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因为什么呢?「是诸佛等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故」,说这些声闻、辟支佛、菩萨摩诃萨乃至到佛,完全是从般若波罗蜜法门的学习中,才成就圣道的,所以他们都发心保护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法门的。
尔时,恶魔心念:今佛四众现前集会,亦有欲界、色界诸天子,是中必有菩萨摩诃萨受记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我宁可至佛所,破坏其意。是时,恶魔化作四种兵,来至佛所。
「尔时,恶魔心念:今佛四众现前集会,亦有欲界、色界诸天子,是中必有菩萨摩诃萨受记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我宁可至佛所,破坏其意。」前面是驱逐这个外道梵志,现在第二段是降伏天魔,欲界顶天他化自在天的天魔。这里是先说「魔来」。
「尔时,恶魔心念」,他心里面也这样念:「今佛四众现前集会」,说现在释迦牟尼佛和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大家集会在灵鹫山、在王舍城灵鹫山这里。「亦有欲界、色界诸天子」,也有很多的相信佛法的天人。「是中必有菩萨摩诃萨受记」,这个大法会里面决定有菩萨摩诃萨受佛所记,他在什么时候、经过多少劫、还要亲近多少佛、供养多少佛,然后得无上菩提的,这叫做「受记」,「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「我宁可至佛所」,佛在这里弘扬般若法门,为菩萨受记,这件事我不同意,说我宁可到佛那个地方去,「破坏其意」,破坏佛不要说般若波罗蜜,破坏这个菩萨不要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。
「是时,恶魔化作四种兵」,前面是他内心的目的、作意,这底下说他的行动。是时恶魔就从天上来了,就化作四种兵来到佛的地方。「四种兵」,就是象兵、马兵、还有一个步兵、还有一兵,还有车兵,化作四种兵来到佛的地方。
尔时,释提桓因心念:是四种兵,或是恶魔化作,欲来向佛。何以故?是四种兵严饰,频婆娑罗王四种兵所不类,波斯匿王四种兵亦不类,诸释子四种兵亦不类,诸梨昌四种兵皆亦不类。是恶魔长夜索佛便,欲恼众生,我宁可诵念般若波罗蜜。释提桓因即时诵念般若波罗蜜;恶魔闻其所诵,渐渐复道还去。
「尔时,释提桓因心念」,前面这一段是说魔王来,这底下就是释提桓因念《般若经》要驱逐他。尔时,释提桓因的心里面就这样念:「是四种兵,或是恶魔化作」,他这个心里面,他有神通,但是也不肯定,或者是恶魔变化的四种兵。「欲来向佛」,想要到佛这儿来捣乱。
「何以故?是四种兵严饰,频婆娑罗王四种兵所不类」,怎么知道这是魔王的兵呢?这四种兵表现出来的相貌,这个王舍城的王,就是摩揭陀国的国王,是频婆娑罗王。「频婆娑罗王」翻个影坚,影,就是光明照过来现出来一个影,那个影,坚固的坚。是他的四种兵「所不类」,也不像,还不同,和频婆娑罗王的军队不像。「波斯匿王四种兵亦不类」,这是舍卫国王,舍卫国王,这是翻个胜军,胜军王。他的四种兵也不像胜军王的军队。「诸释子四种兵亦不类」:「诸释子」就是佛的祖国,那个释种姓的军队也不是这样子。「诸梨昌四种兵皆亦不类」:「诸梨昌」就是毗舍梨国的军队。
「梨昌」翻到中国话,翻个薄皮,薄,厚薄的薄,皮肤的皮,翻个薄皮。这个薄皮,有一段因缘,就是在古代,这个钵罗奈国王的夫人生产的时候,生出一个赤色的肉团,这个肉团是赤色的;然后这个国王认为这是可羞耻的事情,就用黄金的钵包起来,写上钵罗奈国王夫人所生,然后就丢在江里头去了。后来有一个仙人就把他拿去了,放在身边,过了半个月,分成两半,就变成两个薄皮。又过了半个月,这两片皮就生出来五个胞,每一片皮生了五个胞。再过半个月呢,就变成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。这两个小孩子逐渐地长大了,就结婚了,结婚了以后就生出了很多的子孙,所以这个梨昌这句话呢,就是那个种族的名称,那个仙人就称之为「薄皮」,就是称为「梨昌」,从那以后,这个种族就叫做「梨昌」,这样意思。就是佛在世的时候,毗舍梨国的那个种族。他的四种兵皆亦不类。
