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遣异品第三十五〉
尔时,诸外道梵志来向佛所,欲求佛短。
前面是〈劝持品〉,已经在昨天讲过了,这是第三十五品〈遣异品〉。这里这个「异」,就是和佛教不同思想的人,有两种:一个是外道,一个是魔王。这两种人来到法会想要捣乱,但是由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威力,把他们驱逐出去了,所以叫做〈遣异品〉。
「尔时,诸外道梵志来向佛所,欲求佛短」,就是正在宣扬般若法门的时候,当时的那个地区的这个外道,就是佛法以外的另一种宗教思想的人,就是所谓「梵志」,就是婆罗门。婆罗门是相信有上帝的、有神,这个和佛教的思想是不一致的。「来向佛所」,他向佛所在的地方来了,目的是什么呢?「欲求佛短」,想要寻求佛的过失,佛有什么不对的地方,要向佛攻击、要破坏佛教,是这样意思。
是时,释提桓因心念:是诸外道梵志来向佛所,欲求佛短。我今当诵念从佛所受般若波罗蜜,是诸外道梵志等,终不能中道作碍,断说般若波罗蜜。释提桓因作是念已,即诵念般若波罗蜜。
「是时,释提桓因心念:是诸外道梵志来向佛所,欲求佛短」,这个时候,法会里面有释提桓因,就是三十三天的主,也叫做天主,他是天上的人,他有报得的神通,他就知道这个外道不怀好意,他心里面就这样念:是诸外道梵志来向佛所,是欲求佛的短的,这样子来障碍说般若波罗蜜的法会是不对的。「我今当诵念从佛所受般若波罗蜜」,这是这个释提桓因他说,他心里这么想:我现在应当「诵」,就是不是照本子,心里面能念,从佛所听受的般若法门,就是念这个般若法门的文句。但是这个释提桓因在其他的经上看呢,他是得了须陀洹的圣道了,不是一般的凡夫。
他在念《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时候呢,「是诸外道梵志等,终不能中道作碍」,他就这样回向了。这念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样回向,使令这些外道梵志,他不可以在中道来障碍这个般若法会,「断说般若波罗蜜」,能中断这个般若法门的宣扬,不能这样子。
「释提桓因作是念已,即诵念般若波罗蜜」,他先这样子想念,也就是先是这样的祝愿,然后他就诵念《般若经》。
是时,诸外道梵志遥绕佛,复道还去。
这个时候这些外道呢,「外道梵志」,就是远远地旋绕于佛,就在原来的那个道路,就回去了,就走了,就不来扰乱这个法会了。那么这里是显示释提桓因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威力,有这样的力量,能使令外道不可以来障碍,有这样的威力。那么这可以知道,我们本身也应该多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,应该多念。
我在一本书上看见一件事,有个阿罗汉,他也是常……阿罗汉都是托钵乞食的,那么他常到那一家去乞食的,去乞食。但是那一个居士,这一天的夜间有难,这个阿罗汉就告诉他,你今天夜间不可以睡觉,你要念南无佛、南无法、南无僧,这样念。当然这个居士,这个在家的信徒对阿罗汉是有信心的,所以阿罗汉这样嘱咐他呢,他当然是照办,就是不敢睡觉,一直地念南无佛、南无法、南无僧,南无佛、南无法、南无僧,就是一直这么念,那么出来什么事情呢?就是与他有仇恨的人诵这个外道的咒,就是弄这个起尸鬼,人死了有死尸,念这个咒的时候,这个鬼上这个死尸这里,就起来了,来杀害这个有仇恨的人,做这种事。但是这一位佛教徒念南无佛、南无法、南无僧的时候呢,这个起尸鬼不可以杀害他,就回去了,回去再杀那个人去了。
那么这个事情和现在这个事情相类似。这个外道来破坏般若的法会,想来捣乱,那么念这个《般若经》,这外道就走了,由般若的威力他不敢来,退去了。那么和那个阿罗汉告诉那个信徒念三宝,把起尸鬼退回去了,也有这种威力。这里的文是表示念《般若经》的力量,刚才说那个故事,是念三宝的力量。所以我们佛教徒,你相信了佛法以后,你一定要有功课,你一定每天要做功课,就是你欢喜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也可以,你欢喜念《法华经》、念《华严经》、念《金刚经》都可以、念大悲咒也可以、念《普门品》也可以,你一定要有这样的功课,你能够保护你的安全。人在这个世界上难免有的时候会得罪人的!不过是一般人没有这种……其实用念咒伤害人,这都是巫术,如果你所得罪的人,就是一般性的不懂得巫术,那还不要紧;若懂得巫术,那他用巫术来伤害你,就是麻烦,就是很麻烦的!所以应该我们佛教徒要有功课。
「遥绕佛,复道还去」,这个旋绕于佛,这是对佛的恭敬的一种礼貌,这外道是来破坏佛教的,由般若的威力,他跑了回去了;回去了,他又不直接的跑,他还是旋绕于佛,实在这就是什么?就是一种虚伪的一种礼貌,不是真实的。如果他直接回去,他恐怕人家讥嫌他,喔!你害怕,所以你回去了;现在旋绕于佛,表示恭敬,别人就不讥嫌他了,可能是这个意思。
时舍利弗心念:是中何因缘,诸外道梵志遥绕佛,复道还去?
