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2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?應該這樣子。「應受是般若波羅蜜」,「受」是接受;怎麼叫「接受」?「受」者,信也,你相信這個法門,那就是領受了;如果你不相信,就排斥了,就不接受了,所以這個「受」是相信的意思。你要信受是般若波羅蜜。

  

  「應持、應親近」,我們一般人來說呢,譬如說是我的好朋友勸我相信般若波羅蜜,我可能相信;因爲我和他有感情,他說的話,我不能拒絕,我就非要接受不可,這可能是有這種情形。也可能不行;其他的事情我們是好朋友,但是這件事,我有我的主意,我不能相信你的話,這也是可能。但是說是,譬如說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若勸你相信呢,你也可能會相信,但是也可能不相信。現在這上面是說「諸天」,天上的人。天上的人……,我們一般人,譬如說是你這個平常人,你說的話不值一毫錢,我不用相信;但是若一個人有神通的話,他若說話,哎呀!這個人可不簡單!可能容易相信,但是那還是人間的人。現在是天上的人,有欲界天的人、有色界天上的人。 欲界天、色界天上的人,那是大福德的人,和人間的人可是不一樣。

  

  我們說……,這個也是《大智度論》上說的話,說是天女,天上的女人若來到人間的話,我們人間的男人若看見了,假設他的欲心重的話,要發狂而死;這《瑜伽師地論》上也有這個話。這個話的意思,就是天上的女人特別美,天女;其實天上的男人一樣,也是非常的美,那是大福德的境界,他若和你見面的時候,不用說話,你一看見心裏就歡喜,我看,他若和你說話的時候,你相信不相信?若是色界天上的人有禅定,那是有廣大的神通了。

  

  所以「諸天」能這樣勸,一個天、兩個天,這麼多的天來勸我們,的確是容易相信,容易相信的。這個有人說:謊話說一千遍,就是真實的了;何況佛法的真理的語言呢?更容易令人相信。當然這是說話人的身分有關系,也看自己的善根。現在說「應受是般若波羅蜜」,就是你應該信受這個般若法門,你應該信受。

  

  「應持」,就是你應該要持,不斷地學習,要能夠持它的文、又能持它的義,應該持。「應親近」,就是不斷地和它接觸,你要常常和它接觸的;不是說是,我把這個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把它背起來了,但是你要天天地背,那叫「親近」。我背下來就又不背了,不背又忘了。所以這個「親近」,你要不斷地和它接觸。「應讀、誦、說」,這個讀、誦、說,讀是照文、照本念;誦是背著本,不用本,那麼自己能夠把它誦出來、能念出來;說,要爲別人講說,這樣子,這樣學習。

  

  「正憶念」,「正憶念」怎麼講呢?「正」是不顛倒的意思,沒有錯誤,你能夠「憶念」。「憶」是想的意思,我過去的事情,我昨天做什麼事情?想一想,那就叫做「憶」。「念」呢,就把所想的事情顯現在心裏面,明明了了地顯現在心裏面,那叫做「念」。而現在這裏的意思,是思惟觀察的意思;你心裏面對于般若法門的文、般若法門的義,你把它顯現在心裏面去觀察思惟,那叫做「憶念」。佛法也重視「信」,但是實在來說是重視智慧的。由智慧來建立對佛法的信心,不是信就完了,不是!你還要在心裏面去觀察思惟佛法的道理,常常這樣觀察思惟,然後究竟是不是真理,才能決定的,是這樣意思,所以叫做「正憶念」。

  

  那麼這幾句話的意思呢,叫做「勸持」,這個「勸持」包括這麼多的意思的。

  

  何以故?若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一切所修習善法當具足滿,增益諸天衆,減損阿修羅。

  

  「何以故?」這底下又再加以解釋。什麼原因我要受持、親近、讀、誦、說、正憶念般若波羅蜜法門呢?有什麼理由呢?這是問。底下就是回答,回答出來兩個理由。

  

  這是第一個,「若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一切所修習善法當具足滿,增益諸天衆,減損阿修羅」,這是第一個理由。「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」,假設我們能這樣學習般若波羅蜜,我們會得到什麼好處呢?「一切所修習善法當具足滿」,就是我們的身語意,身就是表示我們的行動;這個「語」就是我們的語言、說話;「意」,就是我們的思想。我們在這叁方面,我們能夠學習十善法,我們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我們身業清淨的善法。那麼語言,在語言上我們不說謊話、不說離間語;某甲和某乙有感情,對我不利,于是乎我破壞他們的感情,我才得到好處,那你去破壞去,那就叫做離間語;還有粗暴語,暴惡的語言也不好;還有雜穢語,放逸的語言也不好,我們這四種過失都避免了,這是我們的口業上的善法。我們心裏面有正知正見,沒有非法的這種思想,那就是意業的清淨,那麼這叫做善法。這個善法有兩個意思:一個是現在得到安樂,我們做這種事情,現在能夠安樂;將來也能得到好的果報,那麼這是善法的意思。

