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、遣异品 4

  但是这件事,追求福报也没什么不对嘛!也是对的!我们生活好一点,也好嘛!穿得好一点、我们乘的车也好一点、住的房子也好一点,也没什么不对,也是对的!对可是对!其中还有个重要的问题应该注意,因为这个福报这件事是个枝末的问题,根本的问题是思想,思想的问题。虽然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有的时候经济繁荣了,大家的生活很安乐,很好,但是人快乐吗?人快乐不快乐?我感觉人不快乐,人是不快乐的。我们一般人,想要买个房子也不能买,想要穿好衣服穿不到,我们一般人,我们这个不说。就说那个富贵的人,他快乐吗?我感觉他不快乐,他还不如我们心自在,若我看。他没有我们自在。那么这表示什么呢?说是经济繁荣了,还没能解决问题,还是没能够。那么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呢?要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,才是安乐了。

  

  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知道呢?譬如说是在深山里面去看老修行在那儿住,他如果得到禅定了的话,或者接近得到禅定的话,我们表面上看,他在深山里面那生活条件能赶上我们吗?我们这里热的时候有冷气、冷的时候有暖气,你看这个生活就好得多嘛!他有这件事吗?在深山里住,我看没有这件事,除非特别社会上有钱的人,他在深山造房子,也可能有这个设备。一般的老修行,他有这件事吗?没有!所以我们看他,很苦啊!他的生活很苦啊!但是你知道他内心怎么回事?他内心比你快乐,你不能赶上他,你不能赶上他的,你不能和他比的!他有什么快乐呢?他把人间的欲放下了,他内心里面有禅,所以是快乐的。不要说有般若,光是有禅就是安乐;但是有禅、没有般若的时候,还是无常的,还会失掉的。若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时候呢,他那个乐是永久的了,永久的安乐自在。

  

  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呢,我们追求福报,福报狂!不要狂,你够用就好了。拿出来一部分的精神,你去追求般若波罗蜜,解决内心的思想问题。内心里有什么问题?就是贪瞋痴,就是这个问题。你有贪瞋痴的时候,你心不安;所以那个福报很大很大的人,他的财富很多很多了,但是心里面还是贪,还是不足,还是有贪瞋痴。他那个瞋心比我们还大,他还是不安,还是有问题;现在的人一样,没有差别。若古代的这个国王、大富贵的人家,你在历史上看,他的苦恼比一般人还苦。我们说那个谁呀,晋朝的时候有个绿珠,你们知道这个人,她的先生叫什么名字?石崇,石崇因为什么?石崇这个富贵不得了,他的财富还得了啊!他怎么死的?就是因为绿珠,绿珠是他的爱妾。他有他的苦恼,因为石崇是被政府……孙秀是做相,当时有个赵王抓着政府的权力,他们两个人把石崇逮捕了,就杀掉了。绿珠听说他死了,她跳楼死掉了,就跳楼死了。

  

  所以追求财富虽然也是好,但是内心的思想问题没解决的时候,你随时都有苦恼。我们说《三国志》,《三国志》说到这个董卓,我看《三国志演义》上,这个叫王允……把貂蝉送给董卓了,但是暗暗地许给吕布了,造成个矛盾,所以董卓发现了,就不高兴吕布了,所以吕布一下子把董卓杀掉了,这也是因为女人的问题,就是因为欲的问题,就这样子。我相信这件事,若是曹操就不会这样子,曹操若发现这件事,把貂蝉送给吕布;他不会像董卓,当然这是我这么推测,曹操是不是能这样子,那还要再想一想。

  

  所以我们一般人有欲,有这问题,国家的领导人、大富贵的人,一样有这个问题,一样都是苦恼人,一样有很多的苦恼,一样有苦恼;虽然是有很多的财富了,还是很苦恼、很苦恼。所以从这个事实来看呢,我们不要做福报狂,你拿出一点精神、时间,学习般若波罗蜜,解决内心的问题。解决了以后,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,老病死也解决了,你就是圣人了。

  

  所以释迦牟尼佛,我们的释迦牟尼佛来到世界上宣扬佛法,主要是宣扬般若波罗蜜。但是人世间的人,现实的问题也不能不解决,所以还要说檀波罗蜜、还有尸罗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,还是要说这个。这样说呢,你也要修福,但是也要修智慧,而学习智慧是更重要的。「皆现于世」,说这个菩萨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就用这样的法门来广度众生,就出现了,世间上有六波罗蜜的法门出现世间,「皆现于世」。

  

  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「四念处」这里,「乃至」就是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这三十七道品。这三十七道品就是小乘佛法;六波罗蜜可以代表是大乘佛法,三十七道品表示小乘佛法。「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那里面还有四无碍辩乃至到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十八不共,这都是佛的功德,佛的功德也都出现世间了。

  

  「菩萨道皆现于世」,「菩萨道」就是指前面这个六波罗蜜;三十七道品也通于菩萨道。三乘,三种佛教徒,声闻乘、辟支佛乘、菩萨乘,都共同地要学习三十七道品,不但是小乘;但是若六波罗蜜去说大乘,那么三十七道品姑且就是说是小乘,也可以这么说;或者说就把它完全属于大乘佛法,那就都是菩萨道。「皆现于世」,这样的佛法都出现世间了。