这是第二段。前面是释提桓因念《般若经》驱逐了外道,这底下是舍利弗尊者他心里面的念,「是中何因缘?」这里面有什么理由、什么原因,「诸外道梵志遥绕佛,复道还去」了呢?什么原因这样子呢?
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,但是若不入定呢,就是不知道,什么事情也不明白,要入定才能知道。他没有入定,所以不知道外道怎么来了又走了呢?心里面作是念。
佛知舍利弗心念,告舍利弗:是释提桓因诵念般若波罗蜜,以是因缘故,诸外道梵志遥绕佛,复道还去。
就是因为释提桓因念《般若经》的力量,所以把他们驱逐了,是这样意思。这是般若波罗蜜多,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威力,是这样的因缘,他们走了的。
舍利弗!我不见是诸外道梵志一念善心;是诸外道梵志持恶心来,欲索佛短。舍利弗!我不见说般若波罗蜜时,一切世间若天、若魔、若梵、若沙门众、婆罗门众中,有持恶意来,能得短者。
「舍利弗!我不见是诸外道梵志一念善心;是诸外道梵志持恶心来,欲索佛短」,这里面佛又继续地同舍利弗尊者说话,说:「舍利弗!我不见是诸外道」,说我看不见外道有一念的好心肠,完全是染污心,要来破坏佛法的,这里面有什么意味呢?就是这个外道如果有好心肠,他可能在这里听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,也可以得到般若法门的功德的;但是他现在没能得到一点法益,一点法益都得不到,就是因为他一念善心都没有,所以他的染污心障碍了他得般若波罗蜜法门的功德的,「是诸外道梵志持恶心来,欲索佛短」。
「舍利弗!我不见说般若波罗蜜时,一切世间若天、若魔、若梵、若沙门众、婆罗门众中,有持恶意来,能得短者」,这底下是第三段的意思。第三段说是,这个外道是来破坏这个般若法门的,「索佛短」实在就是破坏这个法门的,这个法门为什么不可以破坏呢?这是解释这个原因。佛招呼舍利弗尊者说:我不见说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时候,一切世间的天、一切世间的魔、一切世间的梵,一切世间的天,人间的人若和天比较,当然人的力量是太微小了,所以不提人;说天上的人威力很大。「魔」就是欲界顶天的这个魔王,他是和佛法是对立的,一直地想要破坏佛教的。「若梵」,就是色界天上的天人,那更是大威德境界了。「若沙门众」,若沙门众就是出家的外道,这是人间的人了,说我不看见说般若法门的时候,一切世间天、魔、梵、沙门众、婆罗门众中;沙门是婆罗门里面出家的,称之为沙门,在家的就称为婆罗门众。
「有持恶意来,能得短者」,他是不存好心,要来破坏佛法,能得到机会的,「能得短者」。
何以故?舍利弗!是三千大千世界中,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,诸声闻、辟支佛,诸菩萨摩诃萨,守护是般若波罗蜜。所以者何?是诸天人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故。复次,舍利弗!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及声闻、辟支佛、菩萨摩诃萨,诸天、龙、鬼神等,皆守护是般若波罗蜜。所以者何?是诸佛等,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故。
「何以故?」什么原因呢?「舍利弗!是三千大千世界中,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,诸声闻、辟支佛,诸菩萨摩诃萨守护是般若波罗蜜」,因为什么不能破坏?原因是这样子,因为「三千大千世界」这个广大的世界里面,有很多的四天王天,有很多的忉利天,这个相信佛法的诸天。乃至色界天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;这个「阿迦尼咤天」就是色界四禅的顶天,也就是色界最高的这一层天,色究竟天。「诸声闻、辟支佛」,前面说的,这是相信佛法的世间的天人,这底下这「诸声闻、辟支佛」是出世间的圣人。「诸菩萨摩诃萨」,有大悲心、有广大的道行的这些大菩萨。「守护是般若波罗蜜」,这些人,世间的天和出世间的圣人都是保护般若波罗蜜法门的,所以他们不可能破坏得了的,不可以破坏的。
「所以者何?」因为什么他们要保护呢?「是诸天人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故」,因为这些天人,他们原来栽培善根的时候,都是听闻过般若波罗蜜的法门的功德,由是功德故,所以才生到天上去,所以他们现在呢,就是因为感念般若波罗蜜的关系,所以保护般若波罗蜜法门。
「复次,舍利弗!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及声闻、辟支佛、菩萨摩诃萨」,这底下就说十方世界,前面是说此娑婆世界的。这里说「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」:恒河沙是譬喻这个世界的数目是特别多了,恒河沙世界中有很多的佛,还有声闻的阿罗汉、还有辟支佛的圣人、还有菩萨摩诃萨这些大菩萨境界,大菩萨,还有「诸天、龙、鬼神等」,也是相信佛法的这天、龙、鬼神等。「皆守护是般若波罗蜜」,他们都发心、发愿守护般若法门,不受其他的不同思想的破坏的。
「所以者何?」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、遣异品 11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