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1 (1997年于纽约慈音寺)

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.阿难称誉品第三十六

  

  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〈阿难称誉品〉第三十六。(我们提前了半小时)。

  

  这部经的名称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一共是九十品。这一品是第三十六品,这个品的名称是〈阿难称誉品〉。「称誉」,也就是赞叹的意思,赞叹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殊胜。这个赞叹,不是阿难尊者一个人,是佛赞叹、须菩提尊者赞叹、舍利弗尊者,乃至诸天,释提桓因和诸天都赞叹这般若波罗蜜法门的功德无量。那么,阿难尊者当然也是赞叹,但是,由他提出来这件事,所以,标他的名称。

  

  尔时,慧命阿难白佛言:世尊!何以故称誉檀那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、禅那波罗蜜,乃至十八不共法,但称誉般若波罗蜜?

  

  这一品里面,他说到由于学习般若法门的关系,会得到一种功德,就是住处,在所住处会很和平的、没有恐怖,还有种种功德,这一品里面说这件事。可是,这里边一开头,就是从阿难尊者提出这个问题开始。

  

  一共是分两大段,第一段是释疑,是解释这个疑问,解释疑问里面,分成三科。第一科,就是疑问。

  

  「尔时」,就是把前一品说完了的时候。「慧命阿难白佛言」:「慧命」是赞叹阿难尊者的意思。这个慧命,古德的解释,以慧为命,叫做「慧命」。以慧为命这句话,我们凡夫就是我们这个身体,由精神性的和生理的组织连接起来,不分离,能活泼的生存,名之为命,这个命是我们所宝贵的。但是,佛教徒思想不同了,不是这样的想法,不是以这个身体的存在为尊贵,而是以佛陀所教导的佛法,我们能够有所成就,成就佛法中最尊贵的智慧就是般若,成就了这个智慧,这个是我们最尊贵的,所以叫做「慧命」。这个阿难尊者他也是圣人了,在《阿含经》里面看出来,他是得了须陀洹果了的圣人,佛灭度以后,他得了阿罗汉果。若从《法华经》上看,他也是大菩萨。所以,他是他有智慧的生命,所以叫做「慧命」,是这样解释。

  

  或者说,命这个字,我们也解释为命令。我对你下一个命令:你要这样做,你不可以违抗我的命令!这个命也可以这样解释。如果这样解释呢,就是我们的思想、我们的行为、我们的语言,我们的身口意的活动,就是以慧来领导,以智慧来领导我们。就是我们的活动、我们的思想、我们的语言,都随顺这个智慧去活动、去说话,那就叫做「慧命」。这样说就显示出来,我们凡夫没能这样做。我们凡夫有的时候以贪为命;以愤怒做个领导者,这个愤怒心来了的时候,我要这样做。我们的思想、我们的行为,以愤怒做领导者、以贪心做领导者,那就不是以智慧做领导者。这个命,就是领导者的意思。以智慧做我们的领导者,所以叫做「慧命」。

  

  这件事,我们若是在注意这个问题的时候,我们学习佛法的人也就是学习这件事。我们的思想行为就是学习圣人,用佛法的智慧来领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,不要再以贪瞋痴来领导我们去活动了。能够这样改变,逐渐地逐渐地也就可以名之为慧命了,也有这样的意味。圣人是能办到这件事,一切一切以理智来决定事情,而不是以情感的。

  

  「阿难」,阿难尊者是佛的侍者,是多闻第一的一位圣者。「白佛言」,他对佛说了,说:「世尊!」是他称呼佛为世尊。「何以故称誉檀那波罗蜜」,就是从前边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一开始,佛是招呼舍利弗尊者,然后说般若波罗蜜。后边一段呢,佛就命令须菩提尊者对法会大众说般若波罗蜜,这样以后一段一段的,都是说般若波罗蜜,赞叹般若波罗蜜。那么,阿难尊者就从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,说:「何以故称誉檀那波罗蜜?」说是自从这个法会一开始,法会大众,当然主要是佛陀赞叹般若波罗蜜的殊胜,为什么不称扬赞叹檀那波罗蜜?不称扬赞叹尸罗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、禅那波罗蜜,乃至十八不共法呢?这也都是很重要的呀!「但称誉般若波罗蜜」,只是赞叹般若波罗蜜的殊胜,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提出这个问题。

  

  佛告阿难:般若波罗蜜,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为尊导。

  

  这底下佛回答。回答分三科,第一科就是正面地回答这个问题,就是般若为尊导,所以赞叹般若波罗蜜,这是一个理由。

  

  「佛告阿难: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、乃至十八不共法,为尊导」,下边的回答,展转地解释这个道理,所以这里等于是把这个重要的原因先立出来、先标出来,这个意思。这么多的佛法,檀那、尸罗、羼提,乃至十八不共法,很多的佛法,虽然是都有他的重要性;可是般若波罗蜜在一切佛法中、在一切功德中,它是最重要的。

  

