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1 (1997年于溫哥華觀音寺)

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.勸持品第叁十四/遣異品第叁十五

  

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‧勸持品第叁十四

  

  不合掌!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:觀音寺的主人大慈大悲,發動了這個念佛法會,我們在這裏可以念佛,學習念佛法門,栽培善根,來栽培往生阿彌陀佛國的資糧。這是非常殊勝的因緣。我們在這樣的法會中學習淨土法門,我們應該學習淨土的經論。但是現在是選的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〈勸持品〉,按一般的情形來說,這不是淨土宗的經論,但是在我個人的看法呢,這也是淨土經論,這也是淨土法門,無差別。所以也可以,我們這樣學習,這是一個理由。

  

  第二個理由,我們修學淨土法門,所謂持名念佛的這個法門;這個法門非常的契機,契合我們現時代的佛教徒的根性,容易入手、容易做。但是其中有一件事,我相信各位可能會發覺,是什麼事情呢?就是心不顛倒。我們讀《阿彌陀經》的時候,「若一日、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,其人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」,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要一心不亂,這是一個條件;其次呢,在臨命終的時候要心不顛倒,這樣子才能往生阿彌陀佛國去,阿彌陀佛才能夠迎接我們到極樂世界去。

  

  「一心不亂」有可能會容易成功,容易念到一心不亂,也可能不容易,人的因緣不一樣。但是第二個條件,「心不顛倒」,這件事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條件;往生阿彌陀佛國的一個重要的條件,要心不顛倒。「心不顛倒」怎麼解釋?怎麼叫心顛倒?怎麼叫心不顛倒呢?我們是專心念佛,誠心地求生淨土的人,應該是會注意這個問題;怎麼叫做顛倒?怎麼叫做不顛倒?

  

  我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。第一,我們日常生活的時候,身體健康、四大調和、心情快樂的時候,有什麼事情的出現的時候,我們能夠很理智地觀察這件事,很理智地處理這件事,我們可以說這是不顛倒。但是若是你的煩惱來了的時候,貪煩惱來了的時候,你的瞋煩惱來了的時候,或者其他的煩惱行動出來的時候,你還有理智沒有?你還有理智、沒有理智?有可能就沒有理智了!就不講道理了!那就叫做顛倒,這是可以這樣解釋。

  

  第二個解釋呢,就是臨命終的時候,我們平常的時候身體健康,雖然有了病痛,也可能思想上還能保持正常;但是若臨命終的時候,你臨命終的時候,同可愛的人要分離了,同你可愛的財産、權力、名譽、地位,很多很多的可愛的,和可愛的兒女、還有可愛的什麼什麼要分離了,你心裏能忍受得了嗎?我都放下,我就是萬緣放下,一心地求生淨土。你那個時候能這樣做嗎?你能不能做得到?我看不一定。那個時候若是有平常念佛的善友來助念,來幫助你,幫助你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你可能拒絕:請你不要來!我不歡迎你來念佛!有可能是這樣子,這是有這樣的事實的,並不是我僞造的,有這種事實的,到那時他就顛倒了、他就糊塗了,那還能往生嗎?我看是不能往生了。

  

  我在近代往生傳上看見一件事,就是一位男居士,他平常是念佛的,臨命終的時候也念佛,念佛,真就阿彌陀佛來了!他心裏很歡喜,面向阿彌陀佛這樣子念,但是他的太太在旁邊就大哭:哎呀!你若走了,我可怎麼辦?這句話一說,他立刻地眼睛流淚了,就不想走了,不想往生阿彌陀佛國了,不想往生了,阿彌陀佛不見了。你看這個事情!他本來是有正念的,但是他的太太這一句話呢,他就顛倒了,就是有這些事情。我這樣說顛倒,這是很淺白的、很膚淺的一種解釋。

  

  這樣說呢,就是兩種顛倒:一個是生存的時候,生活正常的時候,沒有病痛的時候,有時顛倒、有時不顛倒。這個時候顛倒、不顛倒也是不太好,不吉祥。但是臨命終的時候,倒是非常重要了,你若顛倒就不能往生了,那可怎麼辦呢?那怎麼樣才能不顛倒呢?所以我的想法,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要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

  

  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做什麼?增長智慧。你的智慧增長了的時候,這不是說臨命終的時候還來得及嗎?來不及了啊!你生存的時候,你要學習智慧!就是把這世界上這些虛妄的事情,把它看穿了他,看破了他,你生存的時候,你要學習這個智慧達到這個程度,看破了這件事,你就不顛倒了;就是生存的時候不顛倒。常常地有般若的智慧,不顛倒,那麼臨命終的時候也不顛倒,沒有人沖擊你,你不顛倒;有人沖擊也不顛倒,這樣子你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了,你就可以往生。

  

  我們這個念佛的人,持名念佛的人,只是說聽善知識的講解,自己念《阿彌陀經》,這樣念阿彌陀佛,就這麼念。有的時候你沒想到,沒想到什麼?沒想到臨終時的情況,臨終時的情況和生存的時候不一樣的!就是我剛才說的,和很多可愛的境界要分離,你不容易忍受得了,不容易忍受得了!

