那麼,有苦受的時候,心裏面就不高興了,就厭惡。有樂受的時候,這個貪愛心就出來了。這個不苦不樂受的時候,好像貪心沒有、瞋心也沒有,但是有愚癡心。因爲,這個不苦不樂的境界,是怎麼境界?自己也不懂,所以有個愚癡的境界,有個愚癡的心情。這樣說,有了受以後,就有貪瞋癡的活動。
這樣,我們觀察這個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這個貪瞋癡的這種現象,是怎麼有的?就是眼識、眼根、色境,和合了;耳根、耳識和聲音的境界,和合了;乃至意根、意識和法塵,和合了,就有苦,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也照樣的有貪瞋癡的活動,就是這樣子出來的。如果是不和合的時候,就沒有受,很明顯的就是不和合就沒有受。這樣說呢,你觀察這個受的自性,也是空無所有。就是不需要有因緣,就有這麼一件事,那就叫做自性有,叫自性有。譬如說這個天氣冷了,特別的冷,下大雪,雪過去以後非常冷;但是你在屋子裏邊,和那個寒沒有接觸的時候,你就沒有那個感覺。所以這個感覺一定是因緣有。一定是因緣有,所以它就是自性空,沒有因緣它就沒有,所以一定是自性空的。
我們是個平常人,是個凡夫。從這個內心的流動,從我們的思想上的流動,和流動的境界,你慢慢地、你細心地,心靜下來去體驗的時候,就會感覺到無論什麼事情,都是因緣有。所以,無論什麼事情都是自性空的。從自己的感覺上會證實這件事,不是說你說那樣就是那樣子,不是!自己的感覺就是這樣子。所以,佛法裏面說,我們聽聞佛法以後,這佛法是你講的呀,是不是那回事情呢?我聽你講啊,在道理上也過得去;但是,你不必完全相信,你還要自己再思惟,再專精思惟,是不是這麼一回事?你這樣子,你自己思惟的時候,喔!是這麼回事。那麼,你的智慧就增長了啊!增長了的時候,就會發覺什麼事情呢?就會發覺一件事:我們的心在有的境界上活動的時候,你心隨境轉。在有的境界上活動的時候,這老虎來了!你的心是一個怎麼反應?毒蛇來了啊,是怎麼反應?看見一個大蓮花池,你心裏怎麼反應呢?一切境界都不現前的時候,你心裏是怎麼樣境界?你從這裏面就體悟到,這個講一切法空的作用就出來了。
所以,我們心隨境轉的時候,不是貪、就是瞋、就是愚癡,現在我們觀察一切法是自性空的時候,心在空上觀察的時候,無色、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、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有少法可得,這時候心是什麼?也不貪、也不瞋、也不癡,這貪瞋癡就不動了。所以,我們小孩子可能也不懂得這回事。就是我們年紀大了,社會的經驗多了的時候,當然也聽聽佛法,然後才能夠幫助我們。我們學習佛法,用佛法、佛法的智慧,幫助我們去觀察世間上一切的相、一切行相的時候,我們才知道,我們在這一切因緣生法上活動的時候,這貪瞋癡使令我們苦,使令我們受了很多的苦惱。所以,這都屬于思慧呀!才知道這個貪心來了,貪心來了,本來滿我們意的貪心,那我們感覺快樂;但是快樂就會引起苦惱,就會有很多問題。這樣說呢,我若觀貪心也是因緣生法、瞋心也是因緣生法,貪瞋癡都是因緣生法,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。我在因緣生法這畢竟空這個地方活動,我的心在這地方活動的時候,這世界太平了,就什麼事兒沒有,我心裏面什麼事情也沒有。
所以,觀一切法空的時候是安樂行,是安樂之道、是解脫道,能解脫一切煩惱,一切煩惱它不動。當然這種事情,你要拿出時間來,你要拿出來你的寶貴的精神、時間,要這樣思惟,要多靜坐、思惟,你才有效!你才能感覺到諸法空的作用。諸法空,都空了,那有什麼好呢?有無窮無盡的妙義,要從你自己的,要努力修行中才感覺出來的,不然,不知道!不知道這回事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