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1 (1997年于紐約慈音寺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滿足了人民的生活上的要求,但是,死掉了以後,什麼都用不上,還是要流轉生死。

  

  若是佛教徒行菩薩道的時候呢,他看得就更廣大了一點。也同樣,也會做種種的功德利益這些社會的大衆;但是,他會想到又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,就是思想上的問題,不只是生活上的問題,思想的問題還重要過生活的問題。思想上的問題,你要相信善惡果報、要相信有世間因果、有出世間的因果,相信我們內心裏面有貪瞋癡啊!這是大患的根本,要解決這個問題,能夠轉凡成聖,這個人才能夠究竟的安樂住。只是生活上得到了解決,他還不一定是安樂的,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的,還沒解決的。

  

  我們看我們中國的曆史,那些大富貴的人,古代的曆史上,現在的人也是一樣,大富貴的人,你看他家裏的事情,就國王的他皇宮裏的事情,苦惱的事情多得很,他並不快樂。他生活還有問題嗎?生活沒有問題。但是,他思想上的問題沒解決,雖然是貴爲國王了,照樣都是和一般人一樣,都是苦惱的境界。

  

  所以,從這件事上看出來,生活的問題要解決、思想上問題也要解決。我們佛教徒行菩薩道的人,當然也要照顧世間上的人民的生活的事情;但是,這也要想一想思想上的問題,要想到這個問題的。這樣子,你能夠以佛法,能夠布施佛法的智慧,解決衆生的思想問題,這才能夠落實了佛法的精神,應該想到這個問題。所以,世間上的這些慈善家,我們也應該贊歎,這個人的確了不起!但是,沒有佛法的精神,不能說他是菩薩道。所以這個回向薩婆若這句話,這是菩薩道,這是菩薩。不回向薩婆若,這不是菩薩道。所以,他的布施不能稱爲檀波羅蜜,不能稱爲波羅蜜,稱爲布施是可以的。

  

  「薩婆若」,我剛才說,就是佛智慧。佛智慧,當然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翻中國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簡單說就是智慧,佛智慧。這個佛的智慧,怎麼叫做佛的智慧呢?就是他能夠證悟真理了、證悟諸法實相了,所以叫做智慧。這個智慧有很多種,我造這個房子,我能畫圖宅,這也是個智慧;我爲人看病,我知道你是什麼病,用什麼藥能有效,這也是智慧,智慧多得很啊!但是,現在佛法裏面說這個薩婆若這個智慧,是見真理的智慧,不是一般的事情。見真理的智慧和一般的智慧有什麼不同呢?也是這個意思。一般的智慧呀,不能真實的解決問題,不能夠解決根本的問題,根本的問題就是思想上的問題。我們這些智慧呀,也解決問題。你有病,我醫生爲你看病,把病治好了,也解決問題了;沒有房子住,能造了很好的房子,使令這房子裏面空氣新鮮,冷的時候不冷、熱的時候叫它不熱,這也是一種智慧;但是,根本問題還沒解決!所以,這個薩婆若,這個佛的的智慧,能見到真理了,一切的問題都解決了!所以,這個智慧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

  回向薩婆若,這就是般若波羅蜜,就是般若波羅蜜。所以,現在不回向薩婆若,你不回向薩婆若,你布施,不稱爲檀那波羅蜜。這個回向這個字,在我們佛法裏面講,我們佛教裏邊常常用這個字,念佛也回向、念咒也回向、念經也回向、拜佛也回向,處處要回向;但是,回向怎麼講?回向這兩個字怎麼講呢?

