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4

  但是這件事,追求福報也沒什麼不對嘛!也是對的!我們生活好一點,也好嘛!穿得好一點、我們乘的車也好一點、住的房子也好一點,也沒什麼不對,也是對的!對可是對!其中還有個重要的問題應該注意,因爲這個福報這件事是個枝末的問題,根本的問題是思想,思想的問題。雖然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有的時候經濟繁榮了,大家的生活很安樂,很好,但是人快樂嗎?人快樂不快樂?我感覺人不快樂,人是不快樂的。我們一般人,想要買個房子也不能買,想要穿好衣服穿不到,我們一般人,我們這個不說。就說那個富貴的人,他快樂嗎?我感覺他不快樂,他還不如我們心自在,若我看。他沒有我們自在。那麼這表示什麼呢?說是經濟繁榮了,還沒能解決問題,還是沒能夠。那麼怎麼樣才能解決問題呢?要思想上的問題解決了,才是安樂了。

  

  我們從什麼地方可以知道呢?譬如說是在深山裏面去看老修行在那兒住,他如果得到禅定了的話,或者接近得到禅定的話,我們表面上看,他在深山裏面那生活條件能趕上我們嗎?我們這裏熱的時候有冷氣、冷的時候有暖氣,你看這個生活就好得多嘛!他有這件事嗎?在深山裏住,我看沒有這件事,除非特別社會上有錢的人,他在深山造房子,也可能有這個設備。一般的老修行,他有這件事嗎?沒有!所以我們看他,很苦啊!他的生活很苦啊!但是你知道他內心怎麼回事?他內心比你快樂,你不能趕上他,你不能趕上他的,你不能和他比的!他有什麼快樂呢?他把人間的欲放下了,他內心裏面有禅,所以是快樂的。不要說有般若,光是有禅就是安樂;但是有禅、沒有般若的時候,還是無常的,還會失掉的。若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的時候呢,他那個樂是永久的了,永久的安樂自在。

  

  所以從這個地方看呢,我們追求福報,福報狂!不要狂,你夠用就好了。拿出來一部分的精神,你去追求般若波羅蜜,解決內心的思想問題。內心裏有什麼問題?就是貪瞋癡,就是這個問題。你有貪瞋癡的時候,你心不安;所以那個福報很大很大的人,他的財富很多很多了,但是心裏面還是貪,還是不足,還是有貪瞋癡。他那個瞋心比我們還大,他還是不安,還是有問題;現在的人一樣,沒有差別。若古代的這個國王、大富貴的人家,你在曆史上看,他的苦惱比一般人還苦。我們說那個誰呀,晉朝的時候有個綠珠,你們知道這個人,她的先生叫什麼名字?石崇,石崇因爲什麼?石崇這個富貴不得了,他的財富還得了啊!他怎麼死的?就是因爲綠珠,綠珠是他的愛妾。他有他的苦惱,因爲石崇是被政府……孫秀是做相,當時有個趙王抓著政府的權力,他們兩個人把石崇逮捕了,就殺掉了。綠珠聽說他死了,她跳樓死掉了,就跳樓死了。

  

  所以追求財富雖然也是好,但是內心的思想問題沒解決的時候,你隨時都有苦惱。我們說《叁國志》,《叁國志》說到這個董卓,我看《叁國志演義》上,這個叫王允……把貂蟬送給董卓了,但是暗暗地許給呂布了,造成個矛盾,所以董卓發現了,就不高興呂布了,所以呂布一下子把董卓殺掉了,這也是因爲女人的問題,就是因爲欲的問題,就這樣子。我相信這件事,若是曹操就不會這樣子,曹操若發現這件事,把貂蟬送給呂布;他不會像董卓,當然這是我這麼推測,曹操是不是能這樣子,那還要再想一想。

  

  所以我們一般人有欲,有這問題,國家的領導人、大富貴的人,一樣有這個問題,一樣都是苦惱人,一樣有很多的苦惱,一樣有苦惱;雖然是有很多的財富了,還是很苦惱、很苦惱。所以從這個事實來看呢,我們不要做福報狂,你拿出一點精神、時間,學習般若波羅蜜,解決內心的問題。解決了以後,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,老病死也解決了,你就是聖人了。

  

  所以釋迦牟尼佛,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來到世界上宣揚佛法,主要是宣揚般若波羅蜜。但是人世間的人,現實的問題也不能不解決,所以還要說檀波羅蜜、還有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,還是要說這個。這樣說呢,你也要修福,但是也要修智慧,而學習智慧是更重要的。「皆現于世」,說這個菩薩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就用這樣的法門來廣度衆生,就出現了,世間上有六波羅蜜的法門出現世間,「皆現于世」。

  

  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「四念處」這裏,「乃至」就是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這叁十七道品。這叁十七道品就是小乘佛法;六波羅蜜可以代表是大乘佛法,叁十七道品表示小乘佛法。「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那裏面還有四無礙辯乃至到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八不共,這都是佛的功德,佛的功德也都出現世間了。

  

  「菩薩道皆現于世」,「菩薩道」就是指前面這個六波羅蜜;叁十七道品也通于菩薩道。叁乘,叁種佛教徒,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菩薩乘,都共同地要學習叁十七道品,不但是小乘;但是若六波羅蜜去說大乘,那麼叁十七道品姑且就是說是小乘,也可以這麼說;或者說就把它完全屬于大乘佛法,那就都是菩薩道。「皆現于世」,這樣的佛法都出現世間了。

