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再讲一回合就停下来!说是:我听说,你们佛教里面讲一件事,说是一个恶人在社会上做事,做了很多的罪,但是他念佛,念阿弥陀佛,又念经,临命终的时候还能念佛,他不会堕落恶道,能往生佛世界去,这件事不合道理,不合道理。因为有罪就应该下地狱嘛,为什么念佛就能往生净土了呢?他说这个,那么这时候,龙军比丘回答这个问题,说是一块石头,你把它丢在水里面,它是能浮在水面上呢?是沉在水底下呢?当然是沉在水底下了,它不能浮在水面上。龙军比丘说:说是有个船,有个大船,你多少个大石头放在船上,它是不是沉在水底?这个不能,不沉在水底,它还是在船上,不会沉下去。说是:我们佛教里面讲,说生存时有罪,但是他诚心地念阿弥陀佛呢,由阿弥陀佛大慈悲的愿力的大船,它不沉,不沉下去,不到三恶道去,就是到佛世界去了」,这又一回合。
我说这一段事是什么意思呢?这叫做「如量智」、也叫做「后得智」。就是读书多,他有广大的差别的智慧,很多很多的事情,他能通达无碍,这些智慧就叫做「如量智」、叫做「差别智」、叫做「后得智」、也叫做「权智」、也叫做「方便智」,这是一种智慧。这种智慧,当然我们没得圣道的人,也有的人有智慧,也有这种智慧,很多的事情他都知道、他都能讲解、都能问答。
但是在佛教徒、佛法里面讲呢,那和世间人的智慧,那可是不一样。不一样,其中有什么不同呢?就是你得道了,见到真理的智慧的时候,你发出来的这种如量智,这种方便善巧的智慧,这个智慧是清净的。由根本智能见真理的这种智慧的力量,使令你这个差别、分别的智慧得清净;你若没有这个根本智,那不行。就是我们没得圣道的人,这个人很有学问、很有辩才,都是虚妄分别,那个不一定是清净的。所以这里还是有差别。
可是在我们凡夫来说呢,在我们凡夫的佛教徒来说,我们学习这个智慧的时候,先应该学习这个见真理的无分别智,先应该学这个智慧。因为这个智慧能使令我们心不颠倒;刚才说,那个后得智、那个分别智,它不颠倒、没有错误,是由根本智的力量,它才是清净、不颠倒。如果没有根本智那个智慧,虽然有智慧,那个智慧是颠倒的、是错误的、是邪知邪见的、是有问题的!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呢,先应该学习根本智,学习根本智,就心不颠倒。就和刚才说,我们念阿弥陀佛要心不颠倒,问题也就在这里,要先学习这个根本智。
学习这个根本智,当然在经里面,在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里面,也说得很深,说得也是很深奥。但是我们现在简单地说,就像刚才我说的,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我们观这色受想行识、观眼耳鼻舌身意、观色声香味触法,这十八界,世间上一切法,能够观察它空了,心里面无分别。空了以后,心里就无分别。要学习,观察一切法空的时候,是心有分别的,心有分别,等到见到真理的时候,这个智慧是无分别。由有分别而入于无分别,是这么一个境界。
我们学习这种智慧的时候,在我们没得圣道之前的时候,这个智慧还没成就,没成就。虽然没成就,但是我们会有一种与根本无分别智相似的智慧,我们现在没得圣道,但是不断地学习佛法,不断地修行的时候,就会成就了与圣人的根本智相似的一种智慧,先要得到这个智慧。先得到这个智慧呢,这个智慧也就是不断地学习佛法的时候,虽然没有证悟圣人的那个无为法的境界,但是也可以由分别心,由现在的分别心,喔!世间上一切的境界都是如梦,如梦中境、如水中月似的,都是有而不实的、是虚妄的,心里面就能看开一点,就是这个执着心就轻了,执着心不那么重了,这个烦恼渐渐地就微薄了、就微小了、就少了,而不那么重了,不是那么多了,不是我们,哎呀!一有点不如意的事就不得了,那个暴跳如雷,不会那样子。这个烦恼渐渐地会轻下来,而智慧也逐渐逐渐地增长。而这个智慧就是和圣人那个智慧还是有距离,但是也相似,就这个智慧。
这个智慧,现在说「劝持品」;这个「持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不失掉。你学习了这个智慧的时候,你学习不失掉,不失掉这个智慧。这个不失掉,怎么叫做不失掉呢?当然我们学习佛法,先要从文字上来开始学习,从这个文句,「尔时,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,语释提桓因诸天言」,这就是文字;像《般若波罗蜜经》也是文字、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也是文字,乃至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都是文字,从文字上学习的时候,你逐渐地就有了这种相似的智慧。
初开始的时候,「持」这个字不及格,我们办不到,我昨天学习的,今天记不住、记不清楚了,还要再去看一看,才能清楚一点。要不断地学习、不断地思惟、也要不断地静坐,这时候能够记得清楚一点,但是没有力量。怎么没有力量呢?有人赞叹你一句的时候,你不知道这是个如梦的境界,那个赞叹的人,是如梦里面的人,不是真实有人赞叹你,但是你就执着,哎呀!我有这么好吗?自己就高起来了。这样呢,这个如幻如化的智慧失掉了,又失掉了。有人骂你一句,说:你这个人并没有修行,你是很差劲的!毁辱你的时候,这个愤怒心就来了,就是如幻如化的境界,这个智慧失掉了。如果你知道骂的时候也是如幻如化,如梦中境;赞叹的时候也是如梦,都不真实,你心就不动。你赞叹我,我也不需要欢喜;你毁辱我,我不需要愤怒,就是因为有那个相似的智慧的时候,你这个智慧在活动的时候,在发生作用了,心就不动,这叫做「持」,就是那个智慧能拿得住,在你心里面能掌握得住,那就叫做「持」。
