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再講一回合就停下來!說是:我聽說,你們佛教裏面講一件事,說是一個惡人在社會上做事,做了很多的罪,但是他念佛,念阿彌陀佛,又念經,臨命終的時候還能念佛,他不會墮落惡道,能往生佛世界去,這件事不合道理,不合道理。因爲有罪就應該下地獄嘛,爲什麼念佛就能往生淨土了呢?他說這個,那麼這時候,龍軍比丘回答這個問題,說是一塊石頭,你把它丟在水裏面,它是能浮在水面上呢?是沈在水底下呢?當然是沈在水底下了,它不能浮在水面上。龍軍比丘說:說是有個船,有個大船,你多少個大石頭放在船上,它是不是沈在水底?這個不能,不沈在水底,它還是在船上,不會沈下去。說是:我們佛教裏面講,說生存時有罪,但是他誠心地念阿彌陀佛呢,由阿彌陀佛大慈悲的願力的大船,它不沈,不沈下去,不到叁惡道去,就是到佛世界去了」,這又一回合。
我說這一段事是什麼意思呢?這叫做「如量智」、也叫做「後得智」。就是讀書多,他有廣大的差別的智慧,很多很多的事情,他能通達無礙,這些智慧就叫做「如量智」、叫做「差別智」、叫做「後得智」、也叫做「權智」、也叫做「方便智」,這是一種智慧。這種智慧,當然我們沒得聖道的人,也有的人有智慧,也有這種智慧,很多的事情他都知道、他都能講解、都能問答。
但是在佛教徒、佛法裏面講呢,那和世間人的智慧,那可是不一樣。不一樣,其中有什麼不同呢?就是你得道了,見到真理的智慧的時候,你發出來的這種如量智,這種方便善巧的智慧,這個智慧是清淨的。由根本智能見真理的這種智慧的力量,使令你這個差別、分別的智慧得清淨;你若沒有這個根本智,那不行。就是我們沒得聖道的人,這個人很有學問、很有辯才,都是虛妄分別,那個不一定是清淨的。所以這裏還是有差別。
可是在我們凡夫來說呢,在我們凡夫的佛教徒來說,我們學習這個智慧的時候,先應該學習這個見真理的無分別智,先應該學這個智慧。因爲這個智慧能使令我們心不顛倒;剛才說,那個後得智、那個分別智,它不顛倒、沒有錯誤,是由根本智的力量,它才是清淨、不顛倒。如果沒有根本智那個智慧,雖然有智慧,那個智慧是顛倒的、是錯誤的、是邪知邪見的、是有問題的!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呢,先應該學習根本智,學習根本智,就心不顛倒。就和剛才說,我們念阿彌陀佛要心不顛倒,問題也就在這裏,要先學習這個根本智。
學習這個根本智,當然在經裏面,在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裏面,也說得很深,說得也是很深奧。但是我們現在簡單地說,就像剛才我說的,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我們觀這色受想行識、觀眼耳鼻舌身意、觀色聲香味觸法,這十八界,世間上一切法,能夠觀察它空了,心裏面無分別。空了以後,心裏就無分別。要學習,觀察一切法空的時候,是心有分別的,心有分別,等到見到真理的時候,這個智慧是無分別。由有分別而入于無分別,是這麼一個境界。
我們學習這種智慧的時候,在我們沒得聖道之前的時候,這個智慧還沒成就,沒成就。雖然沒成就,但是我們會有一種與根本無分別智相似的智慧,我們現在沒得聖道,但是不斷地學習佛法,不斷地修行的時候,就會成就了與聖人的根本智相似的一種智慧,先要得到這個智慧。先得到這個智慧呢,這個智慧也就是不斷地學習佛法的時候,雖然沒有證悟聖人的那個無爲法的境界,但是也可以由分別心,由現在的分別心,喔!世間上一切的境界都是如夢,如夢中境、如水中月似的,都是有而不實的、是虛妄的,心裏面就能看開一點,就是這個執著心就輕了,執著心不那麼重了,這個煩惱漸漸地就微薄了、就微小了、就少了,而不那麼重了,不是那麼多了,不是我們,哎呀!一有點不如意的事就不得了,那個暴跳如雷,不會那樣子。這個煩惱漸漸地會輕下來,而智慧也逐漸逐漸地增長。而這個智慧就是和聖人那個智慧還是有距離,但是也相似,就這個智慧。
這個智慧,現在說「勸持品」;這個「持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不失掉。你學習了這個智慧的時候,你學習不失掉,不失掉這個智慧。這個不失掉,怎麼叫做不失掉呢?當然我們學習佛法,先要從文字上來開始學習,從這個文句,「爾時,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,語釋提桓因諸天言」,這就是文字;像《般若波羅蜜經》也是文字、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也是文字,乃至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維摩诘經》都是文字,從文字上學習的時候,你逐漸地就有了這種相似的智慧。