  

  我們所修習的善法,「當具足滿」,你若能夠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的智慧增長了,你所修學的善法,你不會中斷的,你會繼續地學習、繼續地努力,所以你的善法愈來愈多,就像人做生意發財了,這個財富愈來愈多似的,所以,「當具足滿」。

  

  「增益諸天衆,減損阿修羅」:「諸天衆」,色界天的天人,欲界天的人、色界天上的人、無色界天上的人,這些人一定要修學善法,在人間修學善法死掉了,他才能生到天上去。所以修學善法的人多了,天上的人也就多了,就是在人間修善法的人,生到天上享天福去了。「減損阿修羅」,修善法,就不修惡法了,所以阿修羅就少了。阿修羅也能修善法,修得不圓滿,這個地方有什麼差別呢?譬如說我們修善法,有慈善的動機,對于社會上的大衆有苦難的時候,我對他們很同情,我就做一些慈善的事情來解決他們的苦難。我完全是爲了解決他們的苦難,對于自己完全沒有想,沒有想自己的事情,不是爲了自己的名利而做善事,是純粹爲了救護社會的大衆,爲他們的福利,這樣子修的善法呢,這個人他會生到天上去,就會生到天上的。

  

  如果是他也做善法,但是目的並不是爲了救護人,而是爲了我慢,你能做,我比你還更能做!爲了比你強,我去做善法,那麼這個人將來就是生到阿修羅的世界去了,他不會生到天上去。就是加上了煩惱的成份,也做了很多的善事,但是加上煩惱的成份、不清淨了,這個人將來不能生到天上去。

  

  我們看,有大福德的神,大福德的鬼神,有大福德的龍,龍也有大福德、也有苦惱的龍,也有,但是也有大福德的龍,也有一些大福德的鬼,他們都有些苦惱,但是也有很多的安樂的,有超過我們人的境界,這是怎麼回事呢?就是他以前也修善事的時候、做善法的時候,有雜染的成份在裏面,所以不能生天。現在我們學習般若法門的智慧呢,我們修學善法的時候,純是用慈悲心來做的,裏面沒有什麼其他的心機的,純是一種慈悲心,就像我們佛教徒弘揚佛法也是一樣,純是弘揚佛法,不是爲個人的利益的,你很清淨地做這種善法,你將來得的果報,就純是可愛的果報;你若加上其他的心機,你將來得果報的時候,就有苦惱的事情,同你的果報放在一起。

  

  我還說一句話,南無觀世音菩薩!我是鄉村的人,鄉村裏面也有狗,也養狗,也有狗。但是那個狗怎麼樣維持它的生活呢?就是做那個飯,都是拿洗鍋的水給狗吃一吃,那狗就是這樣子生活。但是現在若到臺灣、或者香港、或者這地方,那個有財富的大富翁的狗,和人一樣,什麼道理會這樣子?就是那個人,他在人間也做了很多的利益人的事情,但是同時有罪過的事情,他就是做了狗了,就是在狗裏面來享福,在狗的世界享福的。

  

  所以佛法說這個因果的事情,這裏面的內容很多的曲折、很多問題。但是這種事情呢,但是人是那樣子嘛!他的生活環境造成了他那樣的思想,他就是要這樣做事,你不可以改變他的,你向他建議,他不聽的,他一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,他不聽的。所以現在這上面說,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,增長智慧的時候,就知道這是平坦的道路、這是危險的道路!這才是善法、這是惡法、這是有過失的,是有災難的,這個是有幸福的!就是你有這樣的擇法眼了,你再去做事情的時候,你會做一個很圓滿的善法,將來你也會得到一個圓滿的果報,圓滿的果報的。

  

  所以這段文意思就是這樣子。「一切所修習善法當具足滿,增益諸天衆,減損阿修羅」,大意就是這樣子。我們現在佛教徒有個什麼傾向呢?我也不想做大法師,我學習佛法幹什麼?這話是不對的,是不對的。說是我們修學善法,我們在社會上可以做很多的功德,在社會上辦很多的慈善事業、辦學校、辦醫院,政府給你一個獎,這就很滿意了。但是在佛教徒來說呢,學習佛法增長智慧,你做的功德會圓滿、會圓滿的,是不同的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