  

  我爲什麼要說這個話?這是我自己的問題呀!我初出家的時候,到了佛教裏面來,常用這個字,始終不明白這個字怎麼講,後來看這書本上也有解釋,也不是太明白。後來,常常想、常常想,就多了一點分別。這回向是什麼意思呢?這個向,是方向。什麼叫做方向呢?就是我們的意志、我們的思想。你做醫生、或者是你做建築師、或說你做律師、或者是你做一個政府的領導人。口頭說的話都不算數,就是你內心裏面的意願是什麼,那是方向,是你的方向。口頭說的不必當真,不必執著。就是你自己內心裏面怎麼想,那是你的方向,是個方向。那麼也就是你的意願,你的意願是你的一個方向。

  

  那麼,這個一般的社會大衆,方向是什麼?我的方向:我身體健康一點、我壽命長一點、我父母健康一點,我父母心情快樂一點、我的兄弟姐妹,乃至夫妻、兒女,或者說國家、所有的人民,大家都快樂一點;或者有的人,只有我快樂就好了,別人不管。總而言之,就是這樣。總而言之,還就是現前的事情,眼前的事情。這就是我們一般人的方向。

  

  現在說回向,回者,轉也。就把這個方向轉變一下子,你不要一味地貪圖眼前的快樂,當然也是須要,我身體健康也是對的啊,生活快樂那也是對的;但是這是你唯一的方向,那就是不對的。所以,佛法裏面說,你還要進一步想要做聖人,我想要成爲聖人,那就不是做凡夫了。那麼這個方向來說,譬如說我們人只是圖自私,我就想我好就好了。佛法說,你也要發點慈悲心,也希望別人好,那麼就是回轉。轉變自己的私心,也愛護社會大衆。這也是轉變了方向。

  

  我不要只求現在,現在這一生的生命的安樂,我將來也要安樂,來生;或者說我更高尚一點,在人間天上雖然是好啊!終究是有問題,還不如超出世間好,我想要做聖人,那麼就是轉凡成聖,這又是一個轉變方向。這是一個轉變方向。

  

  另外還有一個方向呢,在佛法上說呢,我們讀《金剛經》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,這話是什麼意思?所有的修行人,你不見到無爲法的時候,你就是凡夫!都是凡夫境界;見到無爲法,你才能稱爲聖人。見到無爲法,是什麼樣呢?是無分別的境界,無分別的境界。所以尤其是《般若經》,觀一切法空就入于第一義谛的無爲的境界,這時候你才能稱爲聖人。所以,這個回向裏面也包括這件事,就是回向到無爲的境界去,這又是一種回向。

  

  所以,這樣子總括起來就是叁種回向:一個是回自向他,對別人的痛苦你要有同情心、要慈悲心,這是回自向他。第二回向,回因向果,我們現在能夠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做種種的功德,回向無上菩提,我將來願意得無上菩提,那麼這是回因向果,這是第二個回向。第叁個呢,回向到無爲的境界,就是回事向理。我們習慣了的這個思想,總是在這個因緣的事情上分別,在這上妄想,在這上思惟、觀察,我們如果不學習佛法的時候啊,我們不知道向于無爲的這件事,不知道這件事。不知道這件事,我們就停留在凡夫的境界。所以,現在佛法、佛陀的開示,告訴我們:要向于無爲!要這樣子。這樣子,我們才有希望,有一天能得聖道,就不是凡夫了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所以,現在不回向薩婆若,這裏面包括這叁個意思。若是你這叁種回向,你都沒有,你這個布施「得成檀那波羅蜜不?不也,世尊!」不是的,世尊!這不是的。這人沒能這樣回向,那他不能夠稱之爲檀那波羅蜜,不能稱爲波羅蜜的。

  

  這地方看出來,布施是對的,是用自己的慈悲心愛護一切人,做種種的功德,利益社會大衆是對;但是佛法要加上回向薩婆若,加上這件事,加上這件事。可是,這個看這一段文,〈阿難稱譽品〉這一品,看這個文來看,這回向薩婆若這個地方,是注重回向無爲,這一個回向,回事向理這一部分,是重于這一部分的。這下文再多解釋,這裏解釋到這裏。

  

  不回向薩婆若,屍羅、羼提、毗梨耶、禅那、智慧是般若波羅蜜不?

  

  這個地方落兩個字,加上禅那,禅那兩個字下邊加個智慧,「禅那、智慧是般若波羅蜜不?不也,世尊!」是這樣子,加個智慧。

  

  「屍羅」,就是戒。我們受五戒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或者受八關齋戒、或者是受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或者受菩薩戒,受了很多的戒。受了很多的戒,你也要回向薩婆若,觀察這個戒法是畢竟空寂的,你也要這樣做,也這樣思惟、這樣觀察。如果你沒能這樣做,這個屍羅,就可以稱屍羅,而不可以稱屍羅波羅蜜。若不回向薩婆若,羼提,是稱爲羼提波羅蜜不?

