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3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法裏說這個忍,就是不管什麼情況,不要憤怒,你心裏面靜下來,用智慧觀察,這叫做「忍」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我們看《史記》上,韓信受胯下之辱。韓信這個人,當然不是簡單的人,我們贊歎張良是運籌帷幄、決勝千裏;我認爲韓信也是同樣的,那個心裏面的事情,他有廣大的智慧的,不是一般平常人;他受人家毀辱,他的想法和一般人不同。我認爲韓信他前半生的確有可學習的地方,這個人。他做了淮陰侯的時候,以前受胯下之辱那個少年,他去把他找回來,找到他呢,給他一個小官做。我認爲這個人,有一點,韓信還是有一點的,是不同的。我們一般人,你以前毀辱過我,好!我現在一下子殺掉你,解解恨,韓信不是,韓信還有這個心量的。但是他那個忍辱和佛法說的忍辱不同,那是世間上說他忍辱,佛法不是。佛法是有智慧,心裏不憤怒;你怎麼樣地毀辱我,我心裏不動,心裏面沒有瞋心,也沒有高慢心。說這個大人受小孩子欺負一下,心裏面笑而置之,就是我不和你一般見識,但是心裏面瞧不起你,這不是忍辱。佛教是一種大智慧境界。這個般若波羅蜜,我們現在學習《般若波羅蜜經》,如果你有時間,你全部讀一讀,就會說明什麼叫做「忍」,它會說得很清楚。這是「忍波羅蜜」。

  

  「毗梨耶波羅蜜」是精進的意思,就是不斷地修學善法,不間斷地修學善法,那麼這叫做「精進」。如果說是我修學了,我發心,我打念佛七七天,叁天我走了,我不打念佛七了,這就是這件事沒做成。有始有終的,把這一件事做好了,這也有精進的意味;但是佛法說的精進呢,又不止于此,就是不斷地修學善法,都能做成功了它,那麼叫做「精進」。

  

  「禅那波羅蜜」呢,就是修禅定。修禅定,有世間禅、有佛法的出世間禅。現在這個「禅波羅蜜」包括世間禅在內,還有出世間禅的妙法,這是不同的。「般若波羅蜜」是一種智慧。前面屍羅波羅蜜、檀那波羅蜜、忍波羅蜜,這都是修福的境界,修福的事情。福這句話怎麼講呢?就是能得到可愛的果報,就叫做福。譬如說是我餓了,我就有飯、有菜、有可口的這個飯菜,使令我解決這個饑餓的問題;天氣冷,我有好的房子住,在房子裏住,我就不冷;熱的時候不熱,使令我很舒服,這都是屬于福的境界。這個福的境界簡單說,還是生活上的問題,在生活上有美滿的享受;像人間有福德的人有這個事情,天上的人更不要說了,這都是福的境界。

  

  「禅波羅蜜」和「般若波羅蜜」是什麼?是思想上的問題,是思想上的問題。思想上有什麼問題呢?第一個,「禅」是解決欲的問題,我們人間的人都有欲的問題,各式各樣的欲;睡眠也是欲、飲食也是欲,乃至男女的欲,各式各樣的欲很多,都是欲的問題,但是最重的就是男女的欲。若是修禅呢,能夠解除這個欲的問題;世間禅也就是這樣,能解除這個欲的問題,所以就得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了。那沒有欲的時候,這個人高明,高明得多了,就是高明。因爲世間上,古代和現代一樣,我們從曆史上看,乃至國家的命運,都因爲欲的問題破壞了,因爲欲的問題破壞了。現在的人也是一樣,不能說比古人好,不見得!但是若得到禅呢,就心裏面沒有欲。這個沒有欲的人,叫做「梵」,「梵天」就是一個林,雙木林,加一個凡夫、平凡的凡,中國話這個「梵」是什麼?是淨的意思,清淨的意思。離了欲、沒有欲的那個人,他看我們有欲的人都是汙染,他是清淨的,是這樣意思。當然我們有欲的人,我們不感覺欲是染汙,我們歡喜欲,我們不感覺是染汙。但是已經離了欲的、有禅的人,我們中國的書上有記載,就是有所謂「神仙」這件事,按佛法來講呢,得到了禅的人,就可以名之爲神仙,就稱之爲神仙的;他修禅成功了,雖然他還是人,但是可以名之爲神仙了,可以名之爲神了,他若死掉了生到天上去,那就色界天以上的人,不是人間的人了。

  

  般若波羅蜜是大智慧境界,能破除去很多很多的煩惱;不但是欲了,統統都破掉了,使令心裏面究竟清淨、究竟自在、究竟安樂了,這般若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這樣說,這是兩件事;這個精進波羅蜜也通于檀那波羅蜜、通于屍羅波羅蜜、通于羼提波羅蜜、也通于禅波羅蜜、也通于般若波羅蜜,你修學這樣的善法,都是要精進的。這樣說呢,這個禅那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,是思想上的清淨;這個檀那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,這是我們的生命體比較安樂自在一點,就是一個福、一個慧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但是這個福圓滿了,但是未必有禅、有智慧。我們現在,我們看仁俊老法師的文章上,有一句話「福報狂、智慧荒」,哎呀!這話說得很好!就是我們現在世界上的人,連國家的政府領導人,國家的領導者,全世界的國家的領導者,他領導國家向那地方去呢?就是要經濟搞上去,就是追求經濟的繁榮,這就是追求福報嘛!就是追求現世的生活上的安樂,就做這件事,這是社會上一般大衆都是這樣子嘛!那麼我們佛教徒呢?我們佛教徒幹什麼?我們學習佛法的這些佛教徒,南傳佛教,他們在幹什麼?我們或者不說。就說我們漢文的佛教,我們在幹什麼?我看我們佛教徒,也是這麼回事,也是福報狂,就是努力地去追求福報,還是做這件事。怎麼知道呢?譬如說是有人說:今天我們在各地方講演,立一個專題在講演,就是「富貴榮華之道」,或者「健身之道」,或者講究風水,可能會有很多很多人來聽,很多很多人來聽,爲什麼這麼多人願意聽這個題目呢?他就是追求福報嘛!他目的是追求福報!如果現在說我們要傳戒,要你叁歸五戒、修學十善法,不可以做惡,恐怕來做這件事的人不是太多,我要自由,你怎麼可以拘束我?所以追求福報的人特別多,而學習智慧的人不是很多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3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