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什麼呢?「是諸佛等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故」,說這些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摩诃薩乃至到佛,完全是從般若波羅蜜法門的學習中,才成就聖道的,所以他們都發心保護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的法門的。
爾時,惡魔心念:今佛四衆現前集會,亦有欲界、色界諸天子,是中必有菩薩摩诃薩受記,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;我甯可至佛所,破壞其意。是時,惡魔化作四種兵,來至佛所。
「爾時,惡魔心念:今佛四衆現前集會,亦有欲界、色界諸天子,是中必有菩薩摩诃薩受記,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;我甯可至佛所,破壞其意。」前面是驅逐這個外道梵志,現在第二段是降伏天魔,欲界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魔。這裏是先說「魔來」。
「爾時,惡魔心念」,他心裏面也這樣念:「今佛四衆現前集會」,說現在釋迦牟尼佛和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大家集會在靈鹫山、在王舍城靈鹫山這裏。「亦有欲界、色界諸天子」,也有很多的相信佛法的天人。「是中必有菩薩摩诃薩受記」,這個大法會裏面決定有菩薩摩诃薩受佛所記,他在什麼時候、經過多少劫、還要親近多少佛、供養多少佛,然後得無上菩提的,這叫做「受記」,「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「我甯可至佛所」,佛在這裏弘揚般若法門,爲菩薩受記,這件事我不同意,說我甯可到佛那個地方去,「破壞其意」,破壞佛不要說般若波羅蜜,破壞這個菩薩不要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。
「是時,惡魔化作四種兵」,前面是他內心的目的、作意,這底下說他的行動。是時惡魔就從天上來了,就化作四種兵來到佛的地方。「四種兵」,就是象兵、馬兵、還有一個步兵、還有一兵,還有車兵,化作四種兵來到佛的地方。
爾時,釋提桓因心念:是四種兵,或是惡魔化作,欲來向佛。何以故?是四種兵嚴飾,頻婆娑羅王四種兵所不類,波斯匿王四種兵亦不類,諸釋子四種兵亦不類,諸梨昌四種兵皆亦不類。是惡魔長夜索佛便,欲惱衆生,我甯可誦念般若波羅蜜。釋提桓因即時誦念般若波羅蜜;惡魔聞其所誦,漸漸複道還去。
「爾時,釋提桓因心念」,前面這一段是說魔王來,這底下就是釋提桓因念《般若經》要驅逐他。爾時,釋提桓因的心裏面就這樣念:「是四種兵,或是惡魔化作」,他這個心裏面,他有神通,但是也不肯定,或者是惡魔變化的四種兵。「欲來向佛」,想要到佛這兒來搗亂。
「何以故?是四種兵嚴飾,頻婆娑羅王四種兵所不類」,怎麼知道這是魔王的兵呢?這四種兵表現出來的相貌,這個王舍城的王,就是摩揭陀國的國王,是頻婆娑羅王。「頻婆娑羅王」翻個影堅,影,就是光明照過來現出來一個影,那個影,堅固的堅。是他的四種兵「所不類」,也不像,還不同,和頻婆娑羅王的軍隊不像。「波斯匿王四種兵亦不類」,這是舍衛國王,舍衛國王,這是翻個勝軍,勝軍王。他的四種兵也不像勝軍王的軍隊。「諸釋子四種兵亦不類」:「諸釋子」就是佛的祖國,那個釋種姓的軍隊也不是這樣子。「諸梨昌四種兵皆亦不類」:「諸梨昌」就是毗舍梨國的軍隊。
「梨昌」翻到中國話,翻個薄皮,薄,厚薄的薄,皮膚的皮,翻個薄皮。這個薄皮,有一段因緣,就是在古代,這個缽羅奈國王的夫人生産的時候,生出一個赤色的肉團,這個肉團是赤色的;然後這個國王認爲這是可羞恥的事情,就用黃金的缽包起來,寫上缽羅奈國王夫人所生,然後就丟在江裏頭去了。後來有一個仙人就把他拿去了,放在身邊,過了半個月,分成兩半,就變成兩個薄皮。又過了半個月,這兩片皮就生出來五個胞,每一片皮生了五個胞。再過半個月呢,就變成一個男孩子和一個女孩子。這兩個小孩子逐漸地長大了,就結婚了,結婚了以後就生出了很多的子孫,所以這個梨昌這句話呢,就是那個種族的名稱,那個仙人就稱之爲「薄皮」,就是稱爲「梨昌」,從那以後,這個種族就叫做「梨昌」,這樣意思。就是佛在世的時候,毗舍梨國的那個種族。他的四種兵皆亦不類。