  

  「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、辟支佛道、佛道,须陀洹乃至佛普现于世」: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、辟支佛道、佛道,这说什么呢?是说修学六波罗蜜的人,修学三十七道品的这些人,他们的成就,所以也是法,也是在法上说的。「须陀洹果」就是断了身见、戒取、疑这三种烦恼,断了这个烦恼,也见到无为的真理了,但是这个欲还没除掉,欲还没除掉。「斯陀含果」就是二果,叫做一往来,他把欲界的烦恼去掉了九分之六,还有九分之三没有除掉,所以还要受一番生死,才能够超越欲界,得阿罗汉果。「阿那含果」呢,翻中国话就是不来,就是把欲界的九品烦恼,全部的息灭了,全部的灭掉了,他就生到色界天去,得阿罗汉果。「阿罗汉果」呢,就是三果圣人把色界的烦恼、无色界的烦恼也都消灭了,这时候就是阿罗汉果了。这也是在得到圣人的功德,这是在法上说的。

  

  「辟支佛道」,辟支佛,就是无佛,世界上没有佛、没有佛法的时候,这个人无师自悟,不需要有师长的教导,就自己看见花开花落,他就明白道理了,他就觉悟了无常、无我的道理,也可能立刻就变成个辟支佛,也可能要修行一段,那么就是得辟支佛道,有种种的神通道力。「道」这个字,是从此至彼,叫做「道」,有一条道路从这里能到那边去;现在这里是说修行的时候,由因至果,那么叫做「道」,就是通于因、也通于果,是这样意思,这是「辟支佛道」。

  

  「佛道」,你发无上菩提心以后,修学六波罗蜜,由凡夫的菩萨进入到圣位的菩萨,由小菩萨进入到大菩萨,由肉身菩萨进入到法身菩萨,乃至到无上菩提,那么这就是「佛道」。

  

  前边这都是约法说的,「须陀洹乃至佛」,这是约人说的了。「普现于世」,若是世界上有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流行的话呢,世界上就有这么多的事情出现。总而言之,有佛种不断、法种不断、僧种不断;别而言之,有小乘佛教、有大乘佛教,都出现世间。世间上有人学习佛法,就会得圣道了,有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、辟支佛道乃至到佛道,包括菩萨在内,这一切的圣人都出现世间了。这是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好处,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尔时,佛告释提桓因言:憍尸迦!汝当受是般若波罗蜜,持、读诵、说、正忆念。何以故?若诸阿修罗生心,欲与三十三天共鬬;憍尸迦!汝尔时当诵念般若波罗蜜,诸阿修罗恶心即灭,更不复生。

  

  「尔时,佛告释提桓因言:憍尸迦!汝当受是般若波罗蜜,持、读、诵、说、正忆念。」前面是诸天劝持,「诸天」,色界天乃至到阿迦尼咤天,这地方没有说到无色界天。那么他在劝诸天,我们人间的人若参加在法会里,当然也是在内了;或者是佛灭度以后,学习般若法门的人,也应该在内。劝这些人学习般若波罗蜜,会得到这么多的好处。

  

  这底下是第二科「佛述劝持」,因为诸天他说的佛法,说得对不对呢?这是有这个问题。所以佛这以下呢,来认可他。这里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令阿修罗恶心灭善心生」。

  

  「尔时,佛告释提桓因言:憍尸迦!」,「憍尸迦」是什么呢?是释提桓因前一生在人间的名字,在人间的名字叫做「憍尸迦」。佛招呼他的名字。「汝当受是般若波罗蜜」,你应该受是般若波罗蜜,持是般若波罗蜜,读、诵、说般若波罗蜜,正忆念般若波罗蜜,你应该这样学习般若法门。「何以故」,什么原因呢?「若诸阿修罗生心,欲与三十三天共鬬;憍尸迦!汝尔时当诵念般若波罗蜜,诸阿修罗恶心即灭,更不复生。」这个的确是有这样的道理,我们人间的人;我劝你去念《金刚经》、念《般若经》,当然我念经,念经有什么好处呢?一定要知道,不然我不念!要有好处我才念,这道理的确是这样子。那么现在佛就是劝释提桓因,你应该要受持、读、诵、讲说、正忆念般若波罗蜜,什么原因呢?就是对你有好处啊!

  

  有什么好处呢?「若诸阿修罗生心,欲与三十三天共鬬」,「阿修罗」,我昨天简略地说过,也是大福德神,福德很大。但是这种人,他的情形怎么样?疑心特别大,阿修罗;瞋心特别大,若不高兴了,他就要同你鬬。他同这个释提桓因有什么矛盾呢?要同三十三天鬬呢?世界上的事情真是也是无奇不有,我们通常说天女是很美了,这个太妙了,你知道?还不如阿修罗的女人,阿修罗的女人比天女还美,还有这种事情。所以这个诸天就想要娶阿修罗的女人,还有这种事情;他的天女很美了,他不知足,还要娶阿修罗的女,阿修罗的女,当然要娶也就是娶到了。但是阿修罗女比天女美,也是诸天所欢喜,但是她有个缺点不如诸天女;阿修罗女是嫉妒,天女不嫉妒,还有这个问题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、遣异品 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