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9

  複次,憍屍迦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聞般若波羅蜜,受持、親近乃至正憶念,是人當得今世、後世功德成就。

  

  這是前面釋提桓因他贊歎學習般若法門的功德殊勝,然後釋迦牟尼佛認可他。第一段是「述其叁咒」說過了,現在第二段「明二世功德」。

  

  佛又招呼「憍屍迦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聞般若波羅蜜」,聽聞了般若法門的文句和道理,然後能夠「受持」,這個文義能受持在心裏面不失掉,還常常地「親近」,就是常常地溫習、常常地去思惟、讀誦、爲人演說,所以叫「乃至」。「正憶念」就是修止觀了。

  

  「是人當得今世、後世功德成就」,這底下釋迦牟尼佛說:學習般若法門的這個人,他當能夠,當能夠獲得今世的功德成就、後世的功德成就,這是標出來這麼兩種功德。

  

  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何等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得今世功德?

  

  這底下解釋。解釋分二科,先解釋今世的功德,然後再解釋後世的功德。解釋今世功德裏面,由釋提桓因他來發問,什麼叫做善男子、善女人學習般若法門,現在得的功德呢?

  

  佛告釋提桓因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終不中毒死,兵刃不傷,水火不害,乃至四百四病所不能中,除其宿命業報。

  

  「佛告釋提桓因」,這底下佛回答。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」,就是若有不管是出家的、在家的佛教徒,你能夠心裏面有信心、有誠懇的信心,能受持、讀誦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文句和道理,乃至到去修止觀的話。「終不中毒死,兵刃不傷,水火不害」,這個現在,現世這一生命之中呢,就是從生到死,不會中毒而死的;若是有人要害你,用毒來害你的話,不會有效的。「兵刃不傷」,用這個武器來傷害你,都不能受到傷害。若是用水、用火要來傷害你,也是無效的。

  

  「乃至四百四病所不能中」,這個毒和兵刃、水火是外邊的,外邊的這些傷害的事情。這「四百四病」是內身,自己身體裏面,這個地水火風四大的不調合,就會有病;但是說「四百四病」怎麼解釋呢?就是一大有一百一病,四大就是四百四病。這個一百一病怎麼講呢?就從一樣病開始,最少是一樣病,最多是一百樣病,說百就表示多的意思,說一就是表示少的意思;最少是一樣,最多就是一百,這麼樣表示。那麼地水火風四個大,那麼加起來就是四百四病,是這樣意思。這麼多的病都不會中在你身上。

  

  「除其宿命業報」,這地方就是說出來一個範圍,若是「宿命業報」,是不在內;如果不屬于宿命業報的這個毒、兵刃、水火乃至四百四病,是不能傷害你的,這個就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宿命業報」怎麼講呢?就是前一生你造的罪,那個罪現在要受果報;那麼你讀《般若經》也是不行,還是要吃點苦頭的,是這樣意思。這裏邊也是有一點分別,因爲在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在前面已經說過這件事,我們衆生,尤其是我們人,在生存的時候,當然難免就是有貪瞋癡的煩惱,就會做錯事。做錯事,大概地說分兩類:一類是什麼呢?就是你並不願意做這件壞事,這件有錯誤、有罪過的事情,不是願意做;但是有某一種力量逼迫你,逼迫你去做,你很勉強地把這個壞事是做了,這樣的罪過呢,不一定得果報。不一定得果報,那麼我們念《般若經》,受持、讀誦《般若經》,那也可能就是消滅了。若是你做的這個罪業,你明明白白地、很歡喜地,做這件罪過的事情;由始至終,一開始的計劃,最後去做這件事做成功了,你還是很歡喜,那麼這一件罪過的事情是決定要受報的,那就是「宿命業報」,就是這件事。這樣就是所謂「定業」了,你想要消滅那個定業,這是不容易;說我們若能夠受持、讀誦般若法門,能夠修止觀呢,有可能會輕受,重罪輕受,但是還是要受。

  

  現在這裏說,我們每一天能夠讀誦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能思惟觀察般若的道理,能修止觀的話,不屬于這一件業報的,不屬于這個定業的,那麼這個外來的這些傷害你這些事情,乃至到四百四病都是沒有了,這些事情都消除了。我們現在能夠學習般若法門,能得到這樣的功德,這是一樣事。

  

  複次,憍屍迦!若有官事起,是善男子、善女人讀誦般若波羅蜜故,往到官所,官不譴責。何以故?是般若波羅蜜威力故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讀誦是般若波羅蜜,到王所,若太子、大臣所;王及太子、大臣皆歡喜問訊,和意與語。何以故?是諸善男子、善女人常有慈悲喜舍心向衆生故。憍屍迦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,得如是等種種今世功德。

  

  「複次,憍屍迦!若有官事起,是善男子、善女人讀誦般若波羅蜜故」,這是第二。前面是不橫死的一種果;這底下是「人不得便果」,別人得不到機會來苦惱你。

  