  

  我以前說過,現在明說也可以,就沈陽般若寺有個監院,那時候是男衆,現在是由女衆做。這是在一九四八年,我從吉林到了沈陽般若寺,在那兒住宿,那時候有些老法師在那兒住,也有年輕的法師在那兒住。其中有一個就是那兒做監院的法師,這監院的法師,他出家也多少年了,有辦事的能力,所以他做監院。做監院,忽然有病了,一有病呢,他家裏的兒、家裏的女就來看他、來照顧他,旁邊就有一個法師就說了:「哎呀!他有這麼好的兒、有這麼好的女,若是我,我不出家!我不出家了。」這可見,這就是個問題!我們生存的時候有理智,因爲身體沒有病,身體健康、心髒當然也應該是健康,這個時候,有的時候會顛倒、有的時候不顛倒。說我若希望臨命終的時候決定不顛倒,怎麼辦呢?就生存的時候就不要顛倒!你生存的時候,你要學習佛法中的智慧,要看破這些,不要顛倒,臨命終的時候才能不顛倒。

  

  如果我只是念阿彌陀佛,我不學習佛法的智慧,你也可能沒顛倒,臨命終也可能沒顛倒,但是不一定,不一定的,你完全不一定!我想,這句話還是說好!有什麼情形呢?他自己……這位老先生自己信佛,也是念阿彌陀佛念很多年了,也有佛教的很多的朋友,但是他的兒女統統都不信佛,他的太太、兒女統統不信佛,但是他也不以爲意,也不注意這個事情。後來他有病了,就是在家裏有病了的時候,好像不是在醫院,在家裏,那麼這時候這個消息就知道了,這個信佛的朋友就來爲他助念,他的兒女把大門關起來:「不歡迎你們來!」還有這個事情!還有一種是什麼呢?他的女兒,他可愛的女兒信基督教,他母親有病了,母親原來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;有病了,那當然是靠自己的兒女照顧,他的兒女說:「你信基督教,我請個牧師來給你受洗!」他也就相信了!就這樣受洗,不信佛了,就有這麼多的事情。

  

  所以我個人的想法呢,我們現時代的佛教的情況,對于佛法的認識,多數是一知半解,不是太明白。但是對于淨土法門有一點信心,那麼也能念阿彌陀佛,這樣的情形本來很好,能肯念佛,很好!但是能不能往生?不一定,不一定的。所以對于心不顛倒這件事,我認爲應該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來增長智慧,來解決這個問題。

  

  解決問題,我再重複一點,就是生存的時候就不要顛倒,要注意這件事!你生存的時候,你心顛倒,臨命終的時候不可能不顛倒的,非顛倒不可的。所以念阿彌陀佛的人很多,往生淨土的人不見得那麼多,什麼原因?就是心顛倒,你生存的時候就顛倒,是這個問題。

  

  所以我們在念佛七中,我們講淨土經論是對的;但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若我看,也是淨土法門,也應該學習,所以,希望不要,「你妙境搞錯了,不應該講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!」希望不要這麼說。

  

  勸持品第叁十四

  

  我也是有點貪心!我想從〈勸持品〉一直講到〈舍利品〉,好像准備得太多了!所以這個題目,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這個題不要說了,我們就從這個品這裏開始,就開始學習。

  

  「勸持品」,這話什麼意思呢?這個「持」,就是受持;這個持就是用手拿住了,拿住它,你一下子一松手就掉了,那就拿不住,就不叫做持。這個持就是拿住它,不要掉了,叫持的意思。但是現在不是手,是你的心,指你的心,叫做「持」。這個「持」是持什麼呢?要持這個般若的智慧,般若是一種智慧。

  

  我們學習般若;其實般若可以代表了全部的佛法,代表全部的佛法。全部的佛法也包括南傳佛教的《阿含經》在內,但是這個般若的智慧是《阿含經》裏面所沒有的。這個在《大智度論》龍樹菩薩說,爲什麼佛要爲我們說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呢?就提出這個問題。提出問題,龍樹菩薩又自己回答說,說是,佛說了《阿含經》,但是沒有說菩薩道,現在爲一切發無上菩提心的人說菩薩道,所以說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那麼從龍樹菩薩這句話來看呢,在《阿含經》裏面是沒有的,沒有這件事,所以就說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

  

  那麼現在說這個智慧,就是高過了小乘佛法的這種智慧,但是還包括小乘佛法在內的。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廣博的,能包括小乘佛法在內,而又能夠勝過小乘佛法,所以叫做大乘佛法。現在就是單說這個智慧,說這個智慧。智慧,簡單地說呢,有兩種智慧:第一種智慧是見真理的智慧,見真理的智慧,我們通常說,譬如說我們念《心經》,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,色不亦空、空不亦色,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亦複如是,是諸法空相,不生、不滅、不垢、不淨、不增、不減」,這就是真理,你能見到這個真理呢,你要有這樣的智慧才能見到,那個智慧是無分別的境界;我們凡夫就是虛妄分別,對那無分別的境界,完全是沒有辦法想到的,不能憶想,分別不來的,不知道。

  

  這個見真理的智慧,我們從佛在世時候的情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1 (1997年于溫哥華觀音寺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