  

  不也,世尊!

  

  不能稱爲羼提波羅蜜。

  

  忍辱這個字,是什麼意思呢?我們還容易有一些誤會。說是那個人,有人毀辱他,他害怕他,他不敢同他鬥,說那叫做忍辱嗎?也不是這個意思。現在說忍辱,這個忍辱啊,就是不動瞋心。瞋心,別人毀辱你、欺負你、虐待你,做種種種種令你苦惱的事,你不要動瞋心,這叫忍辱。至于那一個問題怎麼樣處理,那又是一件事。所以,若要全面地說,人與人之間、人與事之間,有什麼難解決的問題,當然,你要用你的智慧去處理,你心裏不要憤怒,不要憤怒,叫做忍辱。不要憤怒,叫做忍辱。因爲你憤怒,不能解決這問題,非要用智慧處理這個問題、解決這個問題。那麼,我們佛教徒聽佛陀的開示,我們不要憤怒,不要憤怒,你還要回向薩婆若。這個時候,你這個忍辱也就可以稱爲波羅蜜了,就稱爲波羅蜜了,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毗梨耶」:「毗梨耶」,中國話是精進,做一件事有始有終把它做圓滿,不要中間就停下來,就不做了,事情沒做成,那不能算是精進。你能夠時時地做種種有意義的事情,都能做地很圓滿,那麼就叫做精進。也一樣要回向薩婆若,才能稱爲精進波羅蜜;如果你不回向薩婆若,精進只是精進,而不能稱爲波羅蜜的。

  

  「禅那」也是一樣。我們修定的時候,由欲界定、未至定,到色界四禅,乃至到無色界天的四空定,還有種種的這些禅定,你也要用回向薩婆若,觀察它是畢竟空寂的,你也要這樣子,才能成爲禅那波羅蜜。如果你不回向薩婆若,只是禅那,而不是波羅蜜。所以非佛教徒也有的人得了四禅八定,他也可以有神通,但不是禅那波羅蜜。

  

  「智慧是般若波羅蜜不?」我們學習佛法,也會得到很多的智慧,你回向薩婆若沒有?你要觀察這個智慧即非智慧。《金剛經》上:「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」,你能這樣觀察呢,「是般若波羅蜜」;你不能這樣觀察,執著這個智慧,那就只是智慧而不是波羅蜜了。所以「不也,世尊!」這阿難尊者承認佛說的這個道理。

  

  以是故知般若波羅蜜,于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爲尊導,是故稱譽。

  

  就是因爲這樣的原因,這個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在五波羅蜜裏邊,乃至到十八不共法,這是佛的功德,乃至中間還有這個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乃至到四無礙辯,種種的功德。「爲尊導」,都是由般若波羅蜜爲尊導,它才能夠才是佛法,才能稱爲波羅蜜、才能稱之爲究竟圓滿的功德,所以般若波羅蜜是尊、是導,是最重要的!「是故稱譽」,因此,所以稱譽般若波羅蜜是最殊勝的!

  

  這一段,這就是「明般若爲尊導故歎般若」,般若是尊導,所以贊歎般若。

  

  阿難白佛言:世尊!雲何布施回向薩婆若,作檀那波羅蜜,乃至作般若波羅蜜?

  

  這是第二段,解釋般若爲尊導義,解釋這個道理。那麼是阿難尊者先問:「雲何布施回向薩婆若?」

  

  在前面佛說:布施的時候,要回向薩婆若才能稱爲檀那波羅蜜;但是這個布施回向薩婆若,我不明白,怎麼叫做布施回向薩婆是檀那波羅蜜呢?「乃至作般若波羅蜜?」智慧也要回向薩婆若,才作般若波羅蜜?那怎麼樣叫做回向薩婆若呢?這樣子問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阿難稱譽品 1 (1997年于紐約慈音寺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