  「于五波罗蜜」为尊导,「乃至十八不共法,为尊导」,所以赞叹般若波罗蜜。在这么多的佛法里面,它是领导者,所以它是最重要的。这个意思说,这个五波罗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由般若波罗蜜的领导,这五法才能称为波罗蜜,才能是究竟的;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的领导,这五法他就不究竟了,他就不能达到彼岸、不能达到波罗蜜那一边去、不能够得涅槃、不能得无上菩提,他不能到第一义谛那里去。那不到那里去,到那去了呢?就是随业受报了。

  

  譬如说我们能够布施,如果我们没有般若波罗蜜的加持,这个「布施」或者在人间、或者在天上,得到了很多的满意的事情,就经过一段的时间就结束、就完了,就没有这件事了。若是有般若波罗蜜的加持,那么这个布施波罗蜜,这个布施这个功德能达到涅槃、能达到无上菩提那里去、能令你成佛。而在成佛之前,也同样的可以在人间、或者在天上受种种乐,受种种安乐的果报的。这就是有般若波罗蜜为导、与没有般若波罗蜜为导的一个差别,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这样说呢,就看出来般若波罗蜜为导的重要,所以赞叹般若波罗蜜。

  

  阿难!于汝意云何?不回向萨婆若布施,得称檀那波罗蜜不?不也!世尊。

  

  这底下再进一步解释「为尊导」意思。为什么五波罗蜜要以般若波罗蜜为导?是这个问题。

  

  「于汝意云何?」就是在你阿难尊者的思想上怎么想呢?「不回向萨婆若布施」,就是你做布施的时候,你只是一般性的这样布施,你没能够回向萨婆若。就是那个人生活困难,我给他多少布施,解决他的困难,我很同情他,我用这样的好心肠做这个功德,当然也是很好;可是,你没有加上般若波罗蜜的力量,这个时候你这布施「得成檀那波罗蜜不?」可以称之为檀那波罗蜜吗?说这个布施到彼岸了吗?「不也,世尊!」阿难尊者回答说:不是的!如果没能够回向萨婆若的话,这个布施只是成为布施而已,不能成为布施波罗蜜,是这样意思。刚才说的,如果你不回向萨婆若,这个布施不行,不能够超越世间得殊胜的功德。

  

  「不回向萨婆若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「萨婆若」,是佛的智慧;「不回向萨婆若」,譬如说我们做了布施的功德,「愿以此功德,得无上菩提」,那么就回向萨婆若了,那么就是回向萨婆若。我们一般人,或者我们佛教徒、或者非佛教徒,也都会做一些功德,做这个布施的功德,做这布施的功德,他没有回向萨婆若。我们从表面上看,他也没有回向人天的福报,没有说:我愿以此,将来我能在人间享受富贵,或是到天上去享天福。也没这样想。那么他回向没有回向呢?我们可能认为这个人没有回向;其实,他也有回向。就是他做了这些功德以后,他那个人的心里面,随时他会愿意得人间这些如意的事情,非佛教徒多数都是这样,只要是凡夫都是这样子嘛,愿意得到人间的满意的五欲,满意的色声香味触的五欲。那么,他这个心一动,他做的那功德就这样回向了。所以也是回向了。

  

  不过,我们佛教徒因为佛的智慧告诉我们,做功德的时候要回向。回向与不回向,有什么不同呢?回向的时候,功德大一点;你不回向,不回向中,也是回向了,但是功德小一点。所以,因为我们相信了佛法,听闻佛说这个善有善报的这件事,我们就愿意做善,有可能还愿意多做,所以功德是会大,因为回向的关系,他会大,功德会多。

  

  但是,那样的回向呢,不是回向萨婆若。所以,佛法里面告诉我们: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」,这个佛净土就等于是回向无上菩提了!就是回向我将来成佛的时候,这个世界是净土,不是污浊的世界;我做布施的时候,所成就的这个力量,这个良好的功德的力量,做什么用呢?将来使令我成佛的时候,我那个世界是清净庄严,这样用。就像我们一般人,我有了很多财,我用它去买车、我用它去买房子,就是这样子,就是做一个分配、做一个规划,也是这样意思。「愿以此功德,得无上菩提」,那么就是回向萨婆若了。

  

  我们佛教徒、或者是非佛教徒,都有一些…假使这个人他不相信佛法,但是这个人可能很有慈悲心,他愿意为社会服务,诚实地为人民服务,不是口头说,不只是口头说,他内心里面的确有这种好心肠,为这个广大地区的人民做些福利的事情,是真实、是真诚地,他没有说是为个人的有什么私利、私心,没这个心,只是为大众造福,做这种事。这种事也可能不只是做一次、两次,也可能做了很多年,一直到临命终的时候,还是做这种,我们称他,或者称他为一种慈善家,或者什么很好的一种赞叹的一个名称给他,这个人是不是菩萨?我们说这个人是菩萨吗?我们可能会这么样说:哎呀!这个人就是菩萨!我们可能会这样想。其实,这个人不是菩萨,不是菩萨呢,就是:他没有回向无上菩提。因为他的认为:在社会上这个大众有的人生活困难,或者是有人虽然生活过得去,但知识不够,还有很多问题,他就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去做了很多适当的安排,使令这个社会进步,知识进步、财富也进步,各方面都能够使令大家安居乐业,他不知道虽然有这些事情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1 (1997年于纽约慈音寺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