  

  「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道、佛道,須陀洹乃至佛普現于世」: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道、佛道,這說什麼呢?是說修學六波羅蜜的人,修學叁十七道品的這些人,他們的成就,所以也是法,也是在法上說的。「須陀洹果」就是斷了身見、戒取、疑這叁種煩惱,斷了這個煩惱,也見到無爲的真理了,但是這個欲還沒除掉,欲還沒除掉。「斯陀含果」就是二果,叫做一往來,他把欲界的煩惱去掉了九分之六,還有九分之叁沒有除掉,所以還要受一番生死,才能夠超越欲界,得阿羅漢果。「阿那含果」呢,翻中國話就是不來,就是把欲界的九品煩惱,全部的息滅了,全部的滅掉了,他就生到色界天去,得阿羅漢果。「阿羅漢果」呢,就是叁果聖人把色界的煩惱、無色界的煩惱也都消滅了,這時候就是阿羅漢果了。這也是在得到聖人的功德,這是在法上說的。

  

  「辟支佛道」,辟支佛,就是無佛,世界上沒有佛、沒有佛法的時候,這個人無師自悟,不需要有師長的教導,就自己看見花開花落,他就明白道理了,他就覺悟了無常、無我的道理,也可能立刻就變成個辟支佛,也可能要修行一段,那麼就是得辟支佛道,有種種的神通道力。「道」這個字,是從此至彼,叫做「道」,有一條道路從這裏能到那邊去;現在這裏是說修行的時候,由因至果,那麼叫做「道」,就是通于因、也通于果,是這樣意思,這是「辟支佛道」。

  

  「佛道」,你發無上菩提心以後,修學六波羅蜜,由凡夫的菩薩進入到聖位的菩薩,由小菩薩進入到大菩薩,由肉身菩薩進入到法身菩薩,乃至到無上菩提,那麼這就是「佛道」。

  

  前邊這都是約法說的,「須陀洹乃至佛」,這是約人說的了。「普現于世」,若是世界上有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流行的話呢,世界上就有這麼多的事情出現。總而言之,有佛種不斷、法種不斷、僧種不斷;別而言之,有小乘佛教、有大乘佛教,都出現世間。世間上有人學習佛法,就會得聖道了,有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道乃至到佛道,包括菩薩在內,這一切的聖人都出現世間了。這是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法門的好處,就是這樣子。

  

  爾時,佛告釋提桓因言:憍屍迦!汝當受是般若波羅蜜,持、讀誦、說、正憶念。何以故?若諸阿修羅生心,欲與叁十叁天共鬬;憍屍迦!汝爾時當誦念般若波羅蜜,諸阿修羅惡心即滅,更不複生。

  

  「爾時,佛告釋提桓因言:憍屍迦!汝當受是般若波羅蜜,持、讀、誦、說、正憶念。」前面是諸天勸持,「諸天」,色界天乃至到阿迦尼咤天,這地方沒有說到無色界天。那麼他在勸諸天,我們人間的人若參加在法會裏,當然也是在內了;或者是佛滅度以後,學習般若法門的人,也應該在內。勸這些人學習般若波羅蜜,會得到這麼多的好處。

  

  這底下是第二科「佛述勸持」,因爲諸天他說的佛法,說得對不對呢?這是有這個問題。所以佛這以下呢,來認可他。這裏分叁科,第一科是「令阿修羅惡心滅善心生」。

  

  「爾時,佛告釋提桓因言:憍屍迦!」,「憍屍迦」是什麼呢?是釋提桓因前一生在人間的名字,在人間的名字叫做「憍屍迦」。佛招呼他的名字。「汝當受是般若波羅蜜」,你應該受是般若波羅蜜,持是般若波羅蜜,讀、誦、說般若波羅蜜,正憶念般若波羅蜜,你應該這樣學習般若法門。「何以故」,什麼原因呢?「若諸阿修羅生心,欲與叁十叁天共鬬;憍屍迦!汝爾時當誦念般若波羅蜜,諸阿修羅惡心即滅,更不複生。」這個的確是有這樣的道理,我們人間的人;我勸你去念《金剛經》、念《般若經》,當然我念經,念經有什麼好處呢?一定要知道,不然我不念!要有好處我才念,這道理的確是這樣子。那麼現在佛就是勸釋提桓因,你應該要受持、讀、誦、講說、正憶念般若波羅蜜,什麼原因呢?就是對你有好處啊!

  

  有什麼好處呢?「若諸阿修羅生心,欲與叁十叁天共鬬」,「阿修羅」,我昨天簡略地說過,也是大福德神,福德很大。但是這種人,他的情形怎麼樣?疑心特別大,阿修羅;瞋心特別大,若不高興了,他就要同你鬬。他同這個釋提桓因有什麼矛盾呢?要同叁十叁天鬬呢?世界上的事情真是也是無奇不有,我們通常說天女是很美了,這個太妙了,你知道?還不如阿修羅的女人,阿修羅的女人比天女還美,還有這種事情。所以這個諸天就想要娶阿修羅的女人,還有這種事情;他的天女很美了,他不知足,還要娶阿修羅的女,阿修羅的女,當然要娶也就是娶到了。但是阿修羅女比天女美,也是諸天所歡喜,但是她有個缺點不如諸天女;阿修羅女是嫉妒,天女不嫉妒,還有這個問題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、遣異品 4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