爾時,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語釋提桓因諸天言:應受是般若波羅蜜,應持,應親近,應讀、誦、說、正憶念。何以故?若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一切所修習善法當具足滿,增益諸天衆,減損阿修羅。
這一段文裏面,前一段文是諸天勸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法門。「何以故」以下呢,是說明學習般若波羅蜜所得到的好處,是這樣意思。
我們若是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全部的時候,我們會感覺到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是說一切法空的道理的。說一切法空,可是這裏邊呢,得到的利益是「修習善法當具足滿」,這裏邊我們如果思惟觀察的話,就發現裏邊還是有文章的。這個「修習善法當具足滿」,這是有的境界,這是在有上說的事情。《般若波羅蜜經》是說一切法空的,這個學習空的道理,他表現于外的相貌,得到的好處,在他的思想上發出來的作用呢,是要修習善法,就是由空而有了,這裏面是有點事情!
如果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,學習偏了的話呢,可能會不相信有因有果的這件事,因爲因果都空了,因也沒有了、果也沒有了,所以可以不分別善惡,什麼事情都可以做,因爲都是空的。如果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偏了的時候呢,可能會有這樣的現象;而這裏邊呢,不是那樣說法,學習諸法空的道理之後,歡喜修學善法,它不說無因無果,他要檢點自己的行爲,不敢做惡。學習諸法空的道理之後,自己不敢做惡,而且努力地要做善法,這是學習般若波羅蜜一個正確的現象,表現于外的一個相貌。
這相貌怎麼樣解釋呢?我昨天曾經說過,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,增長了智慧,觀一切法是空的,但是同時一切法也是有的,就是有善、也有惡,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的。說一切法都是空,爲什麼我們看有一切法呢?這是因緣有的。那怎麼叫做「空」呢?因爲因緣有,所以是空的。這個道理就是這樣,我們到下文再多說一點。
所以在這個地方,學習了諸法皆空的道理,在自己的思想上,會努力地學習善法,不敢做惡;這表示這個人學習般若法門有心得了,他是得到了般若法門的正義,他才會這樣子。
「當具足滿」這句話呢,還有一個次第,是什麼呢?就是初學習般若法門的時候,這個智慧不是那麼深刻,所以雖然願意修習善法,修得不圓滿;但繼續不斷地學習般若法門的時候,這個智慧也繼續不斷地增長,到最後來的時候,所做的善法就圓滿了,這裏面也有這樣的次第。
「增益諸天衆,減損阿修羅」,這是這個般若法門流傳世間的一個現象。因爲般若這個法門在世間流傳的時候,大家都增長智慧了,不敢做惡,所以都是努力地學習善法,所以生到天上去了,到天上去享天福了,所以是天上的人就多起來。「減損阿修羅」,這話的意思是說,修學善法的時候,他是純淨的善心來做善事,沒有煩惱的雜染,所以阿修羅衆也減少了,不是說沒有,只是減少了,「減損」就是減少了,這樣意思。
諸天子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佛種不斷、不斷、僧種不斷。佛種、法種、僧種不斷故,便有檀波羅蜜、屍羅波蜜羅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,皆現于世。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、菩薩道,皆現于世。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道、佛道,須陀洹乃至佛普現于世。
「諸天子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,佛種不斷、法種不斷、僧種不斷」。前邊是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是我們會學習世間的善法,會努力地受持五戒、修學十善,這是世間善法。這下面這一段呢,是出世間的善法,學習般若波羅蜜,能令我們向出世間去,更殊勝的善法了,這樣意思。學習世間的善法,就是還是不能夠出離叁界,解脫生死的苦惱,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;出世間的善法就是超越了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得到聖道了,這是究竟的法門了。
所以這底下諸天就對釋提桓因說:「諸天子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」,看這樣,是諸天勸諸天子要學習般若法門,這樣意思,像前面文一樣;「受是般若波羅蜜,應持、應親近、應讀、誦、說、正憶念」,這裏面包括修止觀在內的。故「佛種不斷,法種不斷、僧種不斷」,「佛種、法種、僧種」,就是栽培了無漏的善根,所以叫做「種」。這個種是種子,就是這個植物,不管是一般的蔬菜,或者花果,或者是樹木,它都是有種子的,有種子,它就生芽,然後根莖枝葉、開花結果,所以那個種子是這樣意思。現在我們修學佛法呢,也用這個「種」這個字,就是你在佛法裏面栽培了出世間的善根,那它就是種子,它有功能使令你修學無漏的戒定慧,可以得大解脫,所以叫做「種」,這個「種」是這樣意思。