「是惡魔長夜索佛便,欲惱衆生」,因爲人間的這麼多的國王的軍隊都不像,所以他一定是天上惡魔變化的軍隊!「是惡魔長夜索佛便」,「長夜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通常說就是夜間;冬天夜間長,夏天夜間短;但是這裏面又不是這個意思。這個長夜是什麼呢?就是我們聽聞佛法,相信了佛法的佛教徒,感覺到一切衆生的生活都是在無明煩惱裏面生活的,這無明煩惱就譬喻是夜間,沒有太陽的光明,也沒有月光,就是黑夜;從久遠以來,從無始劫以來,一切衆生一直都是在無明煩惱裏面生活,所以叫做「長夜」,這樣意思。
「是惡魔長夜索佛便」,就是這個惡魔在生死的境界裏面,常是尋求佛的過失,做他破壞佛教的一個機會,就是找機會要搗亂。「欲惱衆生」,誰若是相信佛教,想要用功修行的人呢,這個惡魔也來搗亂,欲惱害衆生。「我甯可誦念般若波羅蜜」,這是釋提桓因心裏這麼想:我甯可以,我現在在這裏本來聽佛說法,我現在甯可以轉變我的心情,我去念這《般若波羅蜜經》來驅逐這個惡魔,叫他不要來搗亂。「釋提桓因即時誦念般若波羅蜜;惡魔聞其所誦,漸漸複道還去」,惡魔聽見釋提桓因念《般若經》呢,這個心就轉變了,就不敢來搗亂了,那麼就複道,逐漸地「複道還去」,又從原來來的道路,又走了。
這看見念《般若波羅蜜經》有這麼大的威力,所以我們也應該常常地念、常常地讀誦。
爾時,會中四天王諸天子乃至阿迦尼咤諸天子,化作天華,于虛空中而散佛上,作是言:世尊!願令般若波羅蜜久住閻浮提。所以者何?閻浮提人受持般若波羅蜜,隨所住時,佛寶不滅,法寶、僧寶亦住不滅。爾時,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諸天亦皆散華,而作是言:世尊!願令般若波羅蜜久住閻浮提。若般若波羅蜜久住,佛、法、僧亦當久住,亦分別知菩薩摩诃薩道。複次,所在住處,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經卷,是處則爲照明,已離衆冥。
「爾時,會中四天王諸天子乃至阿迦尼咤諸天子,化作天華,于虛空中而散佛上」,這底下是第二段,「諸天歡喜供養稱歎般若」。這個時候這個法會中,有四天王天諸天子、有忉利諸天子、夜摩天、兜率天,乃至到色界的阿迦尼咤諸天子,這是很多的天。「化作天華」,這個華不是從樹上長的,是他們的神通變化出來的。「于虛空中而散佛上」,諸天子在虛空中把這個華散下來來供佛。因爲釋提桓因念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把外道也驅逐了、把魔王也驅逐了,使令這個法會沒有障礙,繼續地宣揚般若法門,所以諸天歡喜了,用天華來供佛,是這樣意思。
「作是言」,這諸天這麼說:「世尊!願令般若波羅蜜久住閻浮提」,這是他在發願:我希望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長久地在閻浮提這裏流通,來饒益一切衆生。「所以者何?」因爲什麼要這樣子呢?「閻浮提人受持般若波羅蜜,隨所住時,佛寶不滅,法寶、僧寶亦住不滅」,因爲什麼這樣子?說是若有般若波羅蜜流行在世間呢,流行在閻浮提,閻浮提人他就可以受持般若波羅蜜了,因爲有般若波羅蜜在這裏,所以他可以受持,可以受持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文、也可以受持文裏面的義,能這樣子不斷地學習。「隨所住時」,隨閻浮提有《般若波羅蜜經》住世那麼長的時間內,「佛寶不滅」,大家學習般若波羅蜜,栽培成佛的善根,栽培成佛的善根這件事,它就是不滅,一直地在發展,而不會息滅的。「法寶、僧寶亦住不滅」,這個法寶呢,也有人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,能見諸法實相的,能夠得無生法忍的,能得聖道的。「僧寶亦住不滅」,因爲有《般若經》在世間流傳,所以也會有人發道心出家修學聖道的,也不會中斷的,這叫「僧寶亦住不滅」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11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