「是恶魔长夜索佛便,欲恼众生」,因为人间的这么多的国王的军队都不像,所以他一定是天上恶魔变化的军队!「是恶魔长夜索佛便」,「长夜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通常说就是夜间;冬天夜间长,夏天夜间短;但是这里面又不是这个意思。这个长夜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听闻佛法,相信了佛法的佛教徒,感觉到一切众生的生活都是在无明烦恼里面生活的,这无明烦恼就譬喻是夜间,没有太阳的光明,也没有月光,就是黑夜;从久远以来,从无始劫以来,一切众生一直都是在无明烦恼里面生活,所以叫做「长夜」,这样意思。
「是恶魔长夜索佛便」,就是这个恶魔在生死的境界里面,常是寻求佛的过失,做他破坏佛教的一个机会,就是找机会要捣乱。「欲恼众生」,谁若是相信佛教,想要用功修行的人呢,这个恶魔也来捣乱,欲恼害众生。「我宁可诵念般若波罗蜜」,这是释提桓因心里这么想:我宁可以,我现在在这里本来听佛说法,我现在宁可以转变我的心情,我去念这《般若波罗蜜经》来驱逐这个恶魔,叫他不要来捣乱。「释提桓因即时诵念般若波罗蜜;恶魔闻其所诵,渐渐复道还去」,恶魔听见释提桓因念《般若经》呢,这个心就转变了,就不敢来捣乱了,那么就复道,逐渐地「复道还去」,又从原来来的道路,又走了。
这看见念《般若波罗蜜经》有这么大的威力,所以我们也应该常常地念、常常地读诵。
尔时,会中四天王诸天子乃至阿迦尼咤诸天子,化作天华,于虚空中而散佛上,作是言:世尊!愿令般若波罗蜜久住阎浮提。所以者何?阎浮提人受持般若波罗蜜,随所住时,佛宝不灭,法宝、僧宝亦住不灭。尔时,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天亦皆散华,而作是言:世尊!愿令般若波罗蜜久住阎浮提。若般若波罗蜜久住,佛、法、僧亦当久住,亦分别知菩萨摩诃萨道。复次,所在住处,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,是处则为照明,已离众冥。
「尔时,会中四天王诸天子乃至阿迦尼咤诸天子,化作天华,于虚空中而散佛上」,这底下是第二段,「诸天欢喜供养称叹般若」。这个时候这个法会中,有四天王天诸天子、有忉利诸天子、夜摩天、兜率天,乃至到色界的阿迦尼咤诸天子,这是很多的天。「化作天华」,这个华不是从树上长的,是他们的神通变化出来的。「于虚空中而散佛上」,诸天子在虚空中把这个华散下来来供佛。因为释提桓因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把外道也驱逐了、把魔王也驱逐了,使令这个法会没有障碍,继续地宣扬般若法门,所以诸天欢喜了,用天华来供佛,是这样意思。
「作是言」,这诸天这么说:「世尊!愿令般若波罗蜜久住阎浮提」,这是他在发愿:我希望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,长久地在阎浮提这里流通,来饶益一切众生。「所以者何?」因为什么要这样子呢?「阎浮提人受持般若波罗蜜,随所住时,佛宝不灭,法宝、僧宝亦住不灭」,因为什么这样子?说是若有般若波罗蜜流行在世间呢,流行在阎浮提,阎浮提人他就可以受持般若波罗蜜了,因为有般若波罗蜜在这里,所以他可以受持,可以受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文、也可以受持文里面的义,能这样子不断地学习。「随所住时」,随阎浮提有《般若波罗蜜经》住世那么长的时间内,「佛宝不灭」,大家学习般若波罗蜜,栽培成佛的善根,栽培成佛的善根这件事,它就是不灭,一直地在发展,而不会息灭的。「法宝、僧宝亦住不灭」,这个法宝呢,也有人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,能见诸法实相的,能够得无生法忍的,能得圣道的。「僧宝亦住不灭」,因为有《般若经》在世间流传,所以也会有人发道心出家修学圣道的,也不会中断的,这叫「僧宝亦住不灭」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、遣异品 11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