说是,我出家很多年了,我还能讲经说法,但是人家一毁辱你,你火就来了;你就没有这个智慧,智慧不够。或者有,你不能「持」,你不能够掌握得住,这是不及格的呀!不及格的。所以现在说呢,「劝持」,下面经里面有说,就是要劝你努力修行,要拿得住;你这个智慧要叫它拿得住,不要失掉,这是本文的一个正义。
但是这件事一定要经文的佛法,这文字的般若波罗蜜,你也要持,你天天要读,天天要读,天天地读,读熟了能诵,从文字上。为什么要读这文字的经论、经典呢?「文以载道」,佛法的真理,离开了这些符号,离开了这些文句,没有办法表达出来;所以佛也来到人间说法的时候,也要说话,用语言文字。语言就是文字,语言里面有文字,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真理;如果没有这个语言文字,这个真理没有办法表达,所以我们要学习佛法的时候,一定要学习文句,文句的经典,有文字的经典要学习。学习它的时候,你心里面才能够去分别。
《摄大乘论》上,我又想起那句话,「非离彼能诠,智于所诠转」,就是这样意思。你离开了能诠显真理的文句,虽然你有智慧,你不能在所诠的义理上活动,你不能,你不能活动。所以我们若是学习佛法,你不听人讲解,你就得读书,不然的话,佛法的道理你没办法学习;这个道理就是「非离彼能诠,智于所诠转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
所以「劝持」也包括学习文字的佛法,你也要受持,最好是能背下来。像《金刚经》要把它背下来,或者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三十卷,在古代是有这种人,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三十卷,他能背下来。古代的人,《华严经》六十卷、八十卷的华严,他能背下来。《法华经》是七卷,不算多,但若按我们来说,要背还不容易;但是很多人能背《法华经》。现在「劝持」也包括这个意思,这叫做文持,文句的文、文章的文,这叫文持。一个文持、一个义持,由文持才能得到义持;你自己这样学习,你为人讲解,都需要有文,就是要有语言文字才可以,所以〈劝持品〉包括文持,也包括义持。就是由文字般若波罗蜜的学习,才能够得到义,你才能够持;由渐渐地持,最后得无生法忍就成圣人了,那是真实的持,而不退转了。
我们现在学习,我们从文字上的学习,又能多静坐、多思惟,好像对于文、对于义都很熟悉,但是一口气不来的时候,死掉了,这来生你还能持吗?靠不住!但是若得圣道的人,还能持,你得初果的人,他死掉了,他来生,他还是初果,他那个圣道的智慧不失掉,他不失掉,他不颠倒;但是凡夫靠不住。所以「劝持」,当然主要是我们凡夫;我们凡夫要努力地学习佛法,使令我们有智慧,令心不颠倒,不要失掉了,这叫做「持」。但是我们多数自己不愿意持,要人家劝,劝我们,我们才能持。这个题目就简单说这么多。
尔时,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语释提桓因诸天言:应受是般若波罗蜜,应持,应亲近,应读、诵、说、正忆念。
这以下「尔时,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」,这底下一科是什么意思呢?是「诸天劝持」,不是佛,也不是比丘,不是一般人,是天上的人,天上的人,他表达他的好意,劝我们学习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劝我们受持、读诵,是这样意思。
「尔时,三千大千世界」,这前一品是〈述成品〉,结束了的那个时候。那么三千大千世界是处所。「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」,「四天王天」是欲界天,欲界下面的最低一层天,第二是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,这六层天是欲界天。然后,色界的天有初禅天、有二禅、三禅、四禅天。「阿迦尼咤天」是色界最高的那一层天。这样子,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四天王天,乃至到色界顶天,这很多的天,很多的天了。
「语释提桓因诸天言」,他们就对释提桓因说。「释提桓因」就是忉利天主、忉利天王,是对他说。这诸天和诸天在说话,但是是在法会里面,在佛陀说「般若波罗蜜」法门的法会里面。他们说:应受是般若波罗蜜,应持,应亲近,应读、诵、说、正忆念,这是说受持的相貌。我们怎么样受持呢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、遣异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