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他也能夠宏揚佛法、度化衆生的,成就衆生的聖道,使令他成佛的世界,都是很多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所以是「淨佛國土」。「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當然這個初地菩薩就是……這幾種說法,初地到七地還是肉身菩薩,八地以上是法身菩薩;也有說法,從初地開始就是法身菩薩。雖然是法身菩薩了,他的無上菩提的功德還沒圓滿,還要繼續努力地修行,所以「漸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漸次就得無上菩提了。
這經上,我們看這個《般若經》,說的都是很真實的、很真實的;不是我們現在的人就好說大話,即身成佛,不這樣講話。「漸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都是這樣子。
「憍戶迦!是名後世功德」,這就是「後世功德」,這個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的人,他下一生得的功德也是這樣子,這樣功德。
以是故,憍屍迦!善男子、善女人應當受持般若波羅蜜、親近、讀誦、說、正憶念,華香乃至伎樂供養,常不離薩婆若心;是善男子、善女人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得今世、後世功德成就。
這是結束前面這二段文。「以是故」,就是因爲前面說的,有今世功德、有後世功德,所以學習般若法門的人不會徒勞的,你會有成就的。因爲有成就,所以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你應該努力,因爲事實上已經有人這樣成就了,所以你應該相信這件事,你「應當受持般若波羅蜜」。「親近」應該就是數數地溫習,要「讀誦、說」,還要「正憶念」。
今天中午,我解釋那個問題,我這個心裏面常散亂、常有煩惱,怎麼辦呢?這件事怎麼辦呢?我當時解釋,一種境界,由自己的憶念才出現在心裏面,出現在心裏面,你又去思惟這件事,這個境界,思惟這件事。因爲這種境界,就會引起你的貪心出來、也會引起你的瞋心出來、引起你的疑惑心、高慢心,各式各樣的煩惱。那麼你繼續這樣子去思惟呢,你繼續地就會有這個煩惱,如果你把這個所緣境放棄了它,你念阿彌陀佛,或者是把《金剛經》背下來、念《金剛經》、或者念觀世音菩薩、或者是念《普門品》、或者念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用佛、法、僧做所緣境,心裏面就清淨,因爲這些佛法僧,他不引起你的貪心、瞋心、愚癡、邪知邪見,他不是的。所以你若一遠離它呢,心就清淨了,應該不是難事,就是轉移所緣境,這是一個容易辦到的方法;但是也可能不容易。明知道這個境界顯現在心裏面,心裏面很苦惱,但是還繼續地這樣苦惱,我看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。
但是若學習了佛法以後,喔!這個煩惱不是個好事情。要遠離煩惱呢,第一個方法就是,脫離這個境界,心裏面不要想,轉換一個所緣境,立刻就清淨了,這是個方法。
現在我們說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應當受持般若波羅蜜,親近、讀誦、說、正憶念」,這裏面有更高明的方法,就是觀一切法空,觀一切法空、無我、無我所,這也能消除一切的散亂心、消滅一切煩惱的,也能消除,這是最根本的方法了。「親近、讀誦、說、正憶念」。
「華香乃至伎樂供養」,或者買這個花,各式各樣的花,你看見這個花,你感覺到歡喜的這個花,來供養這個般若波羅蜜,供養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;或是各式各樣的香,你也可以用它來供養,乃至「伎樂供養」,就是有人善于做各式各樣的音樂,你也來供養這個《般若波羅蜜經》,也可以這樣子做,也可以禮拜、正憶念、華香乃至也可以禮拜,拜經,佛法裏面也有人提倡這件事,來拜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也是可以。
「常不離薩婆若心」,這個就是高了一點,「薩婆若心」,「薩婆若」翻到中國話是一切智,就是佛的智慧,佛的智慧,就是觀諸法實相的這個智慧;佛已經成功了的這種智慧。那麼我們也不離薩婆若心呢,就是我們也常常地修止觀,觀諸法實相,這個心常與諸法實相相應,當然這是更高深的境界,這就是需要修奢摩他和毗缽舍那了,這樣子。
「是善男子善女人」,說這個人能這樣學習般若法門的人,乃至到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到成佛的時候,「得今世、後世功德成就」,得現世的功德,也得後世的功德,都能得到了。
這樣子就是解脫了我們人世間的一切的苦惱,都解脫了。但是我想,我們人間的人還有一個問題,哦!我若學習般若法門,我還要吃飯啊!是的!那麼佛也是說了,這個在家居士要有正當的職業,你要有正當的職業來維持自己的生活;但是不要把所有的精神、時間都放在生活所需的事情上,夠了就好了;另外拿出一部分時間、精神來栽培善根,學習佛法,應該這樣。這是一個說法。
另外一個說法,若不學習佛法的人,可能也不大知道。就是你若是能夠把世間上的欲放輕一點,修學禅定,修學禅定要得到了初禅;先是得欲界定,然後得未至定,然後得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話,我看生活也沒有問題,這生活是不算一回事的,是容易解決的。若是在人間死掉了,生到色界天呢,他不吃飯了,不像我們天天要吃飯;天上的人不需要這種飲食,不需要這種飲食,他們就是入定就好了。而且這個禅定……叫做「禅悅爲食」,他那個身體非常的莊嚴、端正莊嚴、神通廣大、還能有大光明,身體有光明的,壽命也特別長的。若是佛教徒生到色界天,你有這個禅定,你又受持般若波羅蜜,生到色界天呢,那自然就是這樣子了,自然是從一佛國至一佛國,隨時可以到阿彌陀佛國去,到阿閦佛國也都可以,隨時可以到天上去,隨時什麼地方都能去。沒有像我們這個世界這種種種的苦惱的事情,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,各式各樣的苦惱,說不完的說。
因爲這一年,還不足一年,我們學習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,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說出一種苦,但那也就包括在求不得苦裏面,但是它不用這個字,它叫「匮乏苦」,總感覺到不夠,總感覺到不足,我繼續地要追求財富,所以就是苦啊!也是一種苦。
那麼現在我們若受持讀誦、正憶念般若波羅蜜多法門,我們得今世樂、得後世樂,這些苦完全解決了,完全解決了,那個時候不是非常的自在?自在安樂,沒有這麼多的不如意事,所有的不如意都沒有了。
所以學習般若法門是值得的。說是我們在學校裏讀書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大學你還要拿到一個學位,要用那麼多的時間,那麼多時間,然後到社會上做事,也可能成功了,也可能失敗了,然後就老病死,就結束了。不管你有多大的財富,你不可能避免這件事的,非要老病死不可,也可能還沒老。但是你若能夠拿出這麼多的時間學習般若波羅蜜,有可能就有很大的成就,也沒有那麼多煩惱。但是人就是不容易,不要說是在家居士,就是我們出家人也還都不容易,也還是有一點不容易。爲什麼這樣呢?這就是末法時代,得要承認這一點!末法時代是這樣的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傳到中國來是很早、很早就傳到中國來了,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傳到中國來。但是鸠摩羅什法師翻的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來的時候大家皆大歡喜,因爲容易看得懂;在以前翻的《般若經》,大家不容易看得懂。以後呢,在南北朝時代,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流通得還很廣,很多人學習,很多人受持、讀誦,又背下來的;但是唐、宋以後就差了,因爲玄奘法師從印度回來,這個唯識的法門興盛起來,這個般若法門當時可能還是有流通,但是以後逐漸逐漸就衰微了,所以不興盛。
但是最近,不是最近,這二十年來,這個般若法門似乎是有開始興盛的氣象,有這麼一點。我們或者說是這《般若經》轉運了,稍微轉變了一點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10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