  「複次」,前面這是一種利益,還有第二樣的好處。「若有官事起」,若有官事起是什麼呢?就是和人有了沖突,那個人到政府去控告你了,就這一類的事情。「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說這一位男、女,他是每天有功課,「讀誦般若波羅蜜故」,他能讀、能誦,或者是還能夠修止觀的話。「往到官所」,他到了法庭上去的時候呢,「官不譴責」,這個官他不诃斥你、不會诃責你的。「何以故?是般若波羅蜜威力故」,因爲你每天讀誦般若波羅蜜這個威德力,就會感動那個政府的官,他不诃斥你。

  

  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前面這是略說;這底下就詳細說。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讀誦是般若波羅蜜」,到「王所」、或者是國家的領導人,到王所。「若太子、大臣所」,就是到這些人的地方去,「王及太子、大臣皆歡喜問訊」,對你不但不譴責你、不诃斥你,看見你了心裏還歡喜,還問候你,這樣子。「和意與語」,他很和平地,他的心情很和平地同你講話。「何以故?是諸善男子、善女人常有慈悲喜舍心向衆生故」,前面說讀誦《般若波羅蜜經》的人有這種威力,但是這裏面又說出個理由,就是讀誦《般若經》修止觀的人呢,他心是慈悲的,「慈悲喜舍心向衆生故」。因爲你本身常有這樣的好心,你讀《般若經》,而你內心又有慈悲喜舍的這種道德的心腸,所以你到這個國王、大臣,到那兒去的時候,他對你非常地有禮貌,對你「歡喜問訊,和意與語」,這個地方又說出這麼一件事。

  

  這樣說呢,就是讀誦《般若波羅蜜經》的人,他一方面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的這個法門,同時呢,他內心裏面這個慈悲心,慈悲喜舍的心情,也是時時地這樣子面對一切人的,有慈悲喜舍的心腸面向一切人的。這個地方呢,我們通常一個人,也不管是出家人、在家人,如果心平氣和的時候,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很正常,雖然不能說慈悲喜舍,心裏面也是很和平的。那麼什麼時候有問題呢?就是利害沖突的時候。利害沖突的時候,你有慈悲喜舍的心,這個慈悲喜舍的心,應該在這個時候表現出來;雖然是利害沖突了,他還是有慈悲心、有喜舍心。

  

  這個「慈」,就是他內心裏面願意你安樂自在,他的心情是這樣子。這個「悲」呢,就是你有痛苦的時候,他想要救護你,使令你不痛苦,他有這樣的心情。這個「喜」是什麼意思呢?喜是說,那個人沒有痛苦,完全是很自在、很安樂的境界,那麼他也生歡喜心,這個「喜」。這個「舍」是什麼意思呢?這個舍是一種智慧的境界;就是有痛苦的人,有苦惱的人,他心情多數是恨,這個天老爺不公平!怎麼我這麼倒楣?他這個恨,這個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這個菩薩,他內心裏面希望你不要瞋恨,去掉這個瞋心;說是那個人,他有很多如意的事情、有很多的財富、有很高的地位、有很大的權力,總而言之有很多如意的事情,那麼那個人就生貪心,他對自己所有的這些如意的事情,都是有貪、貪愛心。那麼這個讀誦《般若波羅蜜經》的人,面對這個人的時候,他內心說:你要去掉貪心,所以叫做「舍」。如果那個人也沒有不如意的事,也沒有什麼特別如意的事,這個心情就是平淡的這種心情,這種人是什麼呢?就是愚癡;這個貪,有貪心,有貪愛心、有瞋心,同時也是有愚癡,但是貪心強、瞋心強,把那個愚癡心就不顯著了,就是遮覆著;若是沒有貪、也沒有瞋的這個人,就是那個愚癡的心情,愚癡的煩惱顯現出來,就是不明白道理。那麼讀誦《般若波羅蜜經》這個人,面對這個人的時候,他的心裏面,就是希望你棄舍你的愚癡。所以這個舍呢,是這個讀誦《般若波羅蜜經》的人希望一切衆生棄舍貪瞋癡,叫做「舍」。

  

  當然,你現實的生活,他也是照顧你,希望你……你有苦,把你的痛苦解除了;你沒有安樂的事情,希望能滿足你有安樂。這個現實上的問題也願意照顧你,但是這位菩薩呢,他有深一層的智慧,你要棄舍了貪瞋癡,才能根本地解決了苦的問題。如果說是我希望有很多的財富,但是你內心裏面有很多的貪瞋癡,你的問題還沒解決,你還是苦惱,還是苦惱人。

  

  所以這個「舍」明白點說,就是「般若」,就是菩薩他自己學習般若法門,也希望你學習般若法門,是這麼意思,所以是「常有慈悲喜舍心」面向一切人。說是他爲什麼能夠這樣子呢?這也是學習般若法門的成就,學習了般若法門的人,他能夠調伏、能夠息滅自己的貪瞋癡,他也就會有慈悲喜舍的心去饒益一切衆生的。

  

  這樣的人,你用這個水、火、刀、兵,或一切毒,都不能傷害他。就是他若有什麼問題、有什麼糾紛,到了國王、大臣、到政府去,政府的人對他還是很有禮貌,還會這樣子,所以這叫做得現世的利益,會得到這樣的好處。這個佛菩薩的智慧,學習佛法的人,這個佛菩薩的智慧和學習佛法的人,在這個經論上,多數是有深一層的開示我們、有深一層的開示我們,不是表面上膚淺的事情,不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憍屍迦!若善男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9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