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遣異品第叁十五〉
爾時,諸外道梵志來向佛所,欲求佛短。
前面是〈勸持品〉,已經在昨天講過了,這是第叁十五品〈遣異品〉。這裏這個「異」,就是和佛教不同思想的人,有兩種:一個是外道,一個是魔王。這兩種人來到法會想要搗亂,但是由摩诃般若波羅蜜的威力,把他們驅逐出去了,所以叫做〈遣異品〉。
「爾時,諸外道梵志來向佛所,欲求佛短」,就是正在宣揚般若法門的時候,當時的那個地區的這個外道,就是佛法以外的另一種宗教思想的人,就是所謂「梵志」,就是婆羅門。婆羅門是相信有上帝的、有神,這個和佛教的思想是不一致的。「來向佛所」,他向佛所在的地方來了,目的是什麼呢?「欲求佛短」,想要尋求佛的過失,佛有什麼不對的地方,要向佛攻擊、要破壞佛教,是這樣意思。
是時,釋提桓因心念:是諸外道梵志來向佛所,欲求佛短。我今當誦念從佛所受般若波羅蜜,是諸外道梵志等,終不能中道作礙,斷說般若波羅蜜。釋提桓因作是念已,即誦念般若波羅蜜。
「是時,釋提桓因心念:是諸外道梵志來向佛所,欲求佛短」,這個時候,法會裏面有釋提桓因,就是叁十叁天的主,也叫做天主,他是天上的人,他有報得的神通,他就知道這個外道不懷好意,他心裏面就這樣念:是諸外道梵志來向佛所,是欲求佛的短的,這樣子來障礙說般若波羅蜜的法會是不對的。「我今當誦念從佛所受般若波羅蜜」,這是這個釋提桓因他說,他心裏這麼想:我現在應當「誦」,就是不是照本子,心裏面能念,從佛所聽受的般若法門,就是念這個般若法門的文句。但是這個釋提桓因在其他的經上看呢,他是得了須陀洹的聖道了,不是一般的凡夫。
他在念《般若波羅蜜經》的時候呢,「是諸外道梵志等,終不能中道作礙」,他就這樣回向了。這念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這樣回向,使令這些外道梵志,他不可以在中道來障礙這個般若法會,「斷說般若波羅蜜」,能中斷這個般若法門的宣揚,不能這樣子。
「釋提桓因作是念已,即誦念般若波羅蜜」,他先這樣子想念,也就是先是這樣的祝願,然後他就誦念《般若經》。
是時,諸外道梵志遙繞佛,複道還去。
這個時候這些外道呢,「外道梵志」,就是遠遠地旋繞于佛,就在原來的那個道路,就回去了,就走了,就不來擾亂這個法會了。那麼這裏是顯示釋提桓因念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威力,有這樣的力量,能使令外道不可以來障礙,有這樣的威力。那麼這可以知道,我們本身也應該多念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,應該多念。
我在一本書上看見一件事,有個阿羅漢,他也是常……阿羅漢都是托缽乞食的,那麼他常到那一家去乞食的,去乞食。但是那一個居士,這一天的夜間有難,這個阿羅漢就告訴他,你今天夜間不可以睡覺,你要念南無佛、南無法、南無僧,這樣念。當然這個居士,這個在家的信徒對阿羅漢是有信心的,所以阿羅漢這樣囑咐他呢,他當然是照辦,就是不敢睡覺,一直地念南無佛、南無法、南無僧,南無佛、南無法、南無僧,就是一直這麼念,那麼出來什麼事情呢?就是與他有仇恨的人誦這個外道的咒,就是弄這個起屍鬼,人死了有死屍,念這個咒的時候,這個鬼上這個死屍這裏,就起來了,來殺害這個有仇恨的人,做這種事。但是這一位佛教徒念南無佛、南無法、南無僧的時候呢,這個起屍鬼不可以殺害他,就回去了,回去再殺那個人去了。
那麼這個事情和現在這個事情相類似。這個外道來破壞般若的法會,想來搗亂,那麼念這個《般若經》,這外道就走了,由般若的威力他不敢來,退去了。那麼和那個阿羅漢告訴那個信徒念叁寶,把起屍鬼退回去了,也有這種威力。這裏的文是表示念《般若經》的力量,剛才說那個故事,是念叁寶的力量。所以我們佛教徒,你相信了佛法以後,你一定要有功課,你一定每天要做功課,就是你歡喜念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也可以,你歡喜念《法華經》、念《華嚴經》、念《金剛經》都可以、念大悲咒也可以、念《普門品》也可以,你一定要有這樣的功課,你能夠保護你的安全。人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有的時候會得罪人的!不過是一般人沒有這種……其實用念咒傷害人,這都是巫術,如果你所得罪的人,就是一般性的不懂得巫術,那還不要緊;若懂得巫術,那他用巫術來傷害你,就是麻煩,就是很麻煩的!所以應該我們佛教徒要有功課。
「遙繞佛,複道還去」,這個旋繞于佛,這是對佛的恭敬的一種禮貌,這外道是來破壞佛教的,由般若的威力,他跑了回去了;回去了,他又不直接的跑,他還是旋繞于佛,實在這就是什麼?就是一種虛僞的一種禮貌,不是真實的。如果他直接回去,他恐怕人家譏嫌他,喔!你害怕,所以你回去了;現在旋繞于佛,表示恭敬,別人就不譏嫌他了,可能是這個意思。
時舍利弗心念:是中何因緣,諸外道梵志遙繞佛,複道還去?