現在「佛種不斷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譬如說我們修學五戒十善,可以使令這個人在人間、在天上享受如意的五欲之樂,這是人天的種,人天的善法種;若是我們對于世間上種種的苦惱,發大悲心,很多很多的人在這裏受苦,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,我們對于世間上這樣的事情,很多人在這裏受苦難,我們發了慈悲心,願意救護這一切人,使令他們離苦得樂,有這樣的慈悲心呢,那就是成佛的種子。按佛法的語言說,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意思;發了無上菩提心,這個人雖然還是凡夫,但是他栽培了成佛的種子。有了這樣的種子了,將來就有人成佛了;有人成佛了,在這個世界上弘揚佛法呢,又有人發無上菩提心,又有人成佛,這樣子輾轉不斷地有人在這個世界上成佛,所以叫做「佛種不斷」。這是佛種不斷。佛種不斷呢,所以法種也不斷、僧種也不斷。
在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上也說,我們若是能夠誠心地學習佛法,他將來他死掉了,來生的時候,他還能遇不遇見佛法呢?這個人一定能遇見佛法的,他還能遇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,他還能遇見。那麼這可以知道,只要我們有誠心地學習佛法,對于佛法有歡喜心、有恭敬心的話,你的阿賴耶識裏面,你栽培了這個善根,與佛法有緣了,將來它就會再遇見佛法的,所以法種它就不斷,它不會斷的。這是因爲對佛法有認識的人,知道佛法的重要,他會繼續不斷地印刷、印行佛教的經典,繼續不斷地印行。所以我們栽培了善根的人,再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,他就會遇到。但是若是那個人沒有栽培善根的話,與佛法無緣,雖然是佛法的經書很多,他看不見,他看不見的,所以這叫做「法種不斷」。
「僧種不斷」呢,就是有佛法在世間流傳,就有人學習佛法,那麼他就會發心修學聖道,所以僧種也就不斷。一般來說呢,就是發出離心爲僧的種子,就是對于世間上的,我們這個生命體的色受想行識、眼耳鼻舌身意、色聲香味觸法的這些境界有厭惡心,對于我們這個生命體不愛著,沒有這個染著心,感覺這個生命體不理想;這個生命體一定是要老、一定要病、一定要死,可能還沒有老就死,也可能,很多很多的不如意事,這種生命不理想,我想要創造一個沒有老病死、沒有這麼多苦惱的生命,你有這樣的意願呢,這叫做出離心。如果說我還想要,我要受持五戒、我要修學十善法,我還在人間富貴榮華,我還歡喜這個事情,我歡喜享天福,這不是佛種不斷、不是法種不斷、不是僧種不斷,這不是。因爲你還是……,你不能出離世間,你還是在這個世間上流轉的,那不是叁寶的種性不斷,不是這個意思。
所以這個「不斷」呢,一定是超越世間的、聖道的善根,才是佛種不斷、法種不斷、僧種不斷。這個佛、法、僧種,這個栽培的善根不斷,是由那裏來的呢?由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來的。所以般若波羅蜜法門在世間上流行的時候,就會有這樣的現象,就會有這樣的成就。
「佛種、法種、僧種不斷故,便有檀那波羅蜜、屍羅波蜜羅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那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,皆現于世」。佛種不斷、法種不斷、僧種不斷,這是總說的。下邊是別說的;別說,先說這個六波羅蜜。通常說,這是大乘佛法,發無上菩提心的大菩薩,他就學習這六種波羅蜜,自己修學六波羅蜜增長道力,同時也廣度衆生,所以叫六波羅蜜,用這六種方法教化衆生。「便有檀那波羅蜜」,「檀那」就是布施,「屍羅」就是戒,「羼提」是忍辱,「毗梨耶」是精進的意思,「禅那波羅蜜」我們一般說就是四禅,色界四禅叫做「禅那波羅蜜」,「般若」,般若就是無漏清淨的智慧了。
「檀那波羅蜜」,我們若能這樣學習,能得大富,能得到很多的財富,這個「檀那波羅蜜」。「屍羅波羅蜜」,我們能持戒、諸惡莫作呢,你就能得到人身、或者天的身體,不會到叁惡道去。
「羼提波羅蜜」這個「忍」呢,忍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,你能夠布施也好、你能持戒也好,但是並不保證一切都是如意的,就還會容易遭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,那麼我們學習佛法的人,遇見這種事情,我們應該怎麼辦呢?要忍、要容忍,要容忍這件事,你不要因爲一些不如意的事情,就放縱自己的瞋心,不可以。要調伏自己的瞋心,叫他減輕,叫他沒有,這個事情怎麼樣處理,是應該用智慧去處理,不能用瞋心來解決問題的。佛法提倡忍,就是你不要憤怒,你心裏面不要憤怒,把心靜下來,用智慧處理問題,這叫做忍;不是說是這個人太老實,受人欺負,不是這個意思。佛陀的智慧的觀察,認爲人與人之間,人與事之間,這個不如意的事情出來的時候,你不可以憤怒,你要心要靜下來,心靜下來去處理問題,這叫做忍,「忍」是這樣意思。當然這個忍是和智慧相應的,不是糊裏糊塗的忍,不是!說是世間上,說那個人老實,很老實、很軟弱,那個聰明人、那個力量大的人就愚弄那個笨人,笨人感覺到我鬥不過他,我就要忍一忍,佛法說「忍波羅蜜」不是這個意思。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