初開始的時候,「持」這個字不及格,我們辦不到,我昨天學習的,今天記不住、記不清楚了,還要再去看一看,才能清楚一點。要不斷地學習、不斷地思惟、也要不斷地靜坐,這時候能夠記得清楚一點,但是沒有力量。怎麼沒有力量呢?有人贊歎你一句的時候,你不知道這是個如夢的境界,那個贊歎的人,是如夢裏面的人,不是真實有人贊歎你,但是你就執著,哎呀!我有這麼好嗎?自己就高起來了。這樣呢,這個如幻如化的智慧失掉了,又失掉了。有人罵你一句,說:你這個人並沒有修行,你是很差勁的!毀辱你的時候,這個憤怒心就來了,就是如幻如化的境界,這個智慧失掉了。如果你知道罵的時候也是如幻如化,如夢中境;贊歎的時候也是如夢,都不真實,你心就不動。你贊歎我,我也不需要歡喜;你毀辱我,我不需要憤怒,就是因爲有那個相似的智慧的時候,你這個智慧在活動的時候,在發生作用了,心就不動,這叫做「持」,就是那個智慧能拿得住,在你心裏面能掌握得住,那就叫做「持」。
說是,我出家很多年了,我還能講經說法,但是人家一毀辱你,你火就來了;你就沒有這個智慧,智慧不夠。或者有,你不能「持」,你不能夠掌握得住,這是不及格的呀!不及格的。所以現在說呢,「勸持」,下面經裏面有說,就是要勸你努力修行,要拿得住;你這個智慧要叫它拿得住,不要失掉,這是本文的一個正義。
但是這件事一定要經文的佛法,這文字的般若波羅蜜,你也要持,你天天要讀,天天要讀,天天地讀,讀熟了能誦,從文字上。爲什麼要讀這文字的經論、經典呢?「文以載道」,佛法的真理,離開了這些符號,離開了這些文句,沒有辦法表達出來;所以佛也來到人間說法的時候,也要說話,用語言文字。語言就是文字,語言裏面有文字,用這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真理;如果沒有這個語言文字,這個真理沒有辦法表達,所以我們要學習佛法的時候,一定要學習文句,文句的經典,有文字的經典要學習。學習它的時候,你心裏面才能夠去分別。
《攝大乘論》上,我又想起那句話,「非離彼能诠,智于所诠轉」,就是這樣意思。你離開了能诠顯真理的文句,雖然你有智慧,你不能在所诠的義理上活動,你不能,你不能活動。所以我們若是學習佛法,你不聽人講解,你就得讀書,不然的話,佛法的道理你沒辦法學習;這個道理就是「非離彼能诠,智于所诠轉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所以「勸持」也包括學習文字的佛法,你也要受持,最好是能背下來。像《金剛經》要把它背下來,或者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叁十卷,在古代是有這種人,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叁十卷,他能背下來。古代的人,《華嚴經》六十卷、八十卷的華嚴,他能背下來。《法華經》是七卷,不算多,但若按我們來說,要背還不容易;但是很多人能背《法華經》。現在「勸持」也包括這個意思,這叫做文持,文句的文、文章的文,這叫文持。一個文持、一個義持,由文持才能得到義持;你自己這樣學習,你爲人講解,都需要有文,就是要有語言文字才可以,所以〈勸持品〉包括文持,也包括義持。就是由文字般若波羅蜜的學習,才能夠得到義,你才能夠持;由漸漸地持,最後得無生法忍就成聖人了,那是真實的持,而不退轉了。
我們現在學習,我們從文字上的學習,又能多靜坐、多思惟,好像對于文、對于義都很熟悉,但是一口氣不來的時候,死掉了,這來生你還能持嗎?靠不住!但是若得聖道的人,還能持,你得初果的人,他死掉了,他來生,他還是初果,他那個聖道的智慧不失掉,他不失掉,他不顛倒;但是凡夫靠不住。所以「勸持」,當然主要是我們凡夫;我們凡夫要努力地學習佛法,使令我們有智慧,令心不顛倒,不要失掉了,這叫做「持」。但是我們多數自己不願意持,要人家勸,勸我們,我們才能持。這個題目就簡單說這麼多。
爾時,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語釋提桓因諸天言:應受是般若波羅蜜,應持,應親近,應讀、誦、說、正憶念。
這以下「爾時,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」,這底下一科是什麼意思呢?是「諸天勸持」,不是佛,也不是比丘,不是一般人,是天上的人,天上的人,他表達他的好意,勸我們學習《般若波羅蜜經》,勸我們受持、讀誦,是這樣意思。
「爾時,叁千大千世界」,這前一品是〈述成品〉,結束了的那個時候。那麼叁千大千世界是處所。「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」,「四天王天」是欲界天,欲界下面的最低一層天,第二是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這六層天是欲界天。然後,色界的天有初禅天、有二禅、叁禅、四禅天。「阿迦尼咤天」是色界最高的那一層天。這樣子,就是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四天王天,乃至到色界頂天,這很多的天,很多的天了。
「語釋提桓因諸天言」,他們就對釋提桓因說。「釋提桓因」就是忉利天主、忉利天王,是對他說。這諸天和諸天在說話,但是是在法會裏面,在佛陀說「般若波羅蜜」法門的法會裏面。他們說:應受是般若波羅蜜,應持,應親近,應讀、誦、說、正憶念,這是說受持的相貌。我們怎麼樣受持呢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