這是第二段。前面是釋提桓因念《般若經》驅逐了外道,這底下是舍利弗尊者他心裏面的念,「是中何因緣?」這裏面有什麼理由、什麼原因,「諸外道梵志遙繞佛,複道還去」了呢?什麼原因這樣子呢?
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,但是若不入定呢,就是不知道,什麼事情也不明白,要入定才能知道。他沒有入定,所以不知道外道怎麼來了又走了呢?心裏面作是念。
佛知舍利弗心念,告舍利弗:是釋提桓因誦念般若波羅蜜,以是因緣故,諸外道梵志遙繞佛,複道還去。
就是因爲釋提桓因念《般若經》的力量,所以把他們驅逐了,是這樣意思。這是般若波羅蜜多,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威力,是這樣的因緣,他們走了的。
舍利弗!我不見是諸外道梵志一念善心;是諸外道梵志持惡心來,欲索佛短。舍利弗!我不見說般若波羅蜜時,一切世間若天、若魔、若梵、若沙門衆、婆羅門衆中,有持惡意來,能得短者。
「舍利弗!我不見是諸外道梵志一念善心;是諸外道梵志持惡心來,欲索佛短」,這裏面佛又繼續地同舍利弗尊者說話,說:「舍利弗!我不見是諸外道」,說我看不見外道有一念的好心腸,完全是染汙心,要來破壞佛法的,這裏面有什麼意味呢?就是這個外道如果有好心腸,他可能在這裏聽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,也可以得到般若法門的功德的;但是他現在沒能得到一點法益,一點法益都得不到,就是因爲他一念善心都沒有,所以他的染汙心障礙了他得般若波羅蜜法門的功德的,「是諸外道梵志持惡心來,欲索佛短」。
「舍利弗!我不見說般若波羅蜜時,一切世間若天、若魔、若梵、若沙門衆、婆羅門衆中,有持惡意來,能得短者」,這底下是第叁段的意思。第叁段說是,這個外道是來破壞這個般若法門的,「索佛短」實在就是破壞這個法門的,這個法門爲什麼不可以破壞呢?這是解釋這個原因。佛招呼舍利弗尊者說:我不見說般若波羅蜜法門的時候,一切世間的天、一切世間的魔、一切世間的梵,一切世間的天,人間的人若和天比較,當然人的力量是太微小了,所以不提人;說天上的人威力很大。「魔」就是欲界頂天的這個魔王,他是和佛法是對立的,一直地想要破壞佛教的。「若梵」,就是色界天上的天人,那更是大威德境界了。「若沙門衆」,若沙門衆就是出家的外道,這是人間的人了,說我不看見說般若法門的時候,一切世間天、魔、梵、沙門衆、婆羅門衆中;沙門是婆羅門裏面出家的,稱之爲沙門,在家的就稱爲婆羅門衆。
「有持惡意來,能得短者」,他是不存好心,要來破壞佛法,能得到機會的,「能得短者」。
何以故?舍利弗!是叁千大千世界中,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,諸聲聞、辟支佛,諸菩薩摩诃薩,守護是般若波羅蜜。所以者何?是諸天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故。複次,舍利弗!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諸佛及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摩诃薩,諸天、龍、鬼神等,皆守護是般若波羅蜜。所以者何?是諸佛等,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故。
「何以故?」什麼原因呢?「舍利弗!是叁千大千世界中,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,諸聲聞、辟支佛,諸菩薩摩诃薩守護是般若波羅蜜」,因爲什麼不能破壞?原因是這樣子,因爲「叁千大千世界」這個廣大的世界裏面,有很多的四天王天,有很多的忉利天,這個相信佛法的諸天。乃至色界天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;這個「阿迦尼咤天」就是色界四禅的頂天,也就是色界最高的這一層天,色究竟天。「諸聲聞、辟支佛」,前面說的,這是相信佛法的世間的天人,這底下這「諸聲聞、辟支佛」是出世間的聖人。「諸菩薩摩诃薩」,有大悲心、有廣大的道行的這些大菩薩。「守護是般若波羅蜜」,這些人,世間的天和出世間的聖人都是保護般若波羅蜜法門的,所以他們不可能破壞得了的,不可以破壞的。
「所以者何?」因爲什麼他們要保護呢?「是諸天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故」,因爲這些天人,他們原來栽培善根的時候,都是聽聞過般若波羅蜜的法門的功德,由是功德故,所以才生到天上去,所以他們現在呢,就是因爲感念般若波羅蜜的關系,所以保護般若波羅蜜法門。
「複次,舍利弗!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諸佛及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摩诃薩」,這底下就說十方世界,前面是說此娑婆世界的。這裏說「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」:恒河沙是譬喻這個世界的數目是特別多了,恒河沙世界中有很多的佛,還有聲聞的阿羅漢、還有辟支佛的聖人、還有菩薩摩诃薩這些大菩薩境界,大菩薩,還有「諸天、龍、鬼神等」,也是相信佛法的這天、龍、鬼神等。「皆守護是般若波羅蜜」,他們都發心、發願守護般若法門,不受其他的不同思想的破壞的。
「